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智慧家居可能是 IT 歷史上的第一大坑,AI 能為它帶來哪些變數?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Best of CES 2016: Rokid Amazing Robot AI Home Assistant As A New Family Member

leiphone 作者:李智勇

智能家居可能是IT历史上的第一大坑,AI能为它带来哪些变数?
今年5月份Google I/O 上發佈了Google home)

智慧家庭很可能可以稱為 IT歷史上第一大坑,因為你掉下去後,你可以在坑裡發現比爾蓋茲、拉里佩奇的像片。現在AI來了,它是會讓這個大坑充滿黃金,還是會讓這個大坑再深上幾分?

我和老陳(陳孝良,聲學專家)探討這個問題時,老陳覺得這次AI確實帶來顛覆性的機會,但核心問題在於,認清技術能力的邊界,真做產品和方案不止要知道,當前技術能做什麼,更關鍵的是要認清它不能做什麼。對技術的非理性預期,事實上還是會被反彈。這篇文章會探討這個問題。

微軟和Google共同的滑鐵盧
年紀大點的IT人,可能還記得比爾蓋茲1999年到訪中國時,帶來過一個維納斯計劃。這個計劃想做一種運行Windows CE的機上盒,這種機上盒既能扮演現在電視盒子的角色,同時也是一台能上網的廉價PC(只有正常PC價格的五分之一)。在當時這被稱為電腦家電化,電腦和家電行業的所有大佬(比如當時的中國大咖聯想總裁柳傳志、四通總裁段永基、海爾總裁張瑞敏、廣東步步高總經理段永平和北京裕興董事長祝維沙)都對此張開了臂膀。

遺憾的是,這是一個戰略方向誘人,但不容易用產品來落地的方向。電視可以是電腦(現在好多電視就是基於Android的電腦),但顯然電腦不是電視(電腦的使用場景和看電視完全不匹配),再加上商業模式問題,最終這波轟轟烈烈的智慧家庭嘗試失敗了。

微軟此後很久都沒再折騰一般概念上的智慧家庭,而是花了很大力氣做XBox,但後起之秀Google又看上了這個方向。

2014年Google幹了個讓人震驚的事情,它花了32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叫Nest Labs的公司。這個公司的產品是一個恆溫器,恆溫器這東西在東方用的不多,產品的核心功能是要通過控制空調等保持屋裡溫度恆定,而Nest與此前恆溫器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它有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學習來記住用戶的習慣和喜好。

在2014年每年出貨量在50萬支的樣子,也就是以其249美元的售價那時候,年銷售額預計在2億美元以下,所以Google至少是按照P/S 16以上來買的這個公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最新消息是Nest不再獨立運作,併入Google作為一個部門而存在,未來的核心使命應該是配合Google Home。

Nest這產品屬於有點用,但作為恆溫器想象空間其實並不大,Google願意付高溢價,主要應該還是看重智慧家庭這個方向,並且認為Nest可以走出單純的恆溫器定位,而可以成為一個家庭中樞型的產品。

如果說維納斯和Nest是兩場戰役的話,那小的局部戰爭還有很多,比如小米的帶1T硬碟的路由器,亞馬遜的Echo,蘋果的Apple TV等。打個比方的話可以講:智慧家庭是一個難啃的山頭,但大家前僕後繼的再往山上衝,雖然前面不斷有人掉坑裡。這裡的核心驅動力無疑的是這個山頭上面隱含的巨大市場機會。

比PC和PAD還大的金礦

電視在電子產品中無疑是爺爺輩的產品,人們關注家電企業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虧損了多少錢或者賣了某棟大樓,但有一個極其反常識的點是,這些老產品背後的含金量不只不少,還比火熱的行動網路還高。即使到現在行動網路的廣告市佔率,也還沒超過電視,廣告花費的分布如下圖:
 智能家居可能是IT历史上的第一大坑,AI能为它带来哪些变数?

顯然的電視和電腦,這兩個擺在家裡的古董,在廣告上的比重加起來在2015年是56%,即使到2018年也還有49%,遠高於行動網路的22.4%。也就說家裡面發生的廣告增速不行,但存量極大。


以電視而論,它還不止影響廣告,還牽涉內容付費,要想感受這部分的加權,可以看另外一張圖,下圖是2015年KPCB給出的美國人時間分配:

 智能家居可能是IT历史上的第一大坑,AI能为它带来哪些变数?
同樣的狀態:電視增量不行,但存量極大。如果把電視電腦加起來那可以佔據60%以上的時間。

這個市場的容量還不止如此,還有牽涉各種新硬件比如智能燈、門鎖、安防、恆溫器等,這些設備的市場每個不大,但疊加起來後不小單只美國估計在200億美元左右。(喇叭這個品類並沒有計入,如果計入顯然比重會更大。)

所以說智慧家庭是一個比PC和PAD還要大的金礦,但這麼一個金礦實際上,一直處在無中心無霸主狀態。PC是有霸主的(微軟),手機是有霸主的(Android),所以巨頭們必然垂涎這個市場。假設說家庭有個像應用商店那樣的中樞,各種設備和設備上的內容,只是附著在這個中心上的服務,那這個中心值多少錢?

