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無人便利店未來之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於無,有無相生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M觀點商學院】#43 為什麼 7-11 要喊停無人店計畫? 無人便利超商真的不可行嗎? | M觀點




3S MARKET這篇智慧零售的觀點與評論,雖然場景是在對岸中國,大方向是符合零售業數位、智慧化的探討。而台灣現在卻有人還在炒作線上零售,用傳銷模式的成功案例,吸引想創業的冒險家……

智慧零售如文中所提:科技只是零售管理賦能的手段,如果科技不能帶來經營結果的提升與改善,不能有更好的財務表現,所謂的科技驅動零售就是空談!!!

 來源:物联传媒 作者:汤军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近期很多朋友轉發,媒體與輿論對無人店衰敗的文章。

作為曾經夢想用物聯網等技術,改變傳統零售業的跨界老兵,我很柔情地回了一句「很想和你再去吹吹風」,因為我們的前行路上風太多,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也可能在風口上吹得摔死。

任何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應該是靜水潛流,任何的狂熱追捧與棒喝,都會脫離事物的本質。

無人零售或者叫智慧零售,是零售業數位化變革的起點。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所謂的「黑科技」,針對傳統零售業的成本、效率、體驗等關鍵痛點,對零售業態以及零售內部全鏈路進行變革,方向絕對正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是誰在霧裡看花無奈花落滿地,傷痕累累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一顆完美的初心,一開始就撞入誤區。

2016年10月杭州雲棲大會,「未來沒有電子商務,只有新零售」。新零售概念誕生,後續又有智慧零售,零售第四次革命等。(3S MARKET:這是對岸中國的說法,智慧零售是個老議題,中國大部的人沒國際接觸機會,所以馬雲說新零售,一堆人就跟著說,也只有在中國把這名詞奉為圭臬。建議大家還是講智慧零售,新零售在國際上,不會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2016 年 12 月,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推出 Amazon Go 無人便利店,在全球引發對無人店的高度關注。

2017 年 7 月中國淘寶造物節上,作為馬雲對「新零售」給出的實體定義之一的無人超市「淘咖啡」亮相,幾天之後便曇花一現。作為一個概念,淘咖啡離商用相差甚遠,實際上阿里也沒有真正意義上開出一家無人商店。

一場轟轟烈烈的「新零售」運動在對岸全國席捲而來。


首先是無人貨架。
2017年不到一年的時間,無人貨架行業便吸引了近 60 家玩家與 30 多億元的資本入場,其中不乏帶有光環的明星團隊,與明星機構。最終因為供應鏈效率(成本),與高損耗(含道德損耗)頑症,絕大部分玩家在風口下摔死。

生命中豈能承受之輕紅顏薄命。無人貨架成為了最短命的風口項目。無人貨架作為辦公消費場景的流量入口,在當下網路線上流量高昂的時代,的確是完美的線下場景。但是快消零售的本質,對商家而言就是效率(坪效、人效、商品週轉效率等)。

無人貨架的供應與補貨效率低下,給消費者帶來的是沒有「鮮度」的感覺,失去「複購」的慾望。從營運角度看,無人貨架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中台管理系統,缺乏對過程損耗管控,缺乏對人性的「放縱」管理,特別是對配送人員的內盜管理,沒有任何可行的手段,爆出損耗率高達 70% 的結果。

一場靠「人性自覺」的消費場景,最終是烏托邦的幻想。


無人貨架天然的弊端,催發了另外一個行業---智慧售賣櫃。
相比之下,智慧售賣機在減少貨損、食品安全儲存等方面,有比較優勢,特別是在騰訊、阿里瘋狂搶佔線下支付入口上,各種自動售貨機市場,也是如火如荼。

各路創業者也開始湧入這個賽道。物聯網流派( RFID 技術),智慧硬體流派(重力感應,機械臂),人工智慧(機器視覺)三大流派粉墨登場。

一些創業打幾個櫃子,裝一點人工智慧的技術,就是開始獲得融資。創業者的浮躁,面向VC(風險投資機構),而不是面向消費者(C),注定行不了萬里路。最終由於各種技術的不成熟性以及設備成本問題,市場規模仍然沒有起來。

