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從「一切皆服務」到「數位融合」,製造業如何在工業 4.0 中更好地生存?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Building a better future for manufacturers: Industry 4.0



來源:斑马技术、中华工控网


第四次製造業革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工業4.0,正處於全面發展的進程,並且已經開始從根本上,改變製造業格局。

過去的幾年,我們目睹了物聯網(IoT),作為工業4.0的驅動力,正在不斷發展。在考慮到諸如高效率的壓力,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靈活的需求等,各種因素的情況下,製造業企業已經意識到,投資物聯網項目的必要性。

然而,在互聯互通和物聯網經驗方面,製造業似乎落後於,諸如運輸與物流等其他行業。

據預測,從現在至2020年,將會有超過 500 億個設備,連接在一起,從而促使「物聯網」成為創新的主要引領者。

這些互聯設備的需求,將很快影響到幾乎各個領域。它們不僅會改變個人使用,還會影響專業的應用。

預計製造業將是生產系統中,互聯設備的最大消費者(約1,025億),其次是生產資產管理,再是現場維護或現場干預工作。
市場調查公司PAC,針對物流和製造企業的趨勢調查顯示,48% 的物流企業宣稱,其將不同地點的工廠連接在了一起,而僅有 13% 的製造企業,採取了這一做法。

相比製造企業,物流企業實施和完成了更多的物聯網項目。

製造業如何在工業4.0中更好的生存?
有一點是肯定的:工業4.0將長期改變製造企業的商業模式。

那麼,製造業如何利用物聯網,來使企業的商業模式,在未來變得可行且可持續呢?企業如何才能在工業4.0中幸存下來,並確保其市場競爭力高於競爭對手呢?


製造業已現五大趨勢, 將大大改變企業經營方式:
1、服務轉型:製造企業越來越多地,推出額外的服務產品,以擴展其產品組合,並培養持久的客戶忠誠度。圍繞現有產品的新服務,被打造成完整的服務生態系統,以促進持續的客戶關係,而非一次性交易。

2、一切皆服務:軟體即服務(SAAS)只是一個開始。各行各業的企業業務模式,正從獲取產品的所有權,轉向按次計費的合同制。製造企業將越來越多地銷售解決方案和服務,而不是產品,例如用移動性解決方案取代汽車。

顧客只在其需要的時候購買服務,將儲存和維護費用,轉移給製造企業。這些客製化服務,都是緊密相連的。

3、個性化:如今,消費者需要滿足,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這使得大規模生產,變得無用且低效,由此製造企業的業務模式從「銷售我們製造的」 改變為「製造我們銷售的」。然而,客製化產品所包含的成百上千的選項,和功能組合,擁有巨大的複雜性,需要強大且可靠的系統,來正確並高效地處理這些海量數據。


4、超級競爭:製造業正經歷著競爭環境的轉變。顯著加劇的競爭伴隨「人才爭奪戰」。根據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的調查,現有學徒數量不斷超過需求量。


在2015年,有563,054個可用的學徒崗位,但只有542,806個候選人。30%的製造企業,無法找到足夠數量的學徒,德國工商總會(DIHK)的大多數企業,對此的解釋是缺乏合適的人選。因此,人才難尋。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客戶和市場佔有率,也體現在那些確保,能在未來的數位化世界,立足的有才華的員工。

5、數位融合:製造企業的生產和供應鏈,正在轉向數位化,新產品和服務涉及各種技術,如RFID、WLAN、定位或影像技術。隨著實體和數位世界,透過物聯網日益互聯,這些技術以及其所傳遞的各類數據,透過各種設備和應用,得以合併和被獲取。

每一個製造企業都受到這五個趨勢中至少一個的影響。

現在,物聯網看起來,仍然像一個神秘且難以穿透的叢林。物聯網項目,由於數據整合的複雜性和缺乏專業知識,往往會陷於停滯或無法付諸實施,但是它值得企業去探索。

物聯網將製造商與供應商、客戶、員工,以及整個生產線上的機器和材料連接起來,為企業提供營運和流程的即時可視性。

由於製造業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成長動力,出於提升現代化水平和競爭力的需求,將物聯網應用於企業的生產設備中,有助於企業利益的成長。幫助製造企業改善和擴大他們的服務,使其能夠快速響應需求或問題,從而確保穩定的客戶忠誠度。

採用物聯網的企業,將會因此受益於服務轉型,和一切皆服務的趨勢。此外,強大的物聯網平台,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架構,來處理及整合龐大的數據流,並降低例如大量產品個性化,所帶來的業務流程的複雜性。

透過預測性維護和減少生產停工時間,來提高生產率,並降低成本,將幫助製造商改善業務模式,進而實現競爭優勢的提升。

因此,企業應該專注於數位化帶來的益處,而不是在面對短期的物聯網挑戰時,選擇逃避。

相反,企業應該把物聯網,視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幫助自身獲得可操作性的洞察力和生產收益;同時,為企業提供能夠在超級競爭的環境下,更好地生存所需要的競爭優勢,以及應對更長期的工業4.0挑戰的業務模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