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台灣該不該有自有的「安全科技產業」?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3s Market 施正偉

8月24日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接受壹電視《年代向錢看》專訪時,提出了信賴台灣五大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人工智慧產業」、「軍工產業」、「監控產業」、「通訊產業」,要掌握時機好好推動,這些都相關於台灣整個國家的實力 ……。

當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提出這個倡議之後,從網路上搜尋,除了報紙傳媒,以及財經網媒對此有做些報導或分析外,至今並沒有看到這五個被點名的產業,其中有相關的業者對此表達出觀點看法。或許這是因為,以台灣現今的政治氛圍下,業者大多不願在第一時間表達。除此之外,是否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而使業者對這樣的倡議,目前仍然保持緘默?

但在同樣是從事監控產業領域的自媒體工作者,還是認為必須提出一些相關的探討。不過有些事情,為了維護廠商們的權益,很多內容只點到為止。同時這裡也要表明,所有相關探討內容,不涉及目前選舉操作,純粹以產業觀點及相關過去發展的人事物,提出觀點探討參考,預計將分成幾次分享。


多少業者自始至終,堅持 100% 的 MIT (圖片是堅持 MIT 智慧門鎖製造商 一德金屬)

監控業雖小,但是卻是引進最豐富新科技的產業

監控產業不是一個大產業,卻是一個「關鍵應用產業」。因為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頻寬的提升,即時傳輸結合監控、新技術的引用,讓監控設備的應用,除了最基本的安全防護功能外,因為這些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大數據等技術的引用,已經朝向更多元化,對經濟提升實際應用功能面的發展,這些包括情境預測、即時反應、提升效率等各種在不同場域的應用。

這必須長期永續的發展,列為策略性發展產業才有意義

既然提到「監控產業及伺服器」列為策略性發展產業,就必須有更前瞻性的策略目標規劃,還有執行作業計畫,甚至更要有超越國際競爭對手的設定,來佈局這個產業的拓展。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規劃與執行,必須讓台灣這個產業的大部分業者,能得到獲利和發展。

這些特別是在各種場域,結合智慧監控的應用,包括智慧永續環境解決方案、智慧城市建設專案、智慧交通運輸、智慧農漁牧、智慧建築、智慧工廠、智慧教育與智慧校園、智慧零售、智慧生活 ……,甚至是到涉及國家安全的智慧國防,如何讓台灣監控產業因這些智慧場域發展,得到整個產業能從各階層的基本立場,得到良性的發展,並獲得商機與利潤。



從現實面看台灣監控產業在國際的供應地位

如果從影像監視來看,中國在全球的供應至少佔了 70%,據最近看到的一份國際市調報告,台灣目前僅佔 10%;另一個重要的供應地是韓國,綜合幾個國際市調數據推測,韓國的影像監視在國際供應的比率,應該在 15% ~ 20% 上下。所以台灣雖然是影像監視設備的三大原始供應國,相較於競爭對手,現在於供應量上,已經有一段很大的落差距離。

台灣監控產品設備在西元 2000 年前後,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曾經有八成之多,這是當時 SONY 等幾家日本公司的人所持的推測看法 ……。但是好漢別提當年勇,2017 年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就說,中國一家海康威視,打趴了整個台灣的影像監視產業(台灣在 2000~2004 年間,全球供應超過四成,高於韓國的三成多)

如果政府要促進監控產業的發展,包括廠商都要去思考的是,如何逐步提升台灣監控產品,在全球的供應市佔率,更重要的是產值的佔有率,還有特別重要的是,如何開放和釋出應用場域,並能形成宣傳的典範案例!

供應量還會是台灣監控產業未來要追求的指標嗎?

胡揚忠
2002 年,我在中國上海第一次碰到海康威視的總經理胡揚忠(現在的頭銜是集團總裁),他在初次見面時,向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是:「你們台灣的杭特、慧友、陞泰實在太了不起了,可以把產品做得那麼好,又賣的那麼便宜,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這句話現在看起來,格外諷刺。但是更諷刺的是,台灣現在很多監視製造業者,還存在「用量」去拼中國監視業者。

要推動監控產業的發展,必然先從市場現實面的問題看起。究竟台灣監控業未來的發展,要走的是「量」的發展,還是求「質和值」的發展?或是有能兼顧「量」、「質和值」之間,更符合台灣監控產業發展的方向

我們先來看中國過去怎麼發展這產業 ……。

中國有廣大的市場和政策加持,台灣如何面對?

