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對岸中國熱門的八大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及前景分析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SmartFactory by Magna Steyr


RS-232/422/485串列設備立即連網

來源:中國投資咨詢網

當前, IT 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趨勢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對全球製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並改變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格局。

特別是新一代 IT 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製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日前一研究中心對智慧製造產業進行了全面研究,本文將圍繞這八大智慧製造的市場規模,及前景逐一進行分析。

製造  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智慧轉型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實現「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製造,是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所在。


當前中國智慧製造產業尚處於初級發展期,大部分企業處於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慧製造應用階段;從智慧製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其智慧製造收入貢獻率低於10%,60%的企業其智慧製造利潤貢獻率低於10%。90%的中小企業智慧製造程度較低的原因,在於智慧化升級成本抑制了企業需求,其中缺乏融資管道是主要原因。

2015年中國智慧製造產值在RMB 1萬億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約20%。本研究中心對智慧製造產業進行了全面研究,列舉出產業中八大熱點: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慧、3D列印、無人駕駛、虛擬現實、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本文將圍繞這八大投資熱點的市場規模及前景,逐一進行分析。

家居  2017年或達到近千億市場規模
隨著電子電腦技術和其他高技術的發展,自動控制技術的水準越來越高,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重要。模組化、智慧化、柔性化、網路化和整合化的發展方向,為智慧家居普及提供了重要基礎。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智慧家居經歷了概念期、開創期、徘徊期,當前產業已經正式步入發展初期。2015年中國智慧家居市場規模達到431億元,未來兩年將呈快速發展態勢,2017年或達到近千億的市場規模。


從智慧家居的價值鏈來分析,產業鏈上游的晶片為核心環節,產業價值中等。智慧化產品中,必不能少的是晶片和傳感器,而智慧家居也不例外。晶片環節是智慧家居行業的最核心環節,晶片直接反應了技術路線特點和產品性能。從技術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電力線載波通信晶片核心技術,掌握在東軟載波等中國本土公司手裡。

產業鏈中游產業價值最小,但廠商佔市場大半比例。智慧家居中游環節包括智慧控制終端產品環節,和智慧控制中心環節。在智慧控制終端產品環節中,該環節的競爭焦點是智慧互聯終端產品的核心技術,產品系列化和低成本競爭是該環節發展的著眼點。

產業鏈下游中家電網路化產業價值最大,該環節是最終體現的用戶接口,所有智慧家居資訊最終將通過智慧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將家居資訊進行整合,並可視化提供給用戶,從而實現24小時即時監控和智慧控制,該環節網路公司具備程序開發和平台優勢。

未來小家電將成為未來智慧化的重點,小家電產品價格較便宜,即使是智慧化之後價格,也不會超出消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產品技術難度較低,網路企業容易介入,可以通過產品成本化銷售快速打開市場;

硬體零利潤時代將正式開啓,服務會成為核心競爭力,隨著產品的智慧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的重要性將超過硬體;

產品設計思路將發生轉變,功能整合化成主流,產品功能整合化能夠降低消費成本,一物多用的設備,相較於購買多種智慧家居設備所花費的成本要小得多。

機器人  預計未來1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達6000億元
機器人應用正在擴展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包括3D列印、農業、裝配、建築、電子、物流和倉儲、生產製造、醫藥、採礦,以及運輸等很多其它行業。讓機器人得以快速推廣的原因之一是,在某個行業中的機器人設計革新,以及終端執行器方面的應用經驗,能夠很容易被其它行業採用。

2015年中國國產機器人產值規模達到16.4億元,產值增速達55%。其中,中型負載、輕負載的機器人增速會比較快。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7.5台,同比增長23.7%,增速較2014年同期略有放緩。

根據《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2020、2025和203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是15萬台、26萬台和40萬台,增長前景誘人。預計未來1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達6000億元人民幣。

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原因:
在全球化經濟中,先進國家維持製造業優勢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技術研發經費的持續投入,大大加快了機器人技術的進步,直接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普及;

另一方面因為人口老化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由於人口老化帶來的勞動力老化以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方面的人才短缺,將對經濟造成衝擊,隨著人口不斷老化,機器人替代人工作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中國機器人下游需求較大。需求領域大致可分為C端和B端。C端目前以個人情感陪伴、殘障輔助、家庭作業、教育類為主,需求培育還有待時間。B端更多實際需求,如酒店服務、醫院服務、安防服務等,如借助銷售模式創新,將很快看到需求爆發。