但是,不可否認,自動販賣櫃作為零售線下管道,覆蓋的終端節點,是城市便民服務不可缺少的補充。2018 年中國自動販賣櫃突破 30 萬台(含傳統販賣櫃)。

智慧販賣櫃,一方面要持續降低部署成本(含設備成本),另外一方面要增加與客戶的互動性,專心做好產品,未來空間是可觀的。如下圖: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除此外,筆者重點談談另外一場「颶風」: 無人便利店。「無人便利店不是下一個風口,而是下N個風口」。
自 2017 年馬雲淘咖啡無人便利店的概念,以及其名人效應,再一次給創業者與資本,打了一劑強心針。各地的創業者蜂擁而至,大部分是來自跨界的網路科技界,很多可能根本不懂零售的本質。

最後的結果,無人便利店剛發芽,就遭遇淒風冷雨。誠然,無人便利店打響了,中國傳統便利店的數位化、智化轉型的第一槍但是,當下許多無人便利店卻步入迷霧,亟需撥雲見日。


二、無人便利店的七大誤區
1. 無人便利店≠無處不在(場景論)
智慧零售的核心是人、貨、場的關係管理。行動網路讓消費突破了時間和場景的限制,5G 物聯網時代更是讓資訊隨心所至,所見即所得,消費愈發碎片化、場景化。未來零售更多地是場景零售,無人便利店更是如此。

無人便利店本質,還是滿足便利與即時消費的微型商超,是一種零售小業態。它有其適應自身的場景,比如交通樞紐站高鐵、機場等、大學、智慧園區、辦公大樓等。

這些場景下,消費者喜歡輕鬆便捷、無拘無束地消費,同時能滿足應急快捷消費,也能放鬆下心情。這些場景下,人員素質較高,輿論責任感強。

但是,很多無人便利店開在鬧市街邊,或社區居民區或馬路邊。由於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對價格敏感度,以及對無人技術的熟悉程度不一樣,市場局面很難打開,因此這些場景不適合開無人便利店。

科寶電子官網 www.cop-security.com

2. 無人便利店≠對任何人兜售商品(人群定位)
無人便利店作為零售新物種,科技零售的發展方向之一,它的受眾也是有局限的。當前主要人群集中在80、90後的上班族。

這幫年輕人願意嘗新,喜歡自由消費。因此無人便利店的消費群體定位要清晰,不是消費者通吃。目前中國人口結構,逐漸呈啞鈴狀,80、90後人群,佔總人數將近三分一。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因此,無人便利在選址、商品選擇、店面設計(SI )、商品設計與陳列(VMD)、個性化服務等方面,必須以目標客戶群為中心。否則,就不會出現一群老大媽,老大爺進去無人店席地乘涼的鬧劇發生。

3. 無人便利店≠放大版的自動販賣櫃
真正的無人便利店,應是一個有溫度、有顏值、有智慧的微型商超,它應該融合了自助便利店,OMO(全通路融合) + 鮮食/Café等多品類,同時提供相關各種增值服務。

無人便利店,不等於沒有人員服務,只不過透過技術手段,降低人工,少用人,把機械重複的勞動,盡可能多地交給智慧化系統與設備。如果無人便利店的品類,只有水、飲料、快消預包裝食品,那就是一個放大版的智慧售賣櫃。

2018 年全國便利店平均日商5300元,一個放大版(25-60平米)的智慧售賣櫃日商在800-1000元。可以想像,如果這樣的無人便利店,日商、坪效、客流、投資回報,肯定非常差。這也是很多無人便利店無法經營下去的原因。

