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亞馬遜是如何從一家網上書店變成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The History of Amazon


來源腾讯科技 作者小生漫談

亚马逊是如何从一家网上书店变成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
傑夫·貝索斯

身價近千億美元的「世界首富」傑夫·貝索斯,所主導的亞馬遜的每一次轉型,都恰到好處。

1995 年,貝索斯在租來的車庫中,用 30 萬美金啓動資金創辦一家網上書店 —— Amazon.com,時隔 20 多年,亞馬遜如今已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貝索斯本人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問鼎世界首富。

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也承認當初低估了亞馬遜干擾零售業的能力,與此同時,亞馬遜雲計算服務平台 AWS 也在飛速發展。

那麼,貝索斯是如何將亞馬遜從一家網上書店,打造成市值近7800 億美元的超級平台的?

天使投資人麥特·瓦德(Matt Ward)近日撰文,對亞馬遜構造平台的過程展開了回顧和分析。

他提到構建強大平台的「兩步+」法則:
比如,亞馬遜的 Alexa 第一步做硬體,第二步做軟體,此外,還設計了一系列「技巧」提升用戶體驗,可視作第2.5步。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從 0 走到強大的賺錢平台,可以遵循這幾個步驟:

-先確定最終目標(例如,打造一個虛擬現實操作系統/平台);

-再確定實現規模所需的一切,比如全世界的虛擬現實眼鏡銷量需要達到多少個等。

-最後,制定一份從 A 點到 B 點的合理計劃。

以下為麥特·瓦德撰文內容:
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做企業的方式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出類拔萃。亞馬遜的五大業務部門,每一個的規模都達到幾十億美元。而且每一項都遵循了正確的策略。

從一個網上書店到一個網路平台
亞馬遜是一家平台公司,他們希望拿下整個商務市場的一小塊(但卻不斷成長的)市佔率。

到目前為止,事情的進展都符合計劃。

但建立平台的過程並不容易:你需要集合大批用戶,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大把的金錢。

你不可能一開始就建立平台,這不可能是你的第一個「產品」。

1994 年,亞馬遜剛成立時,有一個非常小眾而專注的目標 —— 希望打造一家更好的網上書店。

但這並非他們的最終目標,只是一系列計劃中的第一步。「網上書店」是一款產品,其目的是深入消費者的內心。這項計劃也的確成功了,與任何一家圖書館或書店相比,他們的圖書都更便宜,選擇也更豐富。

隨著用戶和市場佔有率的增加。擴張機會和想法也隨之而來,但貝索斯一方面希望亞馬遜能夠出售,包括萬象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希望確保優良的品質和客戶服務,因為「品質」是亞馬遜與其它企業的差異所在

在實際落地過程中,貝索斯發現這種做法缺乏延展性:亞馬遜無法通過自營來提供一切產品和服務。

因為,這需要太多資本,要麼在成長上做出妥協(如果單純銷售亞馬遜品牌的產品,就只能實現緩慢增長),要麼開放平台(或許是最初的計劃)。

在 2000 年,亞馬遜開始允許第三方賣家進駐其網站,實際效果的確很好。到如今,該公司的網站上總共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 200 多萬第三方商家 —— 截至 2015 年,約佔其平台產品陳列總量的 79% 到 90%。



亚马逊是如何从一家网上书店变成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
2015年第三季,亞馬遜第三方商家與自營商家佔比對比


建設基礎設施:滿足 Amazon.com 產生的頻寬和存需求
隨著集市業務的擴大,在 Amazon.com 上托管,和顯示圖片所產生的頻寬和儲存需求激增。亞馬遜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逐漸「迫在眉睫」。

貝索斯認為亞馬遜應該擁有這些基礎設施,於是,大舉押注自主發展。並決定沿著 Amazon.com 現有的策略發展 —— 先內部使用,再對外開放。

在這樣的情況下,AWS (Amazon Web Services) 應運而生,並逐漸從滿足內部需求,走向簡單易用的雲計算基礎設施。

如今的 AWS 無疑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支撐了約 42% 的網路 —— 超過微軟、谷歌和 IBM 總和的兩倍,每季度的營收超過 40 億美元。


亚马逊是如何从一家网上书店变成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
亞馬遜與微軟、谷歌、IBM的公有雲競爭格局


亚马逊是如何从一家网上书店变成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


先開發平台,再開發產品的嘗試 —— 亞馬遜 Alexa 誕生

我們與科技之間的互動方式正在改變。亞馬遜和其他很多企業都希望佔據這樣的接口。

現在,亞馬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Alexa 多功能語音助手恰恰符合亞馬遜廣泛相容的做事方式。如果你要開發一款語音設備,亞馬遜就希望把 Alex 開放生態系統融入其中——儘管這有可能蠶食該公司自身的硬體銷量。

因為亞馬遜明白——平台就是產品。

語音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搜索,但它的意義可能不止於此。透過擁有互動介面、累積數據、控制消費體驗,亞馬遜正在把它們融入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

