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通信「新勢力」 系留無人機將迎規模化商用

Disaster response support with drones






來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近年來,系留無人機的發展不斷加快。隨著各大通信商積極推動相關測試,以及在實際災害救援中的良好表現,系留無人機正加快走向規模化商用,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2018年8月份即將進入中旬,但全世界很多地方,依然處於汛期,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及颱風、暴雨等惡劣天氣仍然有可能造成巨大危害。一旦發生嚴重自然災害,往往災區就會出現大面積通信中斷,這不僅會對災區民眾的通訊需求產生不便,同時更會影響到災害救援行動的開展。

如今採用傳統方式建立應急通信站、恢復災區基地台,不但效率不高、成本較大,而且也十分困難。現在,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以及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為災區提供應急通信有了新的便捷手段。
無人機助力應急通信
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地理偏僻,對於通信順暢的需求,都是十分迫切的。然而,要想迅速、便利地提供應急通信,或是中繼通信,並非易事。不過,如今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各型無人機產品應用廣泛。憑借機動性、簡便性、易操作性等優勢,無人機可以很好地承擔應急通信任務,在輔助災害救援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傳統的應急通信車,一直是保障臨時通信的「主力」。但是由於技術條件、自身「硬體」等因素影響,應急通信車服務範圍較小,信號穩定性較弱,而且有可能因為道路塌方、擁堵,而無法抵達受災核心區域,從而難以及時提供應急通信服務。

一般來說,高度是影響無線通信覆蓋範圍的主要因素。因而,與應急通信車相比,利用無人機來提供通信服務,信號會更為穩定,覆蓋範圍也更廣闊,更加不用受地形條件、道路狀況等因素限制,能夠快速在災區構建臨時通信網路,滿足救災、聯絡等需求。

AeroVironment Tether Eye™ Tethered UAS

系留無人機日漸興起
據說在對岸中國,無人機應急通信的研究與應用較早。此前,受飛行性能、續航能力、搭載能力等因素影響,一般主要選用大中型固定翼無人機和無人直升機,作為應急通信平台。近些年來,由於多旋翼無人機的發展,應急通信平台開始補充「生力軍」。

不過,由於多旋翼無人機大多體型較小,電池持續能力有限,無法實現長時間滯空,因而業內企業選擇開發了系留無人機,這一全新機型。相對於其他無人機,系留無人機通信基地台,具有三大優勢:

一是續航能力強。系留無人機與一般無人機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系留」二字上。透過採用電纜連接無人機的方式,執行應急通信任務的系留無人機,能夠獲得充足電力支持,從而保持長時間滯空,以更好地保障通信需求。

二是機動能力強。系留無人機可由小型越野車搭載,能夠快速抵達災區或任務區,即便遇上道路阻隔,也能利用無人機的高度、靈活優勢,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使用簡便。系留無人機通信基地台,可以根據不同場景、不同需求,靈活配置相關設備和模組,因此操縱較為簡單,對於「飛手」的要求較低,基本上短期培訓即可上崗。
系留無人機「捷報」頻傳
得益於諸多優勢,系留無人機的發展前景,頗為市場看好,各大通信商積極展開佈局。據悉,2016年中國移動就在湖南、北京多地,進行了系留式無人機應急高空基地台測試2017年的湖南洪災與九寨溝地震災害當中,中國移動又緊急出動了系留無人機通信基地台,來滿足災區的應急通信需求。

另外,在MWC 2018上,中國移動還在展台上,展示了系留式無人機應急高空基地台,並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前來參觀。可見,系留無人機的實際應用已經較為成熟,具備了初步規模化商用的基本條件。

未來,隨著無人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系留無人機有望繼續提升性能表現,為各國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及地理限制提供幫助。在應急通信、中繼通信等市場需求成長影響下,系留無人機或將成為,無人機細分領域中的新翹楚,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機器人商業化:請先走好第一步

Commercialization of robots begin 




來源Alter聊IT


机器人商业化:请先走好第一步



一場世界機器人大會,一檔名為《機智過人》的現象級綜藝,讓沈寂已久的機器人市場再次熱鬧了起來。且不同於前幾年「雷聲大雨點小」的概念遊戲,商業落地開始成為機器人市場的主旋律。