汽車工業仍為工業機器人主要用戶。現階段汽車工業製造廠商仍然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未來工業機器人主要需求也仍在汽車工業。因此,汽車工業使用機器人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雙臂協力型機器人為工業機器人市場新亮點。隨著人力成本持續增長,包括組裝代工大廠與中小企業等的人力成本,負擔相對沈重,加上人口老化嚴重國家勞動人力短缺,使得雙臂協力型機器人,成為其降低人事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與補足勞力缺口等的解決方案。

服務機器人市場成長動能十分可期:

●服務機器人方面,現階段以掃地機器人、娛樂機器人及醫療看護機器人等支撐整體市場。

●人工智慧進步使服務機器人具備與人類溝通互動功能,促使生活陪伴型服務機器人,成為市場新生力軍。

●此外,部分國家地區農業人口高齡化日益嚴重,因此也會帶動農業機器人的增長需求。

伴隨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中國人口紅利時代即將結束,面臨迫切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這使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中國機器人密度明顯低於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存在龐大的缺口,未來市場空間巨大,這將為中國集中資源,發展其國產機器人產業提供強勁動力。

無人機  2018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將達到110.9億元
隨著無人機產品的逐漸成熟、低空管理政策的完善、大玩家尤其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重量級玩家的深度介入、大批量飛控手的供應,以及各行各業用戶意識的成熟,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或將在未來3年內,迎來第一個行業應用小高潮。

僅以硬體產品銷售出貨規模計算,預計到2018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將達到110.9億元。但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型行業,無人機存在較高的進入壁壘,機會眾多的同時投資風險也很高。

無人機迅猛發展主要原因:

●一是技術壁壘降低。民用無人機得益於中國軍用無人機技術轉民(尤其是無人機航空發動機的民用化)降低了技術壁壘;

●二是硬體成本下降。隨著行動終端的興起,晶片、電池、慣性傳感器、通訊晶片等產業鏈迅速成熟,成本曲線下降,使無人機核心硬體的小型化、低功耗需求得到滿足;

●三是需求將爆發。無人機民用領域廣泛,其潛在市場需求不亞於軍用無人機,民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尚處於成長期,民用專業級無人機處於需求爆發前期,未來民用無人機將迎來「井噴」時期;

●四是投資火爆。目前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爆發吸引了眾多資本湧入其中;

●五是政策管制逐步放開。當前中國低空領域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政策限制逐步放開,將推動中國無人機的推廣應用。

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已經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軍用到民用的發展,形成了軍工集團下屬單位和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為主要市場參與者的新興市場。總結起來,中國民用無人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軍用為主)、小批量發展階段(部分企業進行探索)和加快發展階段(大量企業進入市場,軍工巨頭開始涉足)。

民用無人機雖然應用廣泛,但不同領域的推廣應用難度存在差異,以當前的技術水平及市場環境來看,相對其他領域而言,無人機在農業、空中監測、研究等領域的應用可行性更高。目前無人機並非完全的智慧化,無人機依舊需要專業的飛行人員來操控,市場專業性人才缺口大,人才訓練市場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

民用無人機用途極為廣泛,未來市場主要集中於農林保值、影視航拍、電力巡視等領域。鑒於中國民用無人機政策的規範和低空空域改革的深化,中國民用無人機行業將呈現爆發式增長,到2018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RMB 110.9億元。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成熟,民用無人機的技術門檻有所降低,不過,整體來看,目前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正處在一個被媒體和資本高估的一個階段,投資風險較高。

人工智慧  預計2020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接近百億
受到全球範圍內下游應用需求迫切倒逼,和上游技術基礎成型的推動,近年來人工智慧贏來了加速發展的黃金期。

預計2020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接近百億,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變革,投資機會較多。目前國際巨頭在人工智慧技術上還沒有完全形成壟斷,中國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不算落後,對於中國來說是個絕好的發展機會,再加上中國在人工智慧相關領域不斷產生新的突破,未來人工智慧將呈現跨越式增長。

