cookieOptions = {...}; .2萬億美元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 這個錢能站著賺嗎?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Waymo's fully self-driving cars are here

IoT Edge 的第一道保護—— 加密晶片




來源镁客网



或許再也沒有比自動駕駛出租車,更令科技巨頭動心的生意了。

根據瑞銀集團分析師的消息,到 2030 年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每年的價值可能超過 2 萬億美元。的確交通作為人類社會日常且必要的消費行為之一,基於這一層面的科技改革,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必將衍生出巨大的市場。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 Mobileye 首席執行官阿姆農·沙舒亞更是放言:「對於特斯拉、Uber和Lyft來說,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之爭關乎生死存亡。」

是否果真如此,目前還難以下定結論,然而可以看到的是谷歌Waymo、特斯拉、Uber、Lyft、通用Cruise、百度、滴滴等公司,正在紛紛向這 13.8 萬億市場進軍。
這是一門利市三倍的生意
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自動駕駛出租車,其實很早就進入了,各大科技巨頭公司的規劃版圖。直到近年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出租車終於頻繁被提及、甚至已經進入試營運、商業化落地階段。

以全球知名打車平台 Uber 為例,其在 2014 年就從匹茲堡卡內基大學吸引了50名機器人專家,為其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到了 2016 年 8 月,Uber 自動駕駛出租車隊正式亮相,並且邀請了部分消費者,到匹茲堡郊區用手機 APP 進行自動駕駛出租車打車呼叫測試。

滴滴則在 2017 年 3 月成立美國研究院專注於「無人駕駛」的研發,去年對岸中國滴滴 CEO 程維在一次發佈會上透露,用戶很快就能夠從滴滴平台上,叫到一輛自動駕駛網約車。

真正的商業化則由谷歌Waymo拉開序幕。去年年初宣佈了一個大新聞,稱將在年內讓其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商業化,同時還將生產數千輛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出租車營運當中。

在一個月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杜拜公路和運輸管理局,測試了世界上第一台名為「autonomous pods(自動駕駛豆莢車)」的自動駕駛出租車。

去年年底,Waymo 的豪言成真,宣佈正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及其周邊地區推出商業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具體使用方式和 Uber、滴滴等網約車平台類似,用戶可以用 Waymo One 的 APP ,召喚一輛自動駕駛出租車,在輸入起點、終點後 APP 會給出價格預估。該車最多可載 3 名成人與一名兒童,並且提供 24 小時服務。

13.8万亿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 这个钱能站着挣了吗?
 | Waymo One的應用界介面

儘管只是小範圍商業化營運,卻讓摩根史坦利在報告中,給予了 Waymo 無人出租車業務 800 億美元的天價估值。而在瑞銀的報告中,其認為在價值 13.8 萬億元的 2030 年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中,Waymo 的市場佔有率將佔到 60%。

如此宏大的數據,並非是巨頭亦或金融精英的自吹自擂,其背後其實有著嚴謹的邏輯,和現實數據支撐。

要知道,雖然美國人每天使用汽車的時間只有 5%,但每個人一年使用汽車的成本達 9000 美元。

高昂的成本、閒置的汽車,為打車平台提供了巨大的機會,而目前對於打車出行這種方式而言,司機成本佔據了整個經濟成本的 80%,用自動駕駛技術取代人力,不僅能夠極大降低成本,且能夠直接降低打車費用。

此外,成熟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技術,也能夠杜絕「滴滴空姐遇害」這類惡性事件發生,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可以說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成熟,將徹底改變整個市場。

向自動駕駛出租車進軍
截止目前,已經宣佈入局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的公司,可以分為幾類:一、自動駕駛技術為主的企業,比如 Waymo、百度;二、造車企業,如特斯拉、通用;三、網約車平台,比如Uber、Lyft、中國的滴滴等。

13.8万亿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 这个钱能站着挣了吗?