4. 無人便利店≠無收銀員零售當下無人便利店,透過物聯網RFID、AI 機器視覺、人臉辨識等技術,解決了無人收銀問題。

但是便利店營運的收銀成本,佔比總費用是不高的(一般傳統便利店收銀也沒有專職人員,收銀只是店員日常工作之一)。門市店營運還需要訂貨管理、倉儲配送、商品陳列管理、上架管理、新品促銷管理、臨期管理、盤點管理、消費者行為數據管理,市調管理等諸多環節。

無人便利店在這些管理上,比傳統便利店更智慧,才能體現出新物種的先進性。如果無人店僅僅解決了收銀的智慧化,那只是完成了智慧門市店一小步,何來門市店效率的提升何來先進性實際上,現有不少無人門市店,除解放收銀員外,其他很多環節,反而比傳統零售增加了更多的人力,因此所謂的「無人店省人力,投入少」就是一個偽命題。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圖:2018年樣本便利店企業的費用支出比例(數據來源:2018CCFA便利店調研)


5. 無人便利店≠科技至上(互聯網/IT企業不懂零售)
無論是智慧零售還是傳統零售,零售的本質沒有變化,仍然是商品與服務。

智慧零售的創業風口上,很多不懂零售的網路企業,紛紛開設無人店,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有好的技術,一定能做好零售。零售業是千年古業,它隨著人類歷史發展一直延續至今,而且還會伴隨人類生活持續下去,因為它解決了人類的剛需問題。

很多 IT 創業者本末倒置,忽視對商品與供應鏈的管理,忽視對服務的設計,忽視對消費者心理的把控,忽視商業的本質,一味地強調或放大科技的力量。

科技只是零售管理賦能的手段,如果科技不能帶來經營結果的提升與改善,不能有更好的財務表現,所謂的科技驅動零售就是空談。

6. 無人便利店≠無人服務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

無人便利店,作為一種零售的新興業態,一個更先進的「物種」,應該是融合一切有人店的優勢,一切智科技的優勢。用科技助推便利店的「效率」與「效益」,這才是真正無人店的初衷。

一般 24h 便利店,一個店 6-7 人。無人便利店,可以放 1~2 個店長/店員(根據面積大小),可以實現白天有人,晚上啓動無人化智管控模式。一方面透過有人服務,提供熟食、鮮食等剛需、高毛利產品另一方面透過店長/店員做門市店的日常營運管理另外晚上無人值守,也體現對員工的人文關懷。

相比傳統便利店,無人便利店對店員/店長的要求更高,既要熟悉各種數據管理系統,同時還要做全通路服務支持,一個優秀的無人便利店長,要履行三份職責:店長、社區營運營長、社區電商拼團團長。
誠然在智化改造上,智化系統與設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算一個項目的盈虧,要覈算在一定週期內的TCO(總本部)與收益率(ROI)。

相對傳統便利店,無人店增添了相關智設備,與中後台數位化的投入,但是在人效、坪效、利潤上,如果能超越傳統便利店,高投入、高產生出,那就是成功的商業模式。當然為了加快回收週期,無人便利店必須在選品與銷售上加大力度,提升毛利與日商水平。

無人便利店本質,還是便利店,為消費者服務,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才是核心,這個宗旨不能迷失。
三、走出迷霧,前途光明
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賽道,跨過去就是康莊大道。

未來零售呈啞鈴狀發展,一端是大型的購物中心( shopping mall),一端是密集分布的功能小店(包含便利店、奶茶店等),中間的社區超市,或區域超市逐步萎縮,這個趨勢已經在歐美、中國日趨明顯。

誰離消費者越近,誰越能瞭解消費者,越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看,便利店是目前最有效、最接近消費者的小業態,構成所謂的「建築級零售」。

2018 年中國便利店實現銷售額 2,264 億元,門市店數量達到 12  萬家,行業增速達到 19%,在零售各業態裡,發展速度應該是最突出的。

無人便利店,用大數據、人工智、物聯網感測,以及 5G 技術等,來驅動全鏈路的數位化、智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體驗,這種創新與變革,也會影響到周邊其他零售業態。