今天中國在不到十年,取代台灣、韓國,在監視領域全球原本超過七成的供應量,廣大的市場和共產黨用監控科技手段,大量佈署來箝制監視人民,造就他們變成全球第一大的市場,效應所及是有整體的規模經濟,和低廉的製造成本。

因此包括 AXIS、Bosch、Honeywell、Motorola、Panasonic、Sony 這些國際大廠也把 OEM\ODM 都ㄧ度,甚至到現在都委由中國廠商承接。從客觀情勢發展來看,台灣以及韓國未來,都不再具備產品單價的競爭優勢

中國的海康威視、華為、大華、天地偉業、宇視、大立等一級大廠,主要都在他們國家的中央政府工程專案,民間應用因品牌及企業規模因素,在中高階市場也都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而地方省級政府專案,以及一般民用市場,漢邦高科、藍色星際、東方網力、科達集團、雄邁集團、曠世、商湯、依圖、同為、安聯鋭視、景陽 ……,這些螞蟻雄兵都佔有很難想像的大的一席之地。這裡也還沒有把更小規模,卻多如牛毛的廠商計算在內。

在家用消費級的居家安全監視應用領域,福斯康姆、海康威視分出的螢石、大華的樂橙,以智慧軟體應用的塗鴉……,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如果是台灣、美國的廠商,都是屬於網通業者的範疇,對比專業監控領域的技術,最主要在專業監控領域的監視,是 24 小時 365 天不停歇的作業執行;消費級的居家安全監視,則是執行監視才啟動。

不過中國在這部分雖然供應量大,但是大多是低階,且很多沒有電器產品的安全認證,據了解美國也開始在抵制這類產品。不過在亞馬遜網購上,仍然有數不盡這類中國廠商的產品。

以上這些公司尚未把中國的門禁如中控(已更名為熵基科技)、北京蘭德華等業者、智慧樓宇對講、防盜報警裝置等業者羅列在內。不過上述中國業者,台灣廠商絕對都不陌生,有部分是競爭關係,還有的是合作關係,甚至更多是供應鏈關係。


涉嫌協助打壓維吾爾人 海康威視或遭美國全面封殺


中國的監控業者不管是一級大廠,或是公開上市的二級規模業者,大多是共產黨的「家己人」。這也說明為什麼美國優先把這些廠商,列為貿易黑名單的原因之一

然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重要供應鏈的來源,台灣監控產業和政府必須接受和面對這個現實,但如何解這一題?除了持續推動台灣自己發展的相關認證來做區隔外,政府如何輔導讓業者嫁接或符合國外的標準認證,更是一個重要課題。但是相關政府主管單位是否能真正體認,這符合國外的標準認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而不是一味只想推自己的認證

在一次與政府相關單位的小型會議上,我就提出目前台灣推動的 CNS 16120 資安認證,其中就有廠商的產品,是內含中國的重要零組件,這不就等於在為中國製的監控產品在背書?與會其中的一位推動資安標章業者,也證實了這類事情的確實存在


中國雪亮工程的宣傳功能

維護社會治安是美名,箝制人民才是目的

中國廣大的市場和政策加持,讓中國監控業者形成了「中國安防產業」,更自詡為「民族工業」。以中央政府級市場來看,中國從早期的「平安城市」、「天網工程」,到近期的「雪亮工程」都是以公安為核心應用,簡單的說,表面是維護「社會安全與秩序」,實際上就是「箝制人民」的行為和活動,所以監控設備的裝設,再多都不算多。但是這種做法,民主國家無法像極權國家這樣的肆無忌憚大量佈署。