中國的大佬里雷軍很可能是對此有認識的,所以小米自己做的4款產品裡,有三款和家居有關:電視、路由器、音箱喇叭。

有意思的是智慧家庭雖然市場巨大,但不管誰來它都維持巨坑的本質不變。維納斯如此,Nest如此,小米路由器也是如此。
那AI會改變這狀態嗎?

AI帶來的變數

AI帶來的最大變數是中樞型產品的直接內涵可以變的更加充實。這麼說可能有點繞,要想理解它要看下形成中樞型產品的兩種方式:

  • 種方式是在外圍產品足夠多的前提下,直接就奔著中樞去了,自己並沒有什麼核心功能,主要靠連接別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方式下最典型的產品是Yahoo最開始做的網址目錄。

  • 一種方式是雖然產品有中樞的潛力,但最初的存在價值,並不是因為連接別人,而是自身有著自己極為實用的功能

這方式上最典型的是手機,功能機的時代也沒什麼人覺得,手機在通話和簡訊外,還要成為連接人與各種設備或服務的中樞,但手機一樣可以有巨大銷量,通話和簡訊是手機這個產品的直接內涵。

第一種方式在軟體上還有成功案例,在硬體上通常會比較尷尬。比如蘋果手錶,蘋果手錶自身功能不堅挺,主要得依賴於別人和它的連接,而連接還不夠多,所以短期就遭遇挫折。

第二種方式在硬體上則一再被成功產品重覆,比如個人電腦最開始主要滿足的是打字的功能,後來才越來越什麼都能幹。

Echo雖然核心定位是個智慧助手(不是音箱喇叭),但團隊卻花了非常多的精力來優化音質,因為他們知道不管他怎麼說,你首先會拿Echo聽音樂,而聽音樂也是Echo的直接支撐。

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認為硬體上的中樞性,產品得走後一條道路。智慧家庭上走後一條道路,尷尬的事情在於,所有已經存在的產品,都不太容易拐到中樞上,下面幾類產品似乎可以成為中樞:路由器(小米的選擇)、NAS、PC、音箱。

但實際上把這些產品發展成中樞,很像從照相機發展到手機,沒有一個合理的轉折,來搭建中間這個橋梁,實現一種平滑的過度,扭轉人們習慣時人們會質疑:為什麼那個被塞在角落的路由器,就不止幹路由器的事了,還要賣那麼貴?

AI的突破為事情帶來了轉機,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的交互方式;一個是新的感知。前者可以讓放音樂、提醒這類行為變的極其便利,後者則可以提供智慧型的操控,比如根據你的習慣和溫度自動控制溫度。

產品的最終形態仍然不完全確定,可能是Echo這種產品,也可能是在家裡跑的類似Buddy的那種機器人,也可能是一種傢具形態的電腦。這裡的關鍵確實如陳孝良所說要知道技術的能力邊界。無限放大用戶預期後,在用戶心裡最終所有的智慧產品,就都會變成不及格的產品,這對語音交互尤其重要。

一旦第一個點能立足,也就是說一種新產品被成功的擺到了每個人的家裡,走進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那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摩爾定律會讓這個產品越來越強大,它顯然可以逐步覆蓋電視盒子、智慧音箱、路由器、NAS、遙控器。它顯然也可以作為家庭的計算中心來協調空調、窗簾、門鎖的行為。

更極端的講它還可以覆蓋個人電腦,假設它的計算能力足夠大,WIFI足夠好,那麼對於非需要個人電腦不可的人,那買個螢幕和鍵盤就行了。而家裡並不需要多個計算中心,所以一旦一個成功,其它的一定會被覆蓋掉。

小結
如果AI仍然還不能拯救智慧家庭,那智慧家庭就實在是沒救了。

從嚴謹的角度講,最後一節還是應該從基本計算結構的角度,來探討下為什麼家裡要有個計算中樞,但我的一個朋友董瑋琦(海狸工坊創始人)對我講:李老師,I 服了you,我是真想瞭解點人工智慧,你能不能不要寫炫技型的、但正常人看不懂的東西。

所以就不寫計算架構,而是更多的從產品的角度來做點解讀。

                                                                                                                                                                                                                            




Netgear arlo 無線雲端攝影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