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可穿戴設備的前世今生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What is Wearable Tech and what can I do with it?





可穿戴設備是一個,從科幻走入現實的科技新寵。在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代號為007的情報員詹姆斯·龐德,可謂是可穿戴設備的鼻祖,特別是在1979年的《鐵金剛勇破太空城》中,戴在硬漢手腕上的手錶可以對話,還能變身手錶炸彈,這可以稱為可穿戴設備的雛形。


而對可穿戴設備在市場的發展壯大,一定不能抹殺星爺的作用,那只可以當吹風機的鞋子、那部可以當刮鬍刀的大哥大,一切都顯得那麼拉風,那麼與眾不同。

根據對可穿戴設備的歷史調查,其最早起源於賭場。20世紀60年代,美國賭場裡的賭客們,將小型的攝影機、對講機等機器掛在身上或放在口袋裡,以此得到同伴的資訊,進而在賭局中獲勝。

可穿戴設備思想與雛形階段:20世紀50~60年代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Edward O. Thorp,在他的賭博輔導書《Beat the Dealer》第2版中提到,他最早於1955年想到了一個有關可穿戴電腦的點子,用於提高輪盤賭的勝率,並且在1960~1961年期間,同另一位開發者合作完成了該設備的開發。1961年6月,該台設備開發完成,並且成功地把輪盤賭的勝率提升了44%。

可穿戴設備形態初現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世界上首款手腕計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發佈,並在當時引發了一股流行潮。據傳,當時美國總統福特,也對售價3950美元的限量版Pulsar產生了興趣,這讓媒體激動不已。不過隨後福特表示,那不過是一個家庭玩笑。

1981年,還是高中生的Steve Mann把一部6502電腦,連接到了一個帶鋼架的背包上,以此來控制攝影裝備。這款設備的顯示幕,是一塊連接到頭盔上的相機取景器。Mann日後在可穿戴計算和電腦攝影領域,也取得了許多成就。

可穿戴設備發展階段:20世紀80~90年代
在一些科技發燒友的帶動下,可穿戴設備在20世紀80~90年代,獲得了不錯的探索與發展,如圖1-2所示。而這其中有一位達人Steve Mann,可以稱為世界上首位「電子人」(cyborg)。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一直使用可穿戴式電腦,來協助提高自己的視力。現在他在自己的右眼上,裝了一個顯示幕,並透過該設備連接電腦和互聯網(圖1-3),這比谷歌眼鏡要早N年,可稱為第一台可穿戴眼鏡。



12 20世紀8090年代可穿戴設備的演變

13 第一台可穿戴眼鏡

可穿戴設備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末至今
進入21世紀後,可穿戴設備便進入了飛速的發展期。2006年,耐吉和蘋果聯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許使用者將自己的運動,同步到iPod中的運動套件,如圖1-4所示。耐吉隨後還推出了數款帶有iPod專用口袋的服飾。


1-4 Nike+iPod

2007年,James Park和Eric Frienman兩人合作成立了Fitbit公司。2009年,Fitbit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產品——Fitbit Tracker(圖1-5)。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這個拇指大小的小玩意兒,便在北美掀起了一股運動健康的熱潮,在它的引領之下,個人便攜式可穿戴健康設備,一度成為VC(風險投資者)們的新寵。


1-5 Fitbit Tracker

2012年,Pebble智慧手錶借助眾籌平台Kickstarter,籌得了1000萬美元,該項目原先的籌款目標只有10萬美元,但出乎意料地,大受科技愛好者及運動愛好者們的追捧。

這是一款相容,iPhone和Android手機系統的智慧手錶。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Pebble手錶,查看iOS設備中的iMessage簡訊,如圖1-6所示。

不僅如此,它還可以顯示來電資訊,瀏覽網頁,即時提醒使用者郵件、簡訊、微博和社交網路資訊。而其外形簡約、時尚,並具有多種顏色可供選擇,獲得了用戶的好感。


16 Pebble智慧手錶

2012年4月,谷歌發佈了一款「拓展現實」眼鏡——谷歌眼鏡(圖1-7)。它可以透過聲音控制拍照、進行視訊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衝浪、處理文字資訊和電子郵件等,又一次在全球範圍,引發了人們對可穿戴設備的關注熱潮。


17 谷歌眼鏡

2014年年初,谷歌公司推出了專門用來搭載可穿戴設備的Android Wear系統,隨即,LG和摩托羅拉公司聲稱,將於2014年7~9月推出首款搭載這個系統的智慧手錶——G Watch和Moto 360(圖1-8)。


18 G WatchMoto 360

可穿戴設備從思想雛形,到如今成為變革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不過短短50年,而其中雖然也曾經發生過爭論、停滯,但最終它還是來到了。

之所以它的來襲勢不可當,不是因為它裹挾一堆高科技技術,而是因為它賦予了互聯網物理屬性,成為行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全新的數據流量出口、入口,最根本的是它將成為,整個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潮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