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Smart, Enjoy Life More with ARM Pensions
來源:RFID 世界網
智慧養老是指利用先進的IT技術手段,開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機構的物聯網系統平台,提供即時、快捷、高效、物聯化、智慧化的養老服務。借助"養老"和"健康"綜合服務平台,將政府、醫療機構、服務商、個人、家庭連接起來,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智慧社區、養老地產都是其重要環節,備受各界人士關注。毋庸置疑,和傳統養老相比,智慧養老借助資訊技術極大拓展需求響應的範圍,豐富了服務廣度和深度。
智慧養老服務平台
以社區居家養老群體為服務對象,接入各種終端健康監測產品採集,並整合老年人安全、健康相關資訊,將專業醫療健康服務機構、康復中心、家政服務、急救服務與個人、家庭隨時隨地連接起來。
透過寬頻資訊網路,充分利用影像監控技術、地理資訊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電腦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資訊技術,整合和利用現有跨系統的資訊化資源,統一建構智慧養老基礎平台。
相比傳統的養老服務,智慧養老除豐富產品供應外,還降低了交易成本,並借助電子商務平台長尾效應,滿足個性化效應。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完善的網路統籌,彌補了人力養老服務資源不足的缺陷,同時智慧化的服務手段,也將服務的人為風險降至最低。
智慧養老將養老服務由人工化向智慧化、自動化的轉變,借助資訊技術將人、物、資訊及服務,進行一個充分的融合,透過建構服務平台,實現養老服務的全面性、整體性和社會性,提高了養老服務的便捷性與準確性,即時、有效地滿足老年人多樣性的養老服務。
從傳統養老到智慧養老轉變
課題組認為,智慧養老將從多個維度,改造傳統養老服務模式,實現綜合性服務創新。
一是化解了老年人面對的多樣化養老風險,滿足了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
二是實現了服務從「點對點、包到包」到「包對點」的轉變,使得供需匹配更精準及高效。
三是打破養老空間限制,填補了家庭養老功能。
四是實現了養老服務,從供給到需求的平台整合。
五是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養老服務的品質監督。
一是化解了老年人面對的多樣化養老風險,滿足了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
二是實現了服務從「點對點、包到包」到「包對點」的轉變,使得供需匹配更精準及高效。
三是打破養老空間限制,填補了家庭養老功能。
四是實現了養老服務,從供給到需求的平台整合。
五是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養老服務的品質監督。
智慧養老有哪些問題要重視?
接觸和享受智慧養老服務的老百姓有什麼特徵?哪些地方希望改善?上海有什麼經驗?
1.對社區智慧養老有較高認知度的老人,更容易傾向於使用智慧養老。年齡、受教育水平、婚姻狀況、居住狀況、退休前職業及身體狀況。均是影響認知的顯著因素。年齡越低,對社區智慧養老的認知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認知度越高;未婚、在婚狀態的老人,普遍認知度高於離異、分居老人;與配偶子女同住的老人,普遍認知度高於獨居、與親友同住的老人;退休前職業越穩定、待遇越好的老人認知度越高;身體狀況越好,認知度也越高。
2.老年人願意購買的智慧養老產品,主要集中於資訊設備和通信設備,如電腦、數位電視、智慧手機等。
使用頻率方面,社區智慧養老各項服務中,精神慰藉服務和咨詢服務的使用頻率最高,應急援助的使用頻率最低;從滿意度來看,咨詢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滿意度最高,老有所學的滿意度最低。
3.老人願意嘗試新生事物的前提,選項依次:優惠和補貼、專業人員幫助操作、免費場所和使用設備、專門的培訓班。
老人普遍希望社區能夠在「電腦、智慧手機培訓」、「為老年人享受服務提供優惠」、「加強免費WiFi覆蓋」和「代為繳費」方面加以改善,其他的如「提高服務品質」、「為老年人購買設備提供優惠」及「專業人員幫助操作」,也是老人主要訴求。
4.絕大多數老人在補貼優惠的情況下,添置部分基本設置。四成以上的社區老人表示,願意為更全面、更多設備和更高品質的智慧養老服務支付月費,但金額在每月50元以下。
5.居委會細緻的工作獲得老人極大信任。調查顯示,遇到使用困難時傾向的求助對象:居委會是社區老人在使用網路,遇到困難時僅次於子女的第二求助對象,超過配偶和朋友鄰居的排位。
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回顧了問卷設計過程,並又進行深度訪談,重點挖掘了「為什麼老人,一方面對智慧養老產品相對認可,另一方面可接受服務價格實在不高」。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
課題組發現老人對養老服務價格預期,主要受計劃經濟長期形成公共服務福利慣性、現實狀況下公立養老服務,價格嚴重扭曲、老人退休後普遍收入不高。
價格低預期限制了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也客觀上顯示,養老企業,採取交叉補貼商業模式的合理性,也解釋了老年服務企業會員制、租賃制大行其道的原因。
