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距離前文具用品商鋪宜家引入傢俱已經過了三年。市場上的回饋非常好,他們決定擴張產品線,並以此作為今後重點。為了宣傳,他們非常創造性地為這些傢俱拍攝了使用場景,把這些仿佛真實房屋一角的照片集合起來,打造了一本型錄(catalog)。
當年的他們未必能想到這麼久之後的事,但顯然,被型錄上吸引的用戶已經湧上大門。兩年後,這家公司就在瑞典的 Älmhult 推出了傢俱展示間,幫助顧客更方便地想像將這些傢俱買回去的樣子。
懂得通過身臨其境的展示來吸引顧客的不只有瑞典人。來自美國的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似乎更是其中佼佼者。這個前證券交易者通過一系列的食譜和電視節目累積了人氣,到後來更是讓自己的名字成為了某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她的出版物自不用說,連旗下的百貨公司和各式產品線都遍地開花。
顧客買的不是一盒葡萄乾燕麥餅乾,而是產品所象徵的生活方式。他們買的也不是一張咖啡桌,而是在宜家型錄裡顯那種簡潔清新、那種追求品質的生活方式。
再漂亮的型錄,在過世後也是廢紙一堆。幸好,互聯網時代來了。顧客們免去了追著看瑪莎生活的電視,或者按期訂閱宜家型錄的麻煩,可以直接在各種社交網路上按關鍵字尋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比如說 Pinterest、Instagram。
Pinterest 開啟剁手模式
Pinterest 最近宣佈要推出的“Buy it on Pinterest
” (在圖片上直接購物)功能與其說是讓人驚喜,不如說是恍然大悟: 原來他們之前一直沒有這個東西。
作為圖片社區的開先河者,Pinterest 在商業化上的摸索看起來曲折得讓人焦慮。這個圖片分享的網站/社區以特殊的瀑布流構造一舉成名,在建站伊始就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女性用戶,甚至在兩年前還收購了資訊推薦服務Livestar, 並且推出了點擊圖片指向商品資訊的廣告模式(promoting
pins)。
在那之後,各類以圖片分享為中心的潮流電商/導購紛紛崛起,包括類Instagram 的圖片購物應用 Spring, 明星街拍為噱頭的 POSE, 類Tinder 模式的導購應用 Mallzee,Stylect 等等。而濾鏡拍照應用Instagram 早就佔據了圖片社交的龍頭地位並成功賣給社交巨頭Facebook。
而 Pinterest,一直就只是那麼一個 Pinterest 而已。對於喜歡看著漂亮照片買衣服的年輕一代來說,它甚至不一定會是第一個想到的網站。 當然,在這個購物功能推出後,情況應該會有所改變。
用戶可以通過價格範圍來搜索想要的物品;可以在單個物品上選擇不同的顏色;可以通過Apple Pay或者信用卡進行支付。
在功能性上,他們和普通電商沒有太大區別。但在宣傳上,他們似乎重拾了當年推出 Pinterest 時的願景——以最優美的體驗流覽大量好東西,唯一的區別是你現在可以順手買下來了而已。推出購物功能時,早期積累的大量女性用戶又成為了他們的優勢,在為吸引商家打造的 success stories 頁面裡,所有的成功案例都有鮮明的共同點——如果不是家居服飾,就是女性消費。
Instagram 的素人秀場
幾乎是和 Pinterest 緊貼著,Instagram 也宣佈了自己的廣告擴展計畫。
這兩家當年也基本是在同一時間推出圖片流裡的品牌廣告。因為流覽起來非常自然,和傳統網站干擾人的橫幅廣告等不同,還引起了傳媒的廣泛報導。
但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購後據說要著重用戶體驗,降低廣告干擾,所以之後也沒有在廣告層面推出大的改動。
直到最近,他們擺脫了原來只提供品牌廣告(比如賓士,李維斯等)的限制,宣佈要向幾乎所有類型商家開放廣告服務。同時,還會在以後推出“直接購買” “稍後購買”等按鈕。
相比起和 Pinterest 差不多的購物功能而言,他們的廣告計畫才是引起更多反響的那個。普通使用者在哀歎流覽頁面中越來越多的廣告,而過去沒有機會進場的中小商家開始準備從大量使用者的眼球中撈金。
不過在他們之前,還有另一批人早就從 Instagram 上賺到一大筆,說的就是那些素人博客主們。
Instagram 幾乎可以和 YouTube 並稱為兩個最快捧紅素人並幫他們變現影響力的平臺。熱愛時尚的人們通過發佈自己的著裝照片吸引眼球,之後積累粉絲,出入發佈會和秀場,和大牌合作或者獨立發佈自己名下的服飾。實際上,即使不推出自己的產品,他們也可以在發佈的照片說明上介紹自己喜歡的飾品,並為每個購買抽上一筆。
如果說 Pinterest 是本流覽不完的宜家型錄的話,Instagram 就是一個擁有眾多瑪莎·斯圖爾特的巨大秀場。
理想生活的誘惑
顯然,本篇提到的兩條新聞對普通使用者而言不一定是好消息。不管市場反響如何,商家挾著大量廣告湧入是可以預見的事。
從此,Pinterest 上那些自然的露營生活照會被高清規格詳盡還自帶顏色選項的帳篷照片擠下去,而 Instagram 上加了濾鏡的午後咖啡館小憩應該會被附近商家的宣傳海報取代。
而對那兩個網站/應用的經營者而言,他們不僅要面對老用戶的抗議或流失,還要面對完全紮根電商同時設計也不錯的網站(比如 Etsy)和以時尚購物應用起家的年輕派(比如 Spring)的雙面夾擊。
不過他們至少還有個優勢,那些並不非常關心科技新聞或者最新應用的人未必有興趣瞭解新的購物方式。在那些人眼裡,要談到可以發掘美圖和生活方式的地方,大概只有 Pinterest 和 Instagram 這兩個“老派”社區。
所以他們會照舊上來,按關鍵字搜索些圖片,發現竟然可以買之後開心地下單。他們會發現自己又在網購上燒掉一筆錢,但最初目的只是看些好看的照片。但多想一層,他們會發現看照片只是個動作,最初目的應該是通過照片來觀摩那些關鍵字或者使用者檔案下面別人展示的理想生活。
而現在,只要按下“Buy it” ,理想生活觸手可及。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