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未來的日常設備檢測是靠五感還是靠工具、儀器?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The Trainer #65 - 

Making Sense Of Fuel Trim


來源:微注塑

1

傳統的設備檢測就是安排專人,利用人的五感和簡單儀器、工具,按照一定週期和標準,對設備的部位進行檢查,確定其是否正常,發現隱患,掌握故障初期資訊,以便即時採取對策,將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管理方法。


如果我們用手去摸摸某個人的頭,感覺發燙,判斷這個人可能發燒了。如果去摸摸一塊發熱的鐵塊,我無法判斷這塊發熱的鐵,到底是 245° 還是 246°。因為這已經不是人們敏感的溫度區域了。


我們的耳朵可以聽到聲音,卻聽不到超音波我們的觸覺可以感受溫度,卻感受不到很多紅外線我們的嗅覺可以聞到一些怪異的氣味,但很多氣味卻無法分辨,人的鼻子比獵狗的鼻子遲鈍多了,很多氣味感測器也要比人得鼻子敏感。


傳統的中醫看病,主要靠把脈,透過脈象的浮、沈、遲、速進行臟腑辨證,來診斷疾病。甚至傳說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時代,男醫生是不能摸著女子的手把脈的,於是就在女子手上纏一條絲線,從帳子裡將絲線拉出來,醫生摸著那根拉出 5 米的絲線,透過絲線的微動來判斷帳子裡的女子得了什麼病,那時醫生的醫術是多麼高明?!而醫生的手又多麼像一個十分靈敏的振動感測器啊。


現代中醫雖然仍然保留把脈的傳統,即使是醫學院畢業的博士後,看病時也會給病人把把脈,然後開出一張單子說「你做個 B 超,再做個核磁共振吧」。現代的中醫雖然相信把脈,相信望、聞、問、切這類直接利用人類五感的檢測手段,但更多是依賴現代化的診斷儀器設備,如驗血、驗尿、心電圖、超音波檢測、X光、核磁共振等。



凡是可以為人類診斷疾病的技術手段,理論上都可以用於對機器設備的診斷,只是個費用和成本問題。因此,純粹依賴人類五感的設備檢測,也要與時俱進的發展到依賴五感以外的儀器、儀表和設備 —— 這些人類五感的延伸工具。


在物聯網時代,設備的點檢對於 PDA 的應用越來越頻繁。什麼是 PDA 呢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又稱為掌上電腦,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在移動中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按使用來分類,又分工業級 PDA 和消費品 PDA。工業級 PDA 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常見的有條碼掃描器、RFID 讀寫器、行動 POS 機等,都可以稱作 PDA。


RFID 無線射頻辨識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辨識技術,它透過射頻信號自動辨識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辨識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RFID 技術可辨識高速運動物體,並可同時辨識多個電子標籤, 操作快捷方便。



RFID 的標籤(Tag)由耦合元件及晶片組成,每個 RFID 標籤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附著在物體上標識目標對象,俗稱電子標籤或智慧標籤。

RFID 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當標籤進入磁場後,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儲存在晶片中的產品資訊 (Passive Tag,無源標籤或被動標籤),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 (Active Tag,有源標籤或主動標籤)解讀器讀取資訊並解碼後,送至中央資訊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在設備檢測中,可以應用上述技術,點檢員透過手持的 PDA 在一定距離之內,辨識需要檢測的點位,設備檢測標準就會立刻出現在 PDA 的顯示螢幕上。


如果是「良否」點檢,設備檢測員按下「正常」信號,就意味著這一點的點檢完成如果設備異常,設備檢測員按下「異常」信號,就會跳出一個對話框,由設備檢測員填寫具體的異常資訊,或者儲存在 PDA 自身的儲存器裡,適當時機再傳遞到中央伺服器裡也可以透過公共無線網路,或者企業內部 WIFI 直接將資訊傳遞到伺服器。


這一功能,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的紙質設備檢測表單。也有一些 PDA 還設置了感測器,將設備的振動、發熱或者氣體洩漏,甚至是快速油液檢測資訊傳遞出去,這也稱為智慧化設備檢測。


對於那些關鍵瓶頸設備,如果停機損失或者危害嚴重,需要隨時跟蹤監測設備狀況,上述的 PDA 就遠遠不夠了。人們透過固定的感測器即時監測設備狀態,即時將資訊傳遞給電腦,甚至可以直接判斷設備是否出現故障,這就上升到狀態監測。


而透過狀態監測獲得的資訊所實施的維修模式,稱為狀態維修,國際上也稱為 CBM,它也屬於預防維修的一種。只不過它不屬於定期預防維修 TBM,而是根據設備劣化狀況,不定期的預防維修。顯然 CBM 較之 TBM 更精準,更有利於減少或者避免維修過剩或者維修不足。




任何事物有優點必然有缺點,真理與謬誤本來是一絲之差,悖論總蘊含其中。

隨著電子化、資訊化的發展,人們不斷提出新的想法。甚至一些「專家」提出未來設備不需要人來診斷設備狀況,可以由機器上自帶的「自診斷」設施,機器可以自己診斷故障,甚至可以實施「自修復」。


當然這些設想在技術上實現是完全可能的。這讓我們又提出新的問題,這些「自診斷」、「自修復」設施一定會增加設備成本,使得廉價的設備變得昂貴,在市場上是否有銷路「自診斷」、「自修復」設施讓設備變得更加複雜,更難以診斷和修復。而且,誰對這些「自診斷」、「自修復」設施進行診斷和修復呢難道我們再為這些「自診斷」、「自修復」設施設計安裝一套「自診斷」、「自修復」設施嗎我們陷入了一個個循環和悖論之中。


在很多場合,人類五感還是最直接、最廉價的診斷工具,我們沒有理由放棄。


任何經過翻譯或轉載之中文資訊,我們為了盡量使用台灣常用相關名詞與慣用語法,將與原中文有所變更,但不改內容意義 – 3S MARKE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