這一次,亞馬遜打破了自己的規則 —— 他們先開發平台,再開發產品。這沒什麼問題。消費者和開發者都已經信任亞馬遜的品牌,使之獲得了這兩大重要群體的認同。

對亞馬遜 Echo 和亞馬遜品牌的 Alexa 產品來說,目標是專注,不是利潤。亞馬遜透過超低的價格、激進的行銷和公關手段,在智慧音箱出貨量上碾壓谷歌 —— 他們利用自身的電子商務平台和全食超市的通路,來確保每個家庭都有一款 Alexa 設備。

平台的第二階段:用更好的體驗留住用戶
在平台成長和擴張的同時,它們價值觀和需求也在發生變化,谷歌、蘋果、Facebook 都需要第三方開發者,為其打造核心體驗,並為平台挽留用戶。

但打造平台就像玩火。

平台最終會達到特定的規模,而現有的網路效應,則會扮演競爭緩衝器的角色,為現有用戶創造價值。此時,平台已經不再像創業公司那樣「需要」第三方的幫助,他們會複製小公司的產品,然後推廣給自己的用戶。

打造平台的關鍵:從用戶「無法抗拒」的使用場景切入
想要開發成功的平台,需要一種「無法抗拒」的使用場景。缺乏這種使用場景的企業,不僅獲客成本很高,用戶流失率也會居高不下。

尋找融資和投資者的創業公司需要明白這種動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過程。對於平台企業而言,規劃「正確的」路徑是成功的關鍵。

那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兩步+」法則
想要從頭開發一個平台,至少要經過兩個步驟。即便是亞馬遜的 Alexa 也需要硬體(第一步)和軟體(第二步)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亞馬遜 Echo 和第三方開發者的支持。

此後,他們還為 Alexa 融入了一系列「技巧」,希望提升用戶體驗(第 2.5 步)。如果亞馬遜邁出了 2.5 步,創業公司就應該加以關注。

理論上似乎都說得通,但實際做起來,應該如何運作?

第一部分:確定最終目標(例如,打造一個虛擬現實操作系統/平台)

第二部分:確定實現規模所需的一切:
—— 全世界的虛擬現實眼鏡銷量達到X個

—— 採用你的軟體/操作系統的虛擬現實眼鏡要達到Y個(Y>1/4X)

——你的平台需要 Z 個應用

第三部分:制定一份從 A 點到 B 點的合理計劃
例子1:設計操作系統。眾籌虛擬現實眼鏡。啓動電商銷售。設計足夠的應用遊戲。瘋狂推廣→擁有平台

例子2:設計操作系統。與現有廠商合作(開放生態系統或開源)。透過第三方應用/遊戲集市獲得開發者支持→擁有平台

例子3:眾籌虛擬現實眼鏡。與操作系統提供商合作。啓動電商銷售。設計足夠的應用/遊戲+增加新的開發。瘋狂推廣。設計新的操作系統來取代現有系統,從你的手機上啓動現有系統 → 擁有平台

例子4:設計操作系統。眾籌虛擬現實眼鏡。啓動電商銷售。設計足夠的應用/遊戲。推出新的虛擬現實產品:手套、觸感設備、交流傳感器等……而且還要在所有產品之間相互兼容→擁有平台

第四部分:展開必要的執行和迭代
這並不是一份詳細清單,但卻突出了要點。還有很多方法實現市場主導地位,但並沒有一條完美的道路。你必須能夠觸達、取悅和留住用戶,才能建立既能賺錢又能防守的平台企業。

每個市場都各有不同,但卻大同小異,這項策略適用於不同的行業,在你給自己的企業制定策略的時候,應該著重考慮其中的內容。

常見的平台失誤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平台失敗有6大主要原因:
1. 未能完善「開放」策略 —— Twitter 撤消了 API,搞砸了有利可圖的業務

2. 未能吸引開發者——自主開發所有的應用

3. 未能共享利潤——太過貪婪(就像如今的 Facebook)

4. 未能選對邊——買家和賣家,誰更重要?

5. 未能選擇合適的商業化時機——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投放廣告或商業化?

6. 詳細案例不足——沒有意識到平台>產品

第 7 個平台問題
還記得 Google+ 嗎?它曾經風靡一時,但本質上仍在複製 Facebook,而且很無聊。它並沒有獨特的價值,各方面都表現不佳。

第 7 個平台問題就是競爭。你需要比現有的產品好 5 到 10 倍才能吸引用戶切換服務。

Google+ 從來沒有真正起飛。任何缺乏充分差異性和價值的平台都是如此。必須給人自然順暢的感覺,而不能勉強。但抄襲而來的產品往往都會讓人感覺勉強 —— 雖然並非總是如此。


亚马逊是如何从一家网上书店变成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
使用 Google 的活躍用戶數 



請記住,平台是網路。網路效應非常重要。

總結
Facebook、亞馬遜、蘋果和谷歌是當今所有平台中,最有價值的幾個。這並非偶然,平台擁有定價能力,而且聚合了多數的價值。

雖然關於壟斷系統的優缺點和道德問題,存在很多爭論,但我們的世界卻始終伴隨這樣的產品。561\391180606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