樣板工程、扶植上市,造就以海康威視為首的世界工廠

中國在交通、各項基礎建設、國際大型活動爭取舉辦,都是監控設備大量裝置的應用所在。再加上 2008 年前後,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植至少五十家以上的「中國安防企業」走向公開市場。

有了資金,有了銷售市場,讓當時從事中國監控產業的業者都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把安防做大做強」。其實中國政府讓中國安防業者公開上市化,完全是模仿我們台灣的 80 年代,扶植輔導資訊產業上市櫃的做法。甚至在鼓勵業者外銷方面,可以退稅到實拿銷業額的 12%(據了解這項優惠措施,他們政府有提議取消)。

行業化點燃中國在民用市場的應用

所謂行業化,就是安全監控設備在各行各業各領域的應用,這部分和智慧化的發展有關。但是這些行業化應用,除非和政府作業有關,比如銀行金融的應用外,很多則功敗垂成。像智慧零售(中國稱為新零售),智慧建築與智慧家庭,則因為玩到都變成集資操作的金錢遊戲。到目前除了政府專案外,民用成功案例不多。共產經濟和自由競爭經濟,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作業模式。或許,各行各業智慧監控的應用,是台灣應該要發展的商機。

中國安防產業的優勢與罩門

極權政府的政策操作,讓中國的安全監控產業,過去十年快速形成一個高成長的產業。政府工程都是「專案模式」,中國將「專案」一般稱之為「項目」。這些專案,其實是製造廠商與政府相關負責單位直接接洽,這與民主國家主要透過統包業者、系統整合業者接洽的模式,有明顯的差異。

這並非說中國沒有統包業者、系統整合業者、工程安裝業者的存在。其實在中國還沒有監控製造業的時代(西元 2000 年以前),中國的政府工程主要接洽的對象就是系統整合業者(中國稱之為集成商)。2002 年,海康威視旗下一家主要配合的系統整合商就曾經告訴我,大罵他們的政府專案絕對不能去接,會形成「三角債」拖累業者。

不過後來中國政府推出「平安城市」,有一次我出差中國再次拜訪這家公司負責人時,他卻顯得對此相當積極和熱衷,他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了。確實,如果當初中國公安部沒有推出這個長達十年的「平安城市」專案,今天就沒有他們所稱的「安防產業」!

所以很明顯可以看出,現在中國這些監控產業的領導業者,主要是靠政府專案,但是他們的商業化發展並不像民主國家。這種產業型態在民用市場,很難看到「專業代理」的角色。特別在「中央廚房」的產業型態下,追求生產量最大化,產品區隔差異有限,也造成「專業代理」不易有發展的空間。

紅色供應鏈+一帶一路讓中國監控產品席捲全球

世界工廠背後支持的紅色供應鏈(配套的是中國城鎮化的政策),加上廣大的超過十億人口的市場,帶來的就是低價優勢;一帶一路則是用政治力壟斷親中國家的市場。這兩大策略像流刺網,把台灣、韓國過去的國際外銷市場,也幾乎納為囊中物。

看似「中國安防業者」已經全吃,其實不然。因為中國求量的規模化生產模式也帶來產品同質化,必然導致產品價格的「同值化」,再加上中國廠商缺乏產品區隔化的供應觀念,所以造成國際業者賣中國產品,並無法產生合理的利潤,這種情形在歐美日市場特別嚴重。但是最重要是他們的價格太漂亮,大家都恨得牙癢癢,卻又不得不去採購。



ONVIF 完全合規是打進歐美高端市場的必要條件

在三年前,以美國為首的高端市場去中化,為什麼一堆業者紛紛走訪台、韓,但是能獲得這些歐美業者親睞的台灣製造商就是超不過五家?這兩年很多財經投資理財媒體,除了老是提到晶睿、勝品、彩富是 NDAA 概念股外,似乎其他都業者都從缺?!