方向與趨勢絕對正確。但是無人零售,要還零售以零售。無人便利店需要從如下方面下苦功,才能在效率與效益上,超越傳統零售。

1. 技術的持續迭代與創新,同時要降低設備投入成本,提高普及率
目前主流的兩派技術 (RFID 物聯網技術,AI 機器視覺技術),因成本原因還無法大規模普及,這些技術本身還在發展優化中,可以說也只是一個過渡技術。兩種技術不應相互排斥,而是應該相互利用,相互補差。

RFID 物聯網技術,是當前相對可靠的技術,雖然有貼標的麻煩 (後續可以透過智慧化設備,或智慧包裝等手段解決),但它是萬物互聯的感知層核心技術,將在生產製造、供應鏈、門市店等全鏈路發揮作用。

5G 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的前提,是每個物品必須有唯一可辨識的身份。RFID 作為一種微波射頻技術,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無需電源、小巧,易與物品融為一體,多標籤遠距離批量讀取。RFID 將成為 5G 時代零售行業,海量物品連接的一項不可缺省的技術。

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成本問題。雖然每張標籤,最低已經做到RMB 0.18元,對於零售業海量的商品來說,這樣的成本仍然偏高。

導電印刷材料的革命,將會加速 RFID 標籤成本的大幅降低。未來 RFID 標籤可以直接像印刷報紙/書籍一樣,直接印刷在包裝盒上,成為繼條碼、二維碼之後的,又一個商品編碼技術。目前一些材料尚在實驗階段,還不具備規模應用。

據預測,2025 RFID 標籤可以做到 6 分錢,甚至更低。這個時候,每件商品真正有了更便捷的身份,這也是萬物互聯的基礎。可以預見,包裝印刷業將迎來一次歷史性的革命。

日本產經省宣佈,2025 年開始日本每年會有 1000 億片 RFID 標籤需求,每片成本在 1 個日元,幾乎所有商品,都有了自己的身份,全社會的物流倉儲配送效率,將會指數級地提升。

如果說 RFID 技術是對商品的全鏈路,與消費者部分行為的數據採集與分析,那麼 AI 機器視覺(含人臉辨識)則是對消費畫像的全盤勾勒。

目前的主要問題為辨識的準確率,與全店部署的成本高企。AI 機器視覺,從靜態辨識邁向動態辨識,在商品的辨識率方面,仍待提高。AI 機器視覺後續的演進,將從動態辨識到行為辨識,最後到場景辨識。這些技術的發展,將會提升對使用端的精準決策,實現對客戶的精準行銷管理。

零售行業是海量、低毛利的行業。任何零售技術的應用,若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則不是合適的技術。但是技術的演進需要時間與試錯成本。對於技術的創新,全社會要給與更多地包容,而不是短視地棒斥。當下從整個無人零售系統,都需要持續快速降成本,降低普及推廣門檻。

2. 全鏈路數位化,數據驅動效率,讓數據流動起來,從單店經營到單客經營
無人店的智慧化,需要一個強大的數據中台系統,那就是基於AIOT 的數據中台。這個系統把生產數據、商品數據、供應鏈數據、用戶數據全面打通,讓數據流動起來,讓數據追人,讓數據來決策,實現從單店經營到單客經營的轉身,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提升便利店的營運效率,提升盈利水平。

我們可以借助技術手段,與數據中台系統,實現科學選址、商品開發、單品管理、精準訂貨、調整陳列、精準行銷與獲客提升進店率、轉化率、複購率提升管理的可視化與即時化,即時為經營決策把脈。

不能帶來效率的智慧系統就是擺設。無人門市店在系統管理上,應比傳統門市店更先進,其先進性首先要體現在效率上。

3. 無人便利店是全通路融合,必不可少的場景業態,供應鏈管理是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無人便利店是在線上流量昂貴的情況,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轉戰線下入口的產物。