隨著人工智慧熱浪的滾滾襲來,機器人市場的爆紅是意料之中的。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等通用技術誕生後,催化出了一連串的創新應用,當人工智慧也成為通用技術的時候,勢必會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機器人或許就是人類最為直接的慾望。

只不過,《西部世界》、《機器公敵》、《機械姬》等描繪的場景還太過遙遠,眼前的機器人還需要走好商業化的第一步。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拋開「機器人」在科普界的概念不談,這幾年確實有很多投身機器人的企業出現,不乏已經上市的科技巨頭,也有一大批雨後春筍版出現的新創公司。但聚焦到機器人商業化的視角上,看到的卻是兩種景象:一邊是一輪輪熱鬧的新品發佈潮,一邊是遲疑、唱衰和感嘆。

剛剛結束的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就有160餘家機器人相關企業亮相,醫療機器人、投籃機器人、飛行機器人等等,有理由相信這只是機器人產業的冰山一角。更有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對岸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年平均成長率達到29.7%,2017年產業規模近70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87.4億美元。

但在硬幣的另一面,對岸國內和機器人相關的融資,多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金額也普遍在千萬元以下,諸如優必選之類的獨角獸仍然寥寥無幾。

這些小規模的資金,或許可以幫助新創企業完成早期研發,距離量產和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排除半路夭折的可能。事實卻也如此,2014年含著軟銀這個「金鑰匙」誕生的Pepper,依靠語音辨識、關節活動等迅速成為標誌性產品,可到了2017年3月份就已經資不抵債。

優點科技CEO劉江峰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賣得最多的家用機器人,基本上採用近似於傳銷、微商的模式,用戶黏性不高,我覺得不會持久。」

產業端的高速成長,並沒有吸引到理性的資本方,就連銷量看起來還不錯的產品,也大多是用機器人的概念忽悠消費者,我想癥結大概有以下幾點:

1、機器人是玩具還是工具?在2018年機器人大會前夕的機器人博覽會上,有一個看起來有些恐怖的數據:推出教育類機器人的公司數,佔了全部服務機器人參展商的三分之一。

這些教育機器人大多有著類人的外形,搭載了成熟的語音辨識方案,然後完成某種指定的功能,比如幼兒的語言教育,比如青少年STEAM編程,可如果坐下來體驗幾分鐘,會發現遠沒有口袋裡的智慧手機好用。

無疑揭示了當前服務機器人的現狀:機器人扮演的仍是玩具角色,不免有些雞肋。

2、「場景化」被過渡消費。投身機器人事業的傅盛曾,在自家發佈會上公開diss同行們:「現在大量曝光的機器人產品,要麼造價昂貴、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應用場景,要麼就是作秀,現有的人機交互技術,根本達不到它們所展示的驚人的水平。」

可場景化就當真是出路嗎?一個連多輪對話,都無法實現了陪伴型機器人,未免有收智商稅的嫌疑,拿到了所謂的場景紅利,卻無法滿足深層次的需求。

3、高估了消費者的熱情。即便是看起來距離商業化最近的獵豹,兒童陪伴機器人豹豹龍的售依舊高達9999元,核心部件無外乎類人的顯示器和語音對話解決方案,瞄準的只是少部分「人傻錢多」的消費者。

究其根本,目前的機器人仍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用戶想要的是科幻電影中的體驗,機器人的佈道者們卻大談情懷和夢想,把消費者的熱情無限高估,銷量低迷將是大概率事件。

To C、To B還是To G?
這裡沒有唱衰機器人產業,或者某位夢想家的意思,而是對「機器人」價值的重新思考:大多數人的機器人情愫,來自於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我們印象中的機器人,是出色的生產力工具,和智慧手機之類的消費品,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可很多嘗試將機器人商業化的企業,仍在繼續智慧手機的打法,試圖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加速商業化落地。這種思路是否正確,現有的三類商業模式已經給出了答案:

第一類:To C類企業。艾媒咨詢不久前發佈了《2018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將超過300億元。其實早在2014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諸如機器狗、掃地機器人、割草機等一類的家用機器人開始流行起來。