由於各家公司的所長不同,選擇的路徑打法、實現的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其中,谷歌 Waymo 和 Uber 的方式類似,不差錢和不造車,是這兩家的特點,於是在實現的路徑中,兩家公司都以自研自動駕駛技術為主,將技術與採購的其他車輛融合,進行路測、試營運等。

另一條路徑則或許更適合造車企業。今年4月,馬斯克在一場活動中發佈,自研晶片的消息的同時,還扔出了一個重磅,即在明年他們會讓 100 萬輛特斯拉汽車,在道路上實現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

與 Waymo、Uber 不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車,來自於其公司自己的部署,以及購買了特斯拉的車主,特斯拉的車主能夠添加「特斯拉網路」,讓自家車在閒置的時候,利用自動駕駛技術去提供打車服務,車主從而可以獲得收入。

就連價格馬斯克都已經為車主們計劃好了,即 0.18 美元每公里。對於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而言,這又是值得學習的一個方向。

此外,以滴滴、Lyft 為代表的搭車平台,選擇的方式相對開放。雖然其都成立了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團隊、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但他們同時也和一些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以及整車廠進行合作,去實現其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計劃。

Lyft 曾經 2017 年就聯合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Drive.ai,在舊金山灣區推出了自動駕駛網約車隊,被選中的顧客可以免費乘坐。前不久其又在公佈財報的同時,宣佈與 Waymo 達成合作協議。

對岸滴滴則在去年就與 12 家汽車公司簽訂協議,幫助其推廣共享汽車和電動車服務,並且在近期連續與蒙特婁學習算法研究所(Mila)、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DeepDrive 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產業聯盟(BDD)達成合作,圍繞智慧駕駛進行探索交流。不僅如此,滴滴與軟銀成立合資企業,計劃利用 AI 技術搭建網約車平台,進軍日本市場。

總之時間將檢驗各家摸索的「落地路徑」,但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技術層面是否能夠支持,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落地?我們究竟何時,能夠搭到自動駕駛出租車呢?
技術實現難度
2018 年 3 月 20 日,Uber 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撞死了一名橫穿馬路的女士。儘管在事故發生時,汽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車上有人類安全駕駛員負責監控技術,以在緊急情況下接管車輛,但仍未能避免事故的發生。

警察局因此要求 Uber 停止自動駕駛汽車項目,Uber 也隨機宣佈暫停所有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負面影響從 Uber 延伸到整個自動駕駛行業,以至於不少用戶更加抵觸自動駕駛技術。

2013 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6% 的美國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讓我感到害怕」,有 50% 的人認為「該技術無法可靠運行」,五年後,這兩項的調查結果數據增加到了 77%。這說明,伴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並非越來越信任,反而更加抵觸。

的確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與人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如何提升自動駕駛技術、消除人們的顧慮,是所有業內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技術維度來看,目前 5G 的即將到來、政策的逐步開放、雷射雷達成本的不斷降低、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都是利好消息,但在視覺環境感知、決策、算法等核心技術方面,仍然需要突破。簡單來說,自動駕駛智能大腦,即便已經非常聰明,但它並非人類無法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其根據所獲得到的環境感知,做出的最終決策難以保證 100% 正確,而且相較於人類司機,福斯對自動駕駛的要求更為苛刻,希望其不會出錯,這是問題的本質。

短期來看,自動駕駛技術很難突破這一點,也因此難怪 Waymo 的 CEO 感嘆「自動駕駛技術太難了」。

不過自動駕駛公司也並非毫無辦法,其也能從其他方面,去一點一點消除人們的顧慮。以 Waymo 為例,其在亞利桑那州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時,在汽車前排的座椅靠背上,安裝了一對觸控螢幕,用戶能夠從螢幕中,看到汽車當前行駛的速度,乘客還能夠選擇兩種視圖,一種視圖是即時導航地圖;另一種視圖是顯示汽車駕駛周圍環境的 3D 示意圖,包括行人、汽車、建築物等,該視圖每隔幾秒就會更新一次,附近物體的輪廓也會變得清晰。
此外,該螢幕還能告訴乘客汽車的「想法」,比如汽車停在斑馬線前,讓行人過馬路,螢幕會標注出來。

這些細緻的設置,顯然能夠打消一些乘客的顧慮,增加乘客對自動駕駛汽車信任。其實也由此可見,在消除人們對自動駕駛的抵觸和擔憂的路上,業內企業、從業者能夠做得還有很多。而究竟何時能夠搭到無人駕駛出租車,依舊無人知曉,也許明天、也許要在500年之後。



任何顏色車牌——都拍攝的清清楚楚!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