價格扭曲,不能反映相對稀缺性變化,供給方和需求放都會受到誤導。在扭曲的價格下,市場無法得到成長。為了在複雜而又相互依賴的社會和經濟中,確保有效合作,必須確定合理且動態價格。政府如果想確定市場主體地位,應該從恢復合理服務價格開始,同時輔以長期強制護理保險。
智慧養老市場有潛力嗎?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線上調研顯示:智慧養老市場概念已被接受、可被預期、正在成長。
課題組在騰訊線上調查平台,進行了智慧養老相關內容的問卷調查,面向50後、60後、70後、80後群體,試圖透過老年人的子女群體,瞭解其父母對於智慧養老的認知、需求、使用等。
考慮到智慧養老在資訊發展水準較高、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城市較為容易推行,因此調查選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共收集到1583份樣本數據。(被調查者覆蓋各個學歷及收入階層,年齡以80後為主;而被調查者的父母年齡,有78%是集中在50歲以上,結合中國現行退休年齡男性60週歲,女性50週歲的制度,此次調查樣本選擇較為合理)。
調查結論顯示:
1.69%的被調查者父母不會使用新媒體,或只會使用簡單的功能。智慧養老產品及服務的內容中,應包含對老人的新媒體使用的培訓服務。
2.各個收入階層的被調查者,對於願意支付價格的選擇,從分布上看十分相似,均以5%-15%區間為主。
3.主要需求是是醫療保健類、生活照料類、社交娛樂類和應急求助類。其中,醫療保健類、生活照料類合計佔比超過50%,居需求前兩位。
4.50-64歲超過一半比例的人,支持用新技術手段,彌補傳統養老的不足。
5.如果老人臥病在床,73%人群會考慮採用智慧監控設備輔助。
這組調查結論十分有價值。一方面與典型案例問卷調查結果呼應,價格、技能是影響智慧養老接受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也顯示未來10年,智慧養老產業將進入爆發點。
同時,安控設施、監控設備,是智慧養老產品包的基本配置。它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家庭、應急管理、家庭保全、親情互動等方面。這顯示智慧養老優越性已初見端倪。
同時,安控設施、監控設備,是智慧養老產品包的基本配置。它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家庭、應急管理、家庭保全、親情互動等方面。這顯示智慧養老優越性已初見端倪。
互聯網+養老?政府可以做什麼?
智慧養老產業是養老產業,智慧城市雙重疊加,是高齡化國家的公通政府政策。如果轉換思路,智慧養老實際上是「三個老人和一個年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規劃得當不僅可以解決老齡化的問題,也避免城市衰落;保持可持續發展。
智慧養老出現實質,是順應了社會服務的線上擴展,實現了社會服務便捷化、智慧化、個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無論是服務價格正本清源,還是社區公共空間合理規劃;還是利益相關者的協調機制,都需要政府積極介入。
一.智慧養老產業需求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使政策設計更需推敲
1.一般人群的一般需求。老年人群體具有鮮明的自身特徵,由於生理機能的不斷衰退,對養老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本來就日益增加,成為一般老年人群體的一般需求。
與此同時,他們習慣穩定,行動理智,自主消費性強,追求使用便利,因而,在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中,一方面要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一般需求,另一方要根據其特點,重點考慮產品的操作簡單,服務的手續簡化。
針對老年人在資訊獲取、智慧設備使用方面存在的障礙,在老年人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同時,要跟進產品的服務,以及服務的服務。
與此同時,他們習慣穩定,行動理智,自主消費性強,追求使用便利,因而,在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中,一方面要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一般需求,另一方要根據其特點,重點考慮產品的操作簡單,服務的手續簡化。
針對老年人在資訊獲取、智慧設備使用方面存在的障礙,在老年人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同時,要跟進產品的服務,以及服務的服務。
2.特殊人群的一般需求。對於一些失能失智、無法自理的特殊老年人群體,對智慧養老需求較為強烈,具有剛性需求的特徵。公辦養老院價格雖低,但排隊難進,民辦養老院往往又將這些特殊人群拒之門外。面對這一群體,在醫養結合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智慧居庭養老模式,市場空間較為廣闊。
3.一般人群的特殊需求。目前,60歲以上的均被稱為老年人,但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平均壽命的延長、退休年齡的推遲,60-70歲的老年人,已成為老年人群體中的「年輕人」。加上50-60歲的「準老年人」,這兩部分「未老」人群,實際上將是未來智慧養老產業的主力服務人群。
