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太空探索目標更新:下一站,木星!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Juno and The New Jupiter: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ifanr





毫無疑問,這是人類邁向太空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人類終於握住了木星「大門」的門把手,又一次擁有了嘗試打開這扇門的機遇。

juno14
「朱諾」太空探測器,圖片來自 Redcanyonsoftware

第一位「開門人」這份殊榮,屬於 NASA 專門為此打造的一台太空探測器——「朱諾(Juno)」號。隨著這艘人類專門為探測木星,而建造的探測器,進入木星近距軌道,人類有望就木星長久以來的疑問進行解答,甚至能夠從木星上「窺視」出整個宇宙的起源與發展規律。

究竟關於這次太空探索的重要事件,我們還需要瞭解些什麼?在這次探索背後又有什麼有意思、值得瞭解的細節?這一切的答案都可以在下文中找到。
新目標:木星

juno12
圖片來自 百度知道

從距離太陽的距離來排列,木星位於第五,而第四就是太空探索最熱門目的地火星。但是木星的情況卻與火星「大相徑庭」。首先木星是一顆巨行星,而且還是氣態巨行星。

木星同時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質量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但卻又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 2.5 倍。直徑更是達到了地球的 11 倍,因為其體積的原因,讓木星非常容易被人類肉眼看見。


而太陽系中的另外三顆行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為同樣屬於氣態行星,更直接以「類木行星」進行歸類。

juno13
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好奇號」,圖片來自 Express

因為其稠密大氣的存在,讓人類無法像火星一樣,直接將探測車著陸到其「不知道是否存在及位置的表面之上」。

juno18
圖片來自 Ktla

而傳統觀測木星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在地面用望遠鏡看,在天上用衛星看。之前,歐洲太空總署就公佈了一組,他們透過操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木星極光。


而「朱諾」這次的目標,就是在近距離對木星進行全方位的探測,同時還將嘗試以自己的「肉體之軀」衝入木星的大氣層,真正揭秘在木星大氣「面紗」下的真容。

junog8
圖片來自 Youtube

但這個任務絕非簡單,由於氣態行星的關係,木星的表面環境異常惡劣:

  • 地球 10 倍以上的磁場;
  • 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風暴和狂風帶;
  • 劇烈的大氣運動還產生了大量的放電現象;
  • 表面溫度大約為 -100 度,但是內核可能高達 3000 度。

縱觀整個太陽系,沒有任何一顆行星的磁場能夠達到這個水平,這也讓木星成為一個捕獲各種粒子(中子、宇宙射線等),並且「彈射」出極其可怕的輻射的地方。

另外,木星距離太陽的距離約為地球的 5 倍、火星的 3.5 倍,探測難度較火星大大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之前人類一直未能將觸角伸到木星的原因之一。

5 年、27 億公里的「不懈努力」,追尋愛人的「朱諾(Juno)」


正如上一段提到的那樣,距離一直是木星探測的其中一個,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而「朱諾」為了完成這段旅程,足足花了將近 5 年時間。

junog3
注:中間為太陽,從內到外行星中文名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

2011 年 8 月在甘迺迪發射的它路途也可謂艱辛,在發射升空之後,利用火箭和探測器本身的推動力進行加速,軌道高點已經越過了火星的軌道。然後,就進入了長達 2 年的「潛伏期」。

junog5a

隨後「朱諾」進行了一次關鍵的「接近」——以每小時 5 萬公里的時速,在地球表面 500 多公里的地方高速掠過,並且憑借地球的引力對「朱諾」進行加速以及變向。這種方式也被俗稱為「引力彈弓」。

當然,朱諾的加速肯定是以地球的減速為代價的,只不過地球在質量上,實在超越「朱諾」太多,這個減慢的速度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而「朱諾」名字本身也極具含義,Juno 和木星的別名 Jupiter(丘比特),實際上在古羅馬神話中是一對情侶。而「朱諾」探測器,也正像以為思念丈夫的妻子一樣,「不遠萬里」的想要回到丈夫身邊。

「可惜」的是,根據古羅馬神話,「丘比特」以貪花好色著稱,奧林匹斯的許多神祇和許多希臘英雄,都是他和不同女人生下的子女。而現實中也「同樣如此」,木星擁有多達 67 顆天然衛星。

說完八卦,讓我們回到正題,先讓我們來看看「朱諾」號探測器的外觀。

junog1

一個六邊形的主體,同時伸出三個長條狀太陽能電池板。相比我們平常看到的一些高科技衛星,甚至有點簡陋。

因為其不需要執行複雜的「著落」探測,幾乎所有的空間都被用來容納探測裝置和推進裝置。其搭載的探測設備主要包括:

  • 磁場探測器:就是那個「A」字型結構,目標是搞清楚木星的磁場結構。
  • 微波計量表(MWR):通過檢測木星發出的微波,來反向檢測究竟木星大氣表面之下是怎樣的結構。
  • 木星高能粒子探測器(JEDI):檢測木星內部的反應,會激發怎樣的高能粒子。
  • 天線:用以測量木星大氣中等離子體波動的頻率,並且探索其與磁場之間的關係。
  • 紫外線圖像光譜儀(UVS):目標同樣是木星的極光,並且將其與木星大氣中的粒子、整體磁場之間的關係弄清楚。
  • 木星極光紅外繪制(JIRAM):透過用一台紅外線相機對木星的極光進行繪制。
  • 高清攝影機:在可見光波段拍攝木星的照片,壽命只能維持 7 次木星近軌運行,之後就將被木星的高能粒子摧毀。