2015年中國投資人工智慧的機構數量已經高達48家,同比增長71.4%;投資額為14.23億元,同比增長75.7%;投資次數為43次,同比增長65.4%。


在不包括硬體產品銷售收入(如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家居等銷售)、資訊搜索、資訊分發、精準廣告推送等的情況下,預計2020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接近百億。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字辨識、語音辨識、中文資訊處理、智慧監控、生物特徵辨識、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智慧科技成果已進入廣泛的實際應用。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54%,2014年中國智慧語音交互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指紋、人臉、虹膜辨識等產業規模達100億元。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人腦研究、網路融合、3D智慧列印等領域不斷產生新的突破。未來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來臨,人工智慧家庭化的現象將會普及,屆時家用助老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以及家用清潔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將會激增。

3D列印  2018年市場規模或超過200億元
當前中國整體經濟存在下行壓力,傳統製造業亟待轉型升級;中國作為傳統製造業大國,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流」以及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優勢顯現的大背景下,加快發展3D列印是中國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人口紅利漸失,勞動力成本上升,亟待新型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這為3D列印的發展提供動力;

●國際3D列印相關技術專利陸續到期,為中國發展3D列印提供一定的技術便利;

●目前傳統製造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3D列印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此外,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五大3D列印團隊」都很好的將學校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價值。

3D列印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代表技術,在「中國製造2025」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背景介紹、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提升、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重點領域突破發展等重要段落,並融入到推動智慧製造的主線。2015年,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研究制訂了《國家增材製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

政策、經濟、技術以及社會文化四方面驅動3D列印發展。2014年,全球3D列印機市場規模達到38.5億美元,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25.8億美元。中國3D列印市場規模近年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增速維持在30%以上,預計2018年中國3D列印市場規模或超過200億元。

目前中國製造業正處於行業轉型升級期,要利用好這個機會,企業應敢於嘗試3D技術在原有領域的更新升級,拓展3D技術在更多領域的應用。

航天航空領域是金屬3D列印增長最快的領域。3D列印在飛機機翼機身、發動機零件、航空站零件補給、無人機系統中都有廣泛應用,未來20年3D列印航空發動機零組件市場,可達1.25萬億。

以國際層面的產業化導向,重點佈局工業領域。中國已有技術主要關注輕型3D設備的研發,但對工業用途的機型缺乏長遠規劃,而3D列印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和主戰場,是工業領域的應用。

無人駕駛 2020年將成為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元年
中國無人駕駛產業仍處於萌芽期,部分細分市場仍為空白。

從整車製造視角看,除運動控制系統、輔助駕駛系統ADAS和GPS等,可以延用傳統車輛製造,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技術以外,其他大部分無人駕駛技術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多主體包括整車廠、零組件供應商、技術提供商等聯合研發、生產,涉及的產業鏈較長,目前大部分關鍵技術,在中國市場均沒有成熟產品。

近年許多頂尖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核心技術不斷獲得突破。而且成本下滑,一些無人駕駛汽車關鍵零組件成本有下探趨勢。此外,無人駕駛符合汽車智慧化和網路化的趨勢,是網浪潮下汽車行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政府的重視度較高,《中國製造2025》也明確提出加快汽車等行業的智慧化改造。這些因素將促進無人駕駛的快速發展。

2020年將成為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元年,並從此進入爆發增長期。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到約20萬輛,有望產生2000億至1.9萬億美元的產值,2035年將達到約1100萬輛,屆時無人駕駛汽車保有量將達到約5000萬輛,其中北美市場上的比例分配將達到29%,中國為24%,西歐為20%。

當前距離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預計到2020年無人駕駛將初步實現商業化,具備較強資金、技術實力的投資者可以提前佈局,為將來佔領市場、制訂行業國際標準爭取主導地位。

對於資金量相對較小的投資者,可以針對無人駕駛的細分領域進行突破,比如當前中國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無人駕駛技術。投資者應該注重校企合作,無人駕駛對技術、人才要求非常高,投資者可以積極挖掘大學院校資源,為技術研發提供有力支撐。

虛擬現實  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50億元
隨著消費級產品陸續推出以及隨之而來的媒體宣傳,消費者對VR產業的認知度逐漸提升,擴大了潛在用戶群體規模。虛擬現實產業鏈初具規模,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有企業佈局,產業配套也已經基本完成,將有力地支持虛擬現實行業進入快車道。

中國VR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雖然2015年僅為15.4億元,但預計2016年將達到56.6億元,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50億元。虛擬現實有望替代智慧手機成為下一個人機交互入口,市場潛力無可估量,目前硬體銷售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隨著下游內容開發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成熟,其盈利模式將逐漸多樣化,未來盈利空間大。