按照大多數科幻小說描述的場景,並不否認家庭機器人潛在的市場空間,只是需要解決兩個前提:
一個是自動化技術和電腦視覺的進步,機器人能夠完成的不是掃地、割草等機械動作,還可以整理衣櫃、衝咖啡等等;

另一個是語音交互的不斷迭代,進行相對自然的語音溝通。考慮到百度、谷歌的人工智慧,已經能夠模仿人類打電話,自然交互維度上的進化,似乎不太遙遠。

可就現狀而言,大多數To C類企業是把百度、科大訊飛的語音辨識解決方案進行二次包裝,不溫不火的背後並非沒有原因。

第二類:To G類服務。前沿技術很難直接商業落地,To G是一種理想的過渡方式,iRobot就是一個例證。在轉型做機器人之前,iRobot主要為美國政府、軍方、高校、研究機構提供戰地救援、安全保全、太空探測等,方向不同用途的機器人,期間還涉足過遠端醫療機器人和會議機器人,直到2002年才轉型推出消費類產品。

對岸的國內機器人市場也有著類似的軌跡,最先爆發的行業端,儘管機器人的商業化仍方興未艾,諸如機械臂、骨科機器人等已經有了應用的先例,同時也有很多機器人企業瞄準了G端市場,比如針對政府機構、銀行、醫院等領域的服務引導機器人。

曾經是第一家獲得「中國機器人認證」並拿到大量G端資源的棠寶,在不久前爆發出了創始人跑路、資金鍊斷裂的消息,某種程度上折射了G端市場的殘酷,迎合市場剛需,加速產品落地,或許才是機器人行業唯一的出路。

第三類:To B類產品。比G端市場更大的正是B端市場,至少在B端已經形成了一些亟待挖掘的剛性需求。

最為典型的就是物流領域。美團和優地科技等不久前在「無人配送」領域達成合作,優地科技的服務機器人「優小妹」,已經完成樓宇配送試營運,機器人送外賣即將成為現實;蘇寧、京東、菜鳥物流等相繼將機器人引入智慧倉庫,同樣是利用機器人替代繁雜的物流運輸工作;沃爾瑪也即將推出自動揀貨機器人「Alphabot」,如果試點順利,機器人還可能會擴展到雜貨配送服務……

相比於需求多元化的C端市場,B端明確的需求,似乎更能滿足機器人創業者的胃口,比如送外賣的機器人,需要解決的是機器人的無人駕駛、如何上下電梯和友好的交互,何嘗不是在為C端應用解決技術痛點。

而相比於市場規模相對狹小的G端市場,B端需求有著相對龐大的市場空間,To B或是機器人產業,在當下最理想的商業模式。

別急,請先走好第一步
可以這樣歸結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週期:機器人的商業化演進將是G to B to C的過程,就連看起來一枝獨秀的優必選,營收也以To G和To B為主。不那麼理性的是,目前80%的機器人企業集中在陪伴型機器人,直接跳過B端面向C端市場,「大躍進」仍然是逃不掉的過程。

至於為何會出現急於商業化的亂象,離不開兩個現狀。

一方面,摸石頭過河是一種常態。機器人何時會像科幻電影裡那般普及,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時間點,跟著風口走似乎是永遠不會錯的選擇。

特別是在人工智慧的熱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自然出現了不同的解讀:「激進者」如傅盛,押注人工智慧的進化速度,並一口氣發佈了五款機器人;優地科技COO劉大志像是一個「保守派」,「目前的機器人是弱人工智慧,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是幫助人來解決簡單複雜的工作。」到底哪個方向是準確的,恐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另一方面,資訊不對稱的畸形市場。行銷最折騰的機器人企業,往往在追風口,而那些默默做研發的企業,又缺少足夠的亮相機會。美團打造「無人配送」策略,是為了將無人駕駛技術運用到外賣配送,推出開放平台,透過聯合不同的合作夥伴,加快無人配送的落地。

在選擇合作夥伴時,第一批加入平台的有優地科技、智行者等業內相對「陌生」的創業公司,其中優地科技的前身是UT斯達康的終端事業部,曾經是給英偉達做無人駕駛的方案公司,目前也是對岸國內唯一,同時進行室內室外無人配送的機器人廠家。外界對機器人市場仍像是霧裡看花,可如果只有產業鏈上游的企業,才能分辨出清濁,不免有一些病態。

