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Plant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IOT - What does it mean (EN)
來源:大海滔滔
我們先看一看什麼是物聯網是怎麼來的。物聯網的概念其實起源很早,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行動計算和網路國際會議首先提出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個概念。提出者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他在研究RFID時提出了結合物品編碼、RFID和互聯網技術的解決方案。
當時的提法是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電腦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辨識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一個實現全球物品資訊即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輪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根據ITU的描述,在物聯網時代,透過在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種短距離的行動收發器,人類在資訊與通信世界裡,將獲得一個新的溝通維度,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連接。
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電信聯盟2005 年,以物聯網為標題的年度互聯網報告。然而,ITU的報告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雖然目前市場上,對物聯網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定義,但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資訊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整合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
物聯網技術被稱為是,資訊產業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徵,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路;二是辨識與通信特徵,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辨識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慧化特徵,即網路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慧控制的特點。
從技術架構上來看,物聯網可分為三層: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如下圖所示。
感知層由各類感測器,以及處理感測器通訊協同的閘道器,各類感測器包括如二氧化碳濃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二維碼標籤、RFID 標籤和讀寫器、攝影機、GPS等感知終端。
感知層的作用相當於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它是物聯網獲辨識物體,採集資訊的來源,其主要功能是辨識物體,採集各種數據資料。
網路層由各種私有網路、互聯網、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網路管理系統,各種處理資訊的伺服器,儲存設備和雲端運算平台等組成,相當於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數據資料。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接口與介面,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慧應用。
從物聯網的介紹可以看出,物聯網對工業大數據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實現了數據採集,它最大的貢獻在於把IT領域的數據採集,從傳統的採集電腦相關數據,擴展到實物領域,透過各種最新的感測器等技術,可以採集各類設備的數據,並透過互聯網進行數據的傳輸。
可以說,沒有物聯網前期的廣泛推廣,就沒有後期工業大數據的概念,沒有物聯網,工業大數據就是無源之水。工業大數據一方面要透過物聯網進行工業數據的採集,另一方面,還要透過物聯網,進行數據和執行指令的下達。可以說,物聯網是工業大數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反過來,也可以說工業大數據是物聯網的一個應用,它處於物理網的應用層,是物聯網範疇內的最高級應用,它實現了物聯網的數據匯聚和處理,並得到了傳統技術,得不到的輔助決策支持。未來,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整個人類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