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如何打造完美產品?賈伯斯的秘訣只有一句話 | iPhone 的進化論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HD] Steve Jobs - iPhone Introduction in 2007 (Complete)




ifanr



新 iPhone 發佈,這也是 iPhone 發佈的第十個年頭。這十年來,手機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有 iPhone 在不斷進化,一直立於不敗之地。iPhone 究竟有什麼魅力,能支撐起市值超過 8400 億美金的蘋果?

小編選取了歷代 iPhone 中的代表,希望透過這一系列回顧,帶你一起探尋 iPhone 十年來的進化軌跡。

2010 年 4 月份,在加州的一家酒吧裡,喝得微醺的布萊恩·霍根(Brian Hogan)撿到了一部「假」iPhone 3GS——前面板有攝影機,還套著一個全塑料外殼。

第二天,當霍根酒醒之後,卻發現手機已經被遠端鎖定,無法打開了!這時候他才意識到,這部手機的外觀略有不同,拆開塑料殼一看,這根本不是什麼 iPhone 3GS,而是一部套著 3GS 塑料殼的新手機!

撿到的「假」iPhone 3GS,圖片來源:Gizmodo

一臉懵懂的霍根意識到,這很可能是未發佈的新 iPhone,經過一番輾轉,最終把這部手機被科技媒體 Gizmodo 以 5000 美元的價格買下。細細把玩之後,Gizmodo 的編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太迷人了!作為一個從來就沒喜歡過 3GS 圓弧形後蓋的人,我太喜歡這次光滑平整利落的設計了。拿在手上比 3GS 更讓人放心,也沒有什麼塑料感。金屬按鍵不再讓人覺得這是個玩具,跟以前的幾代產品相比更顯精緻。與它感覺上最接近的應該是初代 iPhone 了,然而跟它對比也顯得更方、更重。

這就是著名的「酒吧門」,蘋果史上最嚴重的洩密事件。原本預計在 6 月份發佈的 iPhone 4 ,被提前了近兩個月曝光,即便是在今天都是難以想像的——從去年開始,全面螢幕新 iPhone 的消息就被不斷曝光,但新 iPhone 真機卻從未流出過,甚至連名字叫什麼都眾說紛紜。

(賈伯斯發佈 iPhone 4,圖片來源:npr

「酒吧門」後兩個月,在 2010 年的 WWDC 大會上,賈伯斯親自揭開了 iPhone 4 的神秘面紗,這也是賈伯斯最後一次主持 iPhone 發佈會:

毫無疑問,這是我們做過最精緻、最漂亮的設計之一,玻璃覆蓋於前後兩面,側面環繞著不鏽鋼。它的精緻程度,超過了之前所有的消費級產品,它的組裝嚴絲合縫,猶如一台優美的老式徠卡相機。

iPhone 4 的創新之處無需贅言,Retina 顯示屏、蘋果自研的 A 系列處理器、陀螺儀等如今已經成為所有 iPhone 的標配,正如蘋果為 iPhone 4 擬寫的 Slogan 所言:

再一次,改變一切。

iPhone 4 Slogan,圖片來源:Apple

然而,iPhone 4 並非完美無缺,最具爭議的地方當屬「天線中框」。

iPhone 4 的中框不僅具有支撐作用,同時也集成了天線功能,左邊是 Wi-Fi、藍牙、GPS,右邊則是手機網絡天線,兼顧了美感與功能,同時也讓 iPhone 4 變得更加纖薄、利落。可惜的是,iPhone 4 的天線設計帶來了讓蘋果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當用戶手持 iPhone 4 打電話時,信號可能會變差!

iPhone 4 的信號差,主要是由兩部分原因構成的:

‧由於天線位置在邊框,因此握持手機時更容易產生信號衰減
‧iOS 信號算法存在缺陷,一旦信號明顯衰退,信號圖標也會出現大範圍的波動

「天線門」解析圖,圖片來源:MICHAEL DURWIN

於是,當你手持 iPhone 4 打電話時,信號圖標就會驟減——儘管實際上手機信號並沒有那麼差。有用戶為此發郵件給賈伯斯尋求幫助

我很喜歡我的 iPhone 4,但是手一拿 iPhone 4 兩邊金屬縫信號就沒了,大家都一樣,不只是我的手機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嗎?

賈伯斯的回覆很直接:

那你就別那麼拿手機。

這兩封郵件很快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表示

鑒於天線設計缺陷造成的信號接收問題,我們不建議消費者購買蘋果 iPhone 4 智慧手機。

這家老牌權威媒體的差評讓蘋果陷入了「天線門」風波,引起了大量的聲討和退貨,從 6 月 24 號 iPhone 4 開售到 7 月 15 日,蘋果公司股價下跌 7.2%,市值損失超過 170 億美元。

賈伯斯的得意之作,霎時間成了蘋果的失意之作。

「天線門」新聞發佈會現場,圖片來源:WSJ

為此,賈伯斯專門召開了新聞發佈會,他告訴所有人:「天線門」確實存在,但並不是 iPhone 一家的問題,所有手機握住天線都會讓信號衰退。為瞭解決信號丟失的問題,蘋果決定為 iPhone 4 用戶附贈一個保護套。

賈伯斯的策略很有效,消費者重拾了對 iPhone 4 的消費熱情,最終 iPhone 4 的銷量高達 9840 萬部,蘋果佔據了全球手機市場 15.7% 的份額。

事實上,「天線門」並非無法避免。《華爾街日報》曾援引消息人士的情報稱,在 iPhone 4 發佈前,蘋果的工程師們就知道天線中框的設計存在風險,但由於蘋果公司 CEO 賈伯斯太喜歡這個設計了,蘋果只好繼續開發。

為什麼賈伯斯不惜冒險,也要打造更完美的 iPhone?

答案或許就藏在他那句口頭禪裡:

為了能在宇宙中留下印記。
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圖片來源Know Start up

儘管賈伯斯已逝世多年,但他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猶在——在 iPhone 發佈十週年之際,新 iPhone 即將迎來又一次劇變。從目前的爆料來看,新 iPhone 最大的改進有三點:

OLED 全螢幕
3D 臉部掃描
遠端無線充電

對於蘋果來說,讓 iPhone 搭載更多的新技術,就意味著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據《華爾街日報》的報,新 iPhone 將放棄 Touch ID 指紋辨識功能,轉而使用 3D 臉部掃描技術。之所以做出這項決策,是因為螢幕下指紋辨識技術在量產時,遇到了較大的問題,為此蘋果還將量產推遲了一個月,但最終還是決定去掉指紋辨識功能。

(iPhone 8(機模)對比三星 Note8,圖片來源YouTube

指紋辨識技術之所以能夠在智慧手機上普及,蘋果是背後的重要推手。2012 年,蘋果收購指紋辨識傳感器供應商 AuthenTec,次年,推出了搭載 Touch ID 的 iPhone 5s。

如今,指紋辨識已經成為行動網路生態中,難以割捨的一環——無論是解鎖螢幕還是付款轉賬,指紋辨識的速度與安全性都得到了廣泛認可。

(Touch ID,圖片來源Apple

在這種情況下,iPhone 選擇拋棄指紋識別,風險無疑是巨大的,但蘋果並非毫無準備。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為,目前 iPhone 8 的面部識別技術至少要比 Android 陣營領先兩年。


據《韓國先驅報》的消息,iPhone 8 將會引入 3D 臉部測繪掃描儀,百萬分之一秒內即可完成解鎖;《華爾街日報》則爆料稱,iPhone 8 將採用「深度感知技術」(Depth-sensing technology),通過紅外發射器將會人臉上散布無數的紅外點,傳感器讀取這些紅外點反射回來的深度訊息,系統就能夠掃描出人臉的結構。

最新曝光的 iPhone 臉部辨識圖示,圖片來源:9To5Mac

紅外線是不可見光,人的肉眼是無法捕捉到的,但紅外接收器無論是在暗處還是在亮處都能完整地接收紅外線,因此,即便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iPhone 8 依舊能夠順利地為手機進行解鎖。

正如當年賈伯斯明知 iPhone 4 可能會有信號問題,仍然堅持使用天線中框一樣,如今蘋果決定用「刷臉」完全替代指