簡而言之,全是高精度儀器,更好的「窺視」木星這一任務,也將由這一系列儀器完成。

junog6

juno3
「朱諾」最終數次環繞木星所形成的總體軌

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樣,木星的工作環境實在太過惡劣,雖然「朱諾」環繞木星運行的軌道,最低高度距離木星表面仍,有 4300 公里,但是相機只能在這種輻射環境下,存活 7 次軌道運行。

要知道,為了對抗如此之強的輻射,「朱諾」還在其關鍵的儀器倉外,使用了 1 釐米厚的鈦金屬進行屏蔽,而其太陽能電池板,也將在輻射下降低 20% 左右的效用。

junog4

除了以「近距離」飛躍之外,NASA 甚至還給「朱諾」規劃了一條「終極路線」——以 21 萬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直接衝入木星的大氣層,因為 NASA 擔心可能攜帶有地球微生物的「朱諾」會落入木衛二(歐羅巴)之上,而後者上面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學家熱議的話題。

juno1

juno2
圖片來自 Deep Space Network

從 NASA 旗下的 Deep Space Network 呈現的數據來看,NASA 旗下的三個宇宙數據接收中心(西班牙馬德里、美國戈德斯通、澳大利亞堪培拉)中的兩個都已經在全力為「朱諾」(代號 JNO)服務,目前「朱諾」正在以每秒鐘幾十上百 kb(確認是小寫)的速度將探測數據回傳。

這也是因為「朱諾」目前與地球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要遠的緣故,但目前來看「朱諾」的工作狀態一切正常。

為什麼是木星?

juno15
圖片來自 Protothema

雖然木星既巨大而且充滿危險,看起來也遠不如火星來的實際,改造一下也許未來就能住人。

但是作為太陽系氣態行星的「最佳標本」,木星的大氣、磁場、各種環境情況,都對人類瞭解太陽系的形成、宇宙起源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

首先是木星的大氣成分,其中 88-92% 為氫,剩下的主要為氦,只有 1% 是其他元素,包括甲烷、水蒸氣、氨等等。這種比例,與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的理論成分非常接近。

大紅斑

juno16
圖片來自 Universetoday

提到木星,自然不能不提到其表面,最為「持久」的特徵——大紅斑。

早在 17 世紀中葉,人類就對其開始了時斷時續的觀測,1879 年更開始對它進行持續的跟蹤的記錄。東西最長 48000 公里,最短也有 20000 度公里;南北最長 14000 公里,最短 11000 公里,其面積幾乎能夠容納 3 個地球表面積。

這一維持了至少 200-350 年的「風暴」一直是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最想要解釋的問題。「大紅斑」的成因猜測,甚至成為了天文學的一個重要命題。

當然,除了上面這些「未解之謎」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木星相對「較近」,上文中提到的航行距離的確很遠,但是木星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巨型氣態行星,這對於人類增進對此類行星的認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人類透過各種探測手段,對火星瞭解與日俱增的同時,我們有必要開始著手木星的探測計劃。

木星探測的「糾纏離合」
在「朱諾」之前,人類其實也曾數次開展對木星的探測,其中「順手」看一眼的有 7 次,還有一次類似的環繞探測計劃,最終因為故障而遭受失敗。

juno4

先驅者 10 發射時間1972 3 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Kinja

juno5

先驅者 11 號;發射時間:1973 4 月;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Ecotimes

juno6

旅行者 1 號;發射時間:1979 3 月;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Doquizzes

juno7

旅行者 2 號;發射時間 1977 8 月;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Ispaceman

juno8

尤利西斯號;發射時間 1990 10 月;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Wikipedia

juno9

卡西尼-惠更斯號;發射時間 1997 10 月;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Thegazette

juno10

新地平線號;發射時間:2006 1 月;任務:飛掠    圖片來自 Techgenmag

juno11
伽利略號;發射時間:1989 10 月;任務:環繞   圖片來自 Sinapress

從這個角度來首,「朱諾」也將繼承以上前輩的遺志,在人類的第二次的土星近距探測嘗試中收集盡可能多的資料。


太空,人類的過去以及未來

juno17
圖片來自 Newevolutiondesigns

在之前的文章《SpaceX 再次失敗,但是人類的宇宙夢,卻更近了》中,我曾經詳細的介紹了 NASA ,以及一批新力量諸如 SpaceX 在人類宇宙探索和開發中所扮演的「先驅者」角色。

當然,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宇宙,那麼遠,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早在 1970 年,贊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就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內容是「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最終這封信被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其中包含以下幾個片段:

……
透過太空項目,來為舒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飢餓問題作出貢獻。解決飢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

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

透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序化種植,農田優選,作物的 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
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太空人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聽力障礙患者,造出有聲閱讀設備呢。

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


盡 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天外之物。

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據報導對岸中國的太空探測計劃中,同樣有木星的身影,在已經出版的《2016-2030年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中,也提出了木星系統探測計劃。其中包括研究木星磁層結構,木衛二大氣模型,木衛二表面冰層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結構。

太空,傻子都知道是未來。

題圖來自 Youtub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