虛擬現實技術逐步走向成熟,硬件生產將逐漸實現產業化、規模化,預計近兩年內將有更多廠商和設備,能夠在核心技術參數上達到VR級。而VR頭戴式設備的逐漸普及,VR內容分發或將獨立發展,最終成為重要平台。隨著行業逐漸發展、內容日趨豐富、版權趨於規範,用戶在一家硬體公司獲得的內容非常有限,VR應用分發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產業環節。

目前已經有大量內容公司投入VR內容的開發製作,預計2016年VR內容的數量和品質將會得到質的提升,基於這些內容,VR設備的普及率和活躍率將得到堅實保障。產品方面,儘管當前VR一體機難以兼顧輕便與性能,且價格較高,最不成熟,但用戶沈浸感較好,消費級市場形成後,未來有望成為主流。

在全球網路入口終端升級浪潮的背景下,現有的智慧手機配置,已不能完全滿足物聯網時代,連接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的關係需求,人機交互高智慧化升級是大勢所趨。VR在多方面已顯示出超越智慧手機的潛力,是下一代人機交互平台的強力候選,發展前景廣闊。

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快遞業務爆發式增長,企業盈利微薄,效率提升迫在眉睫。2011-2015快遞業務量CAGR超過50%,2015年全年快遞業務量約1200億件。

快遞行業為人力密集型產業,快遞行業人力成本佔比超過40%、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盈利空間受到壓制。快遞物流自動化是降本增效的突破口,且行業具備自動化改造的客觀基礎。

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較大,以自動化物流系統來看,其市場規模從2001年的不足20億元,迅速增長至2014年的425億元。預計至2020年,中國的自動化物流系統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未來幾年行業增速有望保持15%以上

快遞行業競爭激烈,企業密集登陸資本市場,快遞公司上市持續催化。自2015年底以來快遞公司密集登陸資本市場,資本開支將大幅上升,驅動智慧物流裝備需求提升。

●2016年3月28日,阿里旗下菜鳥網絡宣佈融資10億元,聯合物流合作夥伴組成菜鳥聯盟,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智慧物流供應鏈管理,加速行業在智慧物流領域的競爭。

●2016年4月9日,圓通借殼大楊創世上市,總投資46億元提升硬體自動化、資訊化水平圓通智慧化改造引起同行追隨。

智慧物流行業政策扶持明顯,且中短期政策效應有望加強。政策的核心脈絡是引導物流業向資訊化、智慧化、自動化的智慧物流轉型,打造現代智慧物流服務體系。

2016年4月6日,其中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打破資訊基礎設施和冷鏈運輸落後等瓶頸,打造智慧物流體系」,智慧物流主題再次受到政策高度關注。

●中國智慧物流行業呈現出一個充分競爭的態勢,市場上主要的上一定規模的物流系統整合服務商有20多家。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國際廠商約佔據三分之二的市佔,中國本土企業則較為分散,尚未形成巨頭。

●就智慧物流裝備而言,目前內資廠商仍然停留在設備供應商,或系統分包商的階段,單體規模都較小。

隨著智慧物流裝備企業研發製造水準地提升,內資廠商的裝備產品,已經能滿足大部分一般應用需求,對國際純製造商的高價產品,形成了較大衝擊和替代。

接下來內資廠商需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硬體精益製造水準和軟體性能,提高產能穩定性,未來快遞等價格敏感性行業,智慧裝備需求激增,將為價格優勢顯著的內資廠商打開成長空間,經過一段時間整合經驗累積,加上對中國行業企業更為熟悉的本土化優勢,我們相信未來內資企業,在一些應用領域,將能成長為系統整合商,並通過兼併收購,不斷做大做強。

趨勢
智能製造產業投資主要沿著四大方向:

一是機器人、人工智慧、VR等行業,這類行業今後將對人類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發展想象空間巨大;

二是無人機、無人駕駛等行業,這類行業能夠解放人們雙手,替人駕駛,是傳統運輸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三是智慧家居、智物流等行業,這類行業通過智慧化升級,能夠使傳統行業在便捷度、效率等方面有大幅提高;

四是3D列印,它是智慧製造產業鏈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精密元件的生產途徑。



                                                                                                                                                                                                                             

最迷你無線雲端智慧攝影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