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德國:能源大國的轉型先鋒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來源: 《能源評論》雜誌  作者:晨曦

德國一直被視為全球能源轉型的典範,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515日,德國太陽能和風能達到峰值,可再生能源提供了87.6%的能源需求,創下了歷史性的紀錄。這也讓德國提出的,基於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政策「Energiewende(能源轉型)」,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下面將帶您瞭解德國能源轉型的路徑、現狀及挑戰。

被逼出來的紀錄
德國是經濟大國也是能源大國。然而,德國的能源嚴重依賴進口。2013年,無煙煤、石油、天然氣、鈾燃料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87.2%97.7%86.8%100.0%。這也是德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保障本國能源安全的動力之一。


2014年德國一次能源消耗為311百萬噸油當量,排名全球第7位,其中化石燃料佔主導地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消費量分別佔35.9%20.5%24.9%。可再生能源是德國第4大能源,佔消費總量的10.2%

風電裝機容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光伏裝機容量僅次於中國,位列全球第2核能與水能的佔比分別為7.1%1.5%。令人欣喜的是,德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呈下降趨勢。2014年的排放總量佔全球2.2%,排名第6位,僅相當於德國1990年排放水平的77.0%

電力方面,近年來,德國可再生能源並網發電量增加迅速,2000年僅佔6.4%,目前已成為主力電源,201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超過35.5%,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分領域來看,2015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總量為122太瓦時,僅次於褐煤和無煙煤。在風電大發的12月,風力發電量甚至高於褐煤的發電量。今年515日,德國又創造了一項可以載入史冊的紀錄,當地時間下午2點,據柏林的電力研究機構Agora監測,德國太陽能和風能達到峰值,負荷需求為57吉瓦,可再生能源供電達到45.5吉瓦,實現了87.6%電力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創下了歷史性的記錄。這也讓德國總理默克爾實施的「能源轉型」政策提前看到了一絲曙光。

德國能源轉型的政策包括溫室氣體減排,逐步淘汰核電,提升可再生能源佔比等。電動汽車、儲能、燃氣則將被納入彈性選項。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再次提高,德國政府對於未來電力市場的變動進行了遠景展望,並提出了電力市場2.0的規劃,以適應德國深度的綠色轉型。

 

逐步棄核新氣象
因國情不同,各國對核電的態度不一。反對核電的觀點認為:核電站存在巨大的風險,比如廣為人知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料有輻射,且儲存成本很高;可用的鈾資源有限,其價格在30年後可能高到難以承受;風電和光伏的波動性與核電間的互補特性並不明顯;核電佔全球能源供應不到6%,未來也很難有較大比例的增長,對於降低全球碳排放的作用很小。因此,即使以減少碳排放為目標且認為核電風險可控,核電仍然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德國作為一股重要的力量,將核電視作極大的風險,站在反核這一邊。德國計劃2022年前關閉所有的核電站。,並制定了詳細的關停核電時間表。一些人擔憂受棄核政策影響,德國的總發電能力會下降,而碳排放產量會有所增加。然而,事實證明,棄核並未影響德國的電力供給以及電力出口。隨著可再生能源佔比提高,2012年德國的電力出口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遠期來看,到2020年,德國現有的備用發電容量,新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天然氣發電以及需求側響應能夠提供24.7兆瓦的發電容量,完全可以填補關停核電後帶來的20.9吉瓦的發電能力空缺。

 

能源轉型啓示錄
德國能源轉型的政策包括溫室氣體減排,逐步淘汰核電,提升可再生能源佔比等。電動汽車、儲能、燃氣則將被納入彈性選項。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再次提高,德國政府對於未來電力市場的變動進行了遠景展望,並提出了電力市場2.0的規劃,以適應德國深度的綠色轉型。

德國能源轉型的核心是:逐漸減少煤電與核電裝機,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給,並降低能源消費。隨著風電和光伏的規模不斷擴大,德國正在努力降低對化石能源和核能的依賴,可再生能源逐漸由「配角」變為「主角」。



德國的能源轉型至少在兩個方面值得中國借鑒:其一是較高的公眾參與度,89%的民眾支持能源轉型,85%的居民願意為能源轉型買單,他們認為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生活方式上的轉變;其二是合理的監督評估機制,德國轉型目標非常明確,設立了獨立的專家委員會對每年的轉型情況進行檢測,提供完整的檢測報告,評估是否與既定的目標和路徑發生偏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