與「已老」人群相比,他們在資訊獲取能力等方面,都會有所提升,而且這種提升,與智慧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相輔相成。因而,應該看到服務對象的代際特徵及變化。
與「已老」人群相比,他們在資訊獲取能力等方面,都會有所提升,而且這種提升,與智慧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相輔相成。因而,應該看到服務對象的代際特徵及變化。
由於智慧養老產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同時存在,要求政府、企業在佈局產業規劃時,既要考慮智慧養老作為養老產業的一般特性,又要考慮其需求的特殊性。同時,要將產業規劃放在全局謀劃的高度,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夯實產業發展的前提,積極推動傳統養老產業和健康產業的轉型。
二.智慧養老的利益相關者更加複雜,凸顯政府協調難度
利益相關者三方在社區智慧養老中的權利和利益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利益三方目標不一,相互矛盾博弈。政府既需要履行政府職能,向社區老人提供優質服務,又需減少財政支出,緩減政府壓力;企業既想要透過參與提供公共養老服務,獲得良好社會口碑,同時又必須實現企業利用最大化;老人則希望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優質的服務。
總之,目前智慧養老企業來源龐雜,且多采用交叉補貼商業模式,經營範圍涉及較廣,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還需線上與線下無縫對接,由於針對對養老專業服務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鼓勵個人養老儲蓄的稅收遞延政策尚未落地、養老投資的稅收減免政策缺失 、部分養老領域的醫療服務項目,未納入醫保範圍等因素,市場勢能還有待進一步放大。
雖然已初步形成互聯網入口、場景優勢,但還需塑造體驗層次感,並開發與之相對應的產品;同時借助社區公共空間,形成用戶黏性,提升智慧養老產業核心競爭力。
對於企業而言,需要政府在以下方面積極回應:
一是要打破智慧養老企業,進入養老領域的政策壁壘。目前養老服務是公共物品,養老服務的提供者應該是政府,或者透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而成為供給方的企業,目前面臨的障礙之一就是註冊難。
想要進入養老領域,或成為政府採購清單的合格供應商,或註冊社會組織。否則在招投標過程,將無緣進入被採購名單。
想要進入養老領域,或成為政府採購清單的合格供應商,或註冊社會組織。否則在招投標過程,將無緣進入被採購名單。
二是要打破傳統醫療與養老的數據共享政策壁壘。只有實現養老數據與醫療數據的即時共享,智慧養老才能在醫養結合上,釋放出巨大的優勢。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康復護理,一系列的智慧養老服務項目,都與醫療密切相關。
互聯網使得遠端醫療成為可能。但醫療與養老兩個行業間的壁壘,亟待政策障礙的清除。「醫養結合」涉及民政、衛生、社保等部門職能的交叉區域,涉及一系列體系、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互聯網的一切優勢就是效率優勢。互聯網+企業的利潤多來自減少、或者是消滅傳統行業的資訊不對稱。這兩點對於政府而言,可能是非常痛苦的。
因此政府首先必須放棄,基於資訊不對稱的既得利益,促建開放的格局;即政府需要建構一個制度框架,讓價格、利潤、數據、企業家、用戶,成為市場運行的主體。相對於傳統社會權力和權威,來源於有形的財富,大數據時代權力,更多地來源於數據;而數據價值不僅體現在佔有,更在使用過程中。
資訊技術在促進傳統養老轉型過程中,也在幫助行業避開政府管制重塑市場。政府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改變。政府需要從線下優勢,轉換到線上佈局,成為資訊平台的結構端點,成為遊戲規則的制訂者。
以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為例,社區公共空間、資訊技術培訓是促進產業閉環的關鍵環節。政府可結合城市規劃、公私混合機制進行適當誘導和佈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也避免銀色數字鴻溝加劇。
其次積極回歸政府本質。政府在這過程將面臨跨界人才短缺,而且需要面對組織結構轉型,以及對電子商務平台經濟、交叉補貼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帶來監管、徵稅等一系列新問題再認識、再學習再決策的過程。
調研過程發現一種有趣的不均衡。私人養老企業提供的商品服務,豐富而又多層次;公共部門的商品卻只能滿足殘羹冷炙。這就是市場的魅力。一個勞動分工程度很高的社會中,各類決策的協調,是相當複雜的過程;這也是政府比較優勢所在。
有效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數目眾多的各種制度,它們不斷演進從而可以降低交易本,並促進自願的交換。在高度專業化的經濟體系中,隨供需關係隨時調整的貨幣價格體系,可以給人們提供相應的資訊,使得他們能有效協調各自的計劃。這就是智慧養老確立市場,主體地位的當務之急。在扭曲的價格下,人們沒有動力去尋找,也就找不到更有效的彼此協調方式。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