針對這個情形,我聯絡了幾家過去熟悉的幾家美國業者。他們給我共同的答案是:台灣廠商都說這是自行研發製造的產品,但是產品一經測試,相關軟體格式幾乎都是中國的影子。而台灣廠商大多只宣稱符合 ONVIF Profile G\S 的標準,其他是自有規範格式。

美國幾家業者明確告訴我,要符合聯邦政府 NDAA 規範和企業級應用,必須百分之一百符合 ONVIF 的所有標準。如果只是價格考量的中低階,他們可以選擇中國沒有被列入貿易限制的廠商產品,雖然美國業者也了解存在風險。這個美國業者共同的答案,說明了很多台灣監視產品的問題。更清楚的說,監控產品的軟硬體很多都由中國供應,沒有十足的能力做韌體的更新,當然只能宣稱相容符合符合 ONVIF 的部分標準,而這樣的結果,只能在中低階的區隔市場空間遊走,同時更須面對中國產品的低價競爭。

監控產業如能實現成為台灣未來的策略發展產業,台灣業者面臨哪些課題?

台灣監控產業的業者有沒有發展自有產業的共識?

共識的前提是溝通,而溝通的具體議題在哪裡?

3s Market 在 2020 年,曾與電信公會舉辦過「3+1 場」的「安控國家隊發展論壇」,當時很多業界朋友就說,不要東施效顰模仿口罩國家隊啦;甚至有企業不斷向電信公會相關人士,告知如果禁止「海思晶片」,弱電工程商將會沒生意可做 ……,如今海思已經成了歷史名詞。不過這顯示出台灣安全安科技產業,很多業者的自信心,已經瀕臨瓦解。

不諱言,中國一線領導業者的產品製造能力和產品品質,已經凌駕很多台灣廠商之上。十多年來,很多排斥中國監控產品的銷售業者,漸漸也都不得不淪陷,更不用說一堆使用端更指名要使用中國品牌的產品。


 台灣某海防崗哨的監視攝影機


幾個必須直視的課題

1. 台灣該不該有自屬的監控產業?

在海思壟斷監視晶片的約十年時間,市場就有所謂的「真假 MIT」產品,然而海思特別在其最後的 3~5年,幾乎供應全球九成的 IP 攝影機和影像儲存的影像處理晶片來看,真假 MIT 之爭根本是個假議題。

而海思被滅亡後,繼之而起的台灣晶片,卻仍然是中國用量比台灣大。一開始就有廠商憂心表示,難道台灣製的監視影像晶片,以後也都要向中國的業者買?這句話事實上是雖不中,卻也不遠矣!

去年有機會能到總統府拜會總統蔡英文,我當場向蔡總統提議,希望政府要支持台灣安全科技產業。蔡總統當場責付相關單位與我聯絡。

確實該政府單位主管與我聯絡討論多次,還有一次進行面對面的會議。也告訴我政府一些推動的政策和做法,也詢問我的看法。我回覆這位政府單位主管,我只是一個自媒體工作者,我無法代表台灣安全科技產業發言,但是這些作法,應該是要召開與產業業者的公開對話溝通。我甚至告訴這位主管,23 年前政府希望成立「安全產業辦公室」,就做過類似的產業溝通動作,曾經召開 13 場左右的交流、座談會議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我主持了 11 場。

我提供這位政府單位主管的參考,政府要實施的相關措施,是要提供給製造業者;通路業者;整合商或工程商業者;還是針對保全服務業者?如果是跟上述業者都有關,更應該要有公開的交流溝通對話,不然如何讓業者如何來認同,並讓業者能欣然接受這些政府的措施?

我問了幾家廠商及業者,對於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把監控產業列為五大「信賴產業」的看法?雖然樣本數不多,少數業者表示期待,但是大多表示 —— 還沒看到做法,言之過早。我從這些回覆的解讀是 —— 觀望。觀望的背景因素,前述都帶到了一些關鍵問題。

至少三個共識議題:產業經濟、技術發展、產品走向

一個前提,中國已經成為很多產品的「世界工廠」,包括安全科技產品。如果從技術組成來探討,晶片和驅動模組所需的軟體、韌體,以目前這個以全部是中小企業的規模來看,台灣從事監視影像晶片的業者,都曾經告訴我,每年平均一家公司至少要投入兩千萬台幣,對比中國是以國家的資源,數不出有多少億的人民幣,投入這些軟韌體的發展,這不是只強調「台灣晶片」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要把「監控產業」作為策略性發展產業,必須先認清的課題,因為這同樣是一場「不對稱的競爭」