兩個因素的疊加,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急於求進的心態,2014年至今已經有大批的創業者死在路上,借助機器人商業落地的東風,在消費者市場製造影響力,搶先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也不失為一種可行之策,即便有些冒險的成分。

誠然,新一輪的機器人,熱讓外界嗅到了商業化的苗頭,也有幾家科技巨頭陸續入場,可這畢竟還不是一個水大魚大的市場,用戶需求何時爆發,銷量何時走出低迷,仍然都是未知數。所以,別急,請先走好第一步。



.RFID 技術助推設備安全巡檢工作步入新台階

WAS equipment control system Smart Check with RFID






來源:唔哩头条

近年來製造生產企業在不斷發展,由於生產行業的性質,如何保證這些生產設備的正常運行,成為了安全生產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高品質的設備巡檢工作,是設備安全運行的根本保障。

但長期以來,人員巡查的管理,始終是管理者的一道難題,在傳統的巡檢管理工作中,一般採用的是掛牌、撥針、簽到等方式,這些方式的弊端,是經常發生早檢、晚檢、漏檢,甚至不檢等不按巡檢規定,進行巡檢的情況。

管理者如不親臨現場,根本無法掌握巡檢人員的巡檢情況,無法知道巡檢人員,是否按照規定的巡檢計劃進行按時、按點的巡查,這樣就無法保證巡檢工作的品質,也就很難保障巡查區域的生產設施的安全,使得安全巡檢工作品質大打折扣。


2
 
  

利用RFID技術與無線局域網,進行設備巡檢,並結合手機或平板行動終端,提高了設備管理水準,和設備巡檢的確實率,保證設備巡檢的全面性,並且實現了對運行人員的巡檢情況,進行量化分析。
  
系統借助RFID電子標籤、網路、數據挖掘等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現有巡檢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便與不足,大大提高管理的品質和效率。

系統透過提供所有人員,所有生產設施巡檢的實施時間,對巡檢品質實現由人工管理,到電子化管理的轉變,進行考評,保證巡檢工作的正常開展。
  
系統透過在每個需要巡檢的附屬設施,安裝 RFID 電子標籤。每個 RFID 電子標籤,都內置有獨一無二的編碼,可準確定位設備,同時在系統管理軟體中,將電子標籤與生產裝置,建構一一對應的關聯,並建立所有設施的基本屬性。
  
巡檢人員在巡檢時,首先從後台管理系統中,下載巡檢任務,攜帶手持終端,按巡檢任務進行巡檢,沿線讀取電子標籤,手持行動終端會自動紀錄電子標籤的編碼,並對設備辨識,顯示該設備的巡檢任務,巡檢人員可按照系統指示,逐一完成設備參數的填寫與確認。

巡檢結束可透過WiFi或者USB數據線,將手持終端中的數據,上傳到後台管理系統。


2
  

該巡檢設備系統,充分了利用RFID技術的物理優勢,主要利用了超高頻RFID無需接觸、閱讀距離遠的特性,無需人工的干預,這樣就提高了巡檢人員巡檢方便性,大大降低了巡檢人員的工作量。

閱讀距離遠,可以實現遠距離數據採集,更好的實現遠距離設備巡檢RFID辨識速度快,減少了大量的巡檢時間,提高了效率,提高了設備巡檢的管理水準RFID技術可以適當穿透布、皮、木得那個材料閱讀,並且能夠充分的應對惡劣環境的挑戰,保持全天候的工作。

重要的是RFID技術,帶來了數據的即時與準確性,對於管理人員能夠數據中獲取洞察,並將這種洞察,轉化為一種業務管理的最佳實踐,提高管理水準和預測能力,促進整體的效率和管理提升。

.富士通推動基於 FRAM RFID 能量收集技術的創新應用

FRAM Realizes Batteryless Solutions




來源:RFID世界网 作者:陆飞 


針對物聯網應用的無線無電池的市場需求,富士通在今年,即將推出基於UHF超高頻能量收集技術的,RFID嵌入式晶片,為電子系統提供創新無線解決方案,並應用在無需電池的電子紙、鍵盤、遙控器、傳感器等創新產品上。
  