從O2O 到OMO(全通路)。電商時代,O2O透過網路線上方式,將網上客戶吸引到線下實體店。智慧零售的主戰場又回歸線下場景,因此OMO (全通路) 透過行銷手段,將線下客戶回流到線上,同時透過線下強大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好線上客戶與既有的線下客戶。

由於空間限制,無人便利店 SKU 相比超市少了幾十倍。以數位化會員體系為核心的無人便利店,為了滿足現有客戶的需求,並挖掘更多的需求商機,必須要將產品品類延伸,進而提升日商與坪效。當然,無人便利店需要有,線下倉與線上倉的供應鏈管控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全通路管理。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圖:2018年樣本便利店線上線下佔比(數據來源:2018CCFA便利店調研)

4. 強化商品力與運營力,傳統便利店是無人便利店最好的老師
零售的本質,始終離不開商品與服務。

零售原本就是買貨賣貨,即簡單又複雜。簡單的是流程簡單複雜的是買什麼樣的貨,如何高效地配送到位,如何高效地賣出去,如何最經濟地觸達消費者,如何滿足多變的消費者需求,如何做到比價廉更重要的「物美」等等。

特別是從網路科技行業加入的創業者,首先就得強化供應鏈管理與商品管理能力,這是做便利店的基礎。從單品管理到鮮度管理,無人便利店應大力向傳統便利店的標竿學習與借鑒,用技術的手段,把傳統便利店的優秀做法或管理固化下來。在數位時代,人還是不可靠的,唯有系統與機器設備是可靠的。這也是無人便利店未來的魅力與優勢所在。

一切燒錢的無效營運,都是耍流氓。

另外無人便利店不是自動販賣櫃,真正的無人便利店,或者叫智慧便利店,不僅僅是傳統便利店的升級版本,更是創造新型的便利店業態。商品品類與服務是創新的焦點。


5. 密度與規模缺一不可,規避規模不經濟的拐點
便利店行業是一個規模經營的行業,更是密度經營的行業。規模不等於規模經濟(Scale economy)。

無人便利店在資本的驅動下,容易走到一個誤區:簡單的規模經濟。實際上,規模可能不經濟。比如 XX 盒子,全中國各地到處鋪設盒子,看起來有規模,但是分散式的規模,帶來巨大的供應鏈倉配管理成本。

如 7-11 所倡導的「高密度開店」策略一樣,無人便利店應透過高密度開店來提升規模,降低成本。(3S MARKET:肥了連鎖業主,苦了想創業加盟的商家 )

6. 無人便利店的客群、溫度與顏值
無人便利店與有人便利店,最終發展方向是一致的,也可能是殊途同歸,最後一定是邁向智慧便利店,也就是便利店的數位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當下少人/無人便利店的重點客群:1)一二線城市2)一二線城市的80、90後的年輕人。無人便利店的特性迎合了這些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便利店作為城市生活的驛站,白領的第三空間,不能成為冷冰冰的盒子或櫃子,而應該在調性設計上,凸顯溫馨、溫度,甚至需要有少人的服務。同時在空間設計上,營造出購物的慾望,有停下腳步「打卡」的衝動,還要有成為短暫歇息,與放鬆心情的空間。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7.無人便利店不再只是「便利店」
未來的便利店,不再分有人便利店與無人便利店。

在科技驅動下,便利店完成數位化、智慧化的蝶變,成為新型智慧門市店:自助便利店(少人/無人) + OMO模式(全通路,線上線下高度融合) + 便捷鮮食 + 咖啡茶水果蔬等多品類的融合。在有限空間裡,充分挖掘坪效、人效、商品週轉效率,開便利店不再是辛苦的行當。

无人便利店未来之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于无,有无相生
四、結語
無論風是否繼續吹,便利店數位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勢不可擋。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無人便利店僅僅吹響了,傳統便利店數位化轉型的號角。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唯有還零售以零售,回歸零售本質,為零售效率與效益提供翻天覆地的變革者,或將成為未來零售的王者。


任何顏色車牌——都拍攝的清清楚楚!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