而為什麼採用含中國製軟體的監控產品,會有資安威脅的疑慮?原因就在中國針對「
安全防範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頒布所謂 GB/T 28181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其中明載如有為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之需要,廠商必須無條件提供相關原始碼、聯網資訊等資訊給中國政府。這樣的做法,讓中國的
內外銷監控產品,都會有資安威脅的疑慮。而最新版 GB/T 28181-2022,已於 2023 年 7 月正式實施

兩年前美國監控網媒 IP VIDEO 曾爆料:雖然美國政府已經啟動 NDAA 的執行,但是很多軍事基地、聯邦政府仍然掛著「海康威視」的監視系統,而這個現象至今是否已經解決,目前不得而知。事實上,台灣這種情況,也陸續被媒體爆料,沒被爆料的也仍然存在著。



10 月 13 日,台北市議員顏若芳和林延鳳召開記者會揭露,北市府 8 個單位使用中國製生物特徵辨識打卡機,甚至有 11 個單位用的是產地雖是新加坡、泰國,卻疑似是「貼牌」洗產地的中國製商品,恐危及個資保存與公務網路資安,相關單位還被抓包,未依照行政院函釋規定上網填報,讓林延鳳、顏若芳痛批,不依規定填報,卻還採購中國產品,根本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屆時若發生資料外洩誰該負責?

這類公單位採用中國製監控產品,早在五年前至今陸續都被爆料。這凸顯台灣相關標準認證的推動,還有很多地方必須改善和調整。而這五年來被舉報的情形,是否有徹底改善?這又是讓很多業者所質疑「政府玩假球」的地方。

以三年前被舉報「區間測速」的監控攝影機為例,當時被爆料有業者採用海康威視在美國所創造的副品牌產品,裝置在多個路段上,交通部只好匆匆下架。但是時隔兩年,這中間沒有看到有頒布什麼產品規範標準,去年開始這類「科技執法」產品,似乎是看風頭過了,又一一裝置上去。

商人在商言商,特別是這個產業的業者都是典型的中小企業。有錢賺廠商自然不會多說話,但是誰又保證不會有下一個爆料,然後就又上演一齣「歷史重來」的戲碼?好笑的是,陸續的爆料,合理客觀地演繹是你知、我知、政府也知,換句話就是讓大家都隨著「資安及國安」的政策口號喊一喊,然後就你騙、我騙,等萬一被舉報再說?如果不是,為什麼這種事一再發生?


歐普羅應用在農業生態記錄的縮時監控和微氣象站


台灣很多應用場域可以變成世界的典範

從應用技術能力上,台灣很多場域可以變成世界的典範。可惜的是台灣的政府端,一直沒有在這方面扮演一個可以扮演的角色。

因為監控技術會直接對人民的隱私權造成挑戰,很多場景在歐美市場都會建立相關標準和保護法令。如果政府能協助建立這些標準,這對監控產業走向國際市場是非常正面的。

再舉一個交通監控應用的例子:歐盟正在推動用「車聯網 V2X」技術,來實現「零死亡」。相對比較「科技執法」,顯然從道德和人本尊重的立場,「零死亡」的高度要高出很多。這裡要表達的不是全然反對「科技執法」,因為違規本來就要受到懲罰,但是如果台灣可以有一個場景,把「車聯網 V2X」技術結合「科技執法」應用,相信就可以讓歐盟來互相參考,台灣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可以推動這樣的試點解決方案。

本篇分享結語

今天台灣監控產業間很多的流通用語,今天很多都變成中國的習慣用語。這些包括安全監控變成了「安防」,十年前幾乎沒人這樣稱呼。其他還有攝影機變成了「攝像頭」、「攝像機」;人臉辨識變成了「人臉識別」……。台灣是民主國家,不會說這些用語犯法,但是從產業發展的變化,可以清楚探究出這其中存在的現象。

台灣該不該有自有的「安全科技產業」?這個答案在台灣監控業者所有人的心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