7月31日,富士通半導體有限公司系統儲存設計開發部,FRAM RFID高級工程師羅建先生,在2018第十四屆RFID世界應用創新大會上指出,基於FRAM RFID的創新無源解決方案,讓產品實現自給能源,更加環保,更易於防水加工製造生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2
  

據羅總介紹,該創新技術的目標,是要減少甚至避免人們在一些應用場景下,對電池的依賴。以最新推出的MB97R8110晶片為例,它可以將無線信號,透過電磁轉換為電能,除了內部供電,還能將多餘能量,提供給外部的零組件,支持EPC Global C1G2 Ver.1.2通信規格,8KB FRAM用戶儲存體,為創新應用預留的一些多功能接口,如SPI Master / Slave Key Matrix Scan I/F GPIO,以及鍵盤掃描和傳感器掃描功能。


2
  

富士通現已推出,帶有串口SPI的無電池RFID解決方案。其應用主要是透過RFID的無線通信,來實現傳感器、顯示器等電子產品的控制和數據採集。

該產品具有Master的SPI串口功能,直接控制傳感器和顯示幕而省去了MCU,而且可以無線供電而省掉電池。最大程度的幫助用戶,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2
  

羅總指出,這項技術方案帶來的兩大好處是:
首先,透過無源的方式,給外掛零組件供電,以解決環保的問題,外掛元器件的市場目標包括電子紙、鍵盤、遙控器、傳感器等,降低BOM清單,減小PCB物理尺寸,可以省卻線材和連接器,而且對環境更友好

其次,內嵌了鐵電儲存體晶片,具有先天性的儲存速度優勢,比EEPROM快30倍的寫入,功耗低,僅為後者的幾百分之一,以大容量滿足大量的應用需求。

據介紹,FRAM RFID的三大顯著優勢為:抗輻射性,頻繁換寫次數,快速寫入。

FRAM RFID能量收集技術,將帶來什麼樣的新應用羅總列舉了兩個典型應用:
  
目標市場一是電子紙及電子貨架標籤。無人商場、無人商店發展非常迅速,物流、工業看板管理,也正在朝著的電子化和無紙化方向推進,是一個極速成長的市場。

電子紙的特性是,顯示的時候不需要電,只須在改寫顯示數據的瞬間供電。富士通新推的這顆晶片特性就是,在傳送數據的同時,還能為外掛零組件供電,從而實現產品終生不需要電池,即為無源產品,同時還有環保、成本低、維護方便等特性。


2
2
  

目標市場二是專業鍵盤應用。因為該晶片最大可外接16*8=128的Key Matrix,排線、傳感器,已成功應用在醫療場景下的鍵盤設備上,富士通與全球的大牌廠商合作開發,實現了產品化。


2
  

羅總指出,由於具備豐富的接口,這種新的技術還將可能被應用工業製造、遠端控制、門禁控制、無線傳感、電子標籤等更多場景下。此外,富士通希望與廣大的UHF、HF RFID廠商能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


2
  
企業背景
富士通半導體集團公司,是本部位於日本的儲存體晶片提供商,由三部分組成,儲存體的設計開發的公司,晶圓代工製造服務公司,和面向全球市場的客戶銷售服務公司。

這樣的體制以及嚴格的實驗和測試確保高品質產品的穩定供貨。富士通半導體主要涉及FRAM三大業務領域,鐵電隨機儲存儲器FRAM單體、搭載鐵電的RFID產品和安全認證產品。
  
富士通半導體自1995年開始研發高品質、高可靠性的儲存器FRAM,至今擁有18年以上量產經驗,現在為全世界43個國家的客戶,200種以上的應用提供最優儲存解決方案。

並在智慧卡及IC卡等卡片領域、電力儀表及產業設備等產業領域,取得卓越的應用成果。繼往開來,富士通半導體積極投入物聯網市場開拓,利用FRAM的低功耗,高速寫入,放射線耐性等特點,研發獨具特色的FRAM RFID的晶片,面向FA,生化,醫療放射線殺菌,嵌入式電子設備等領域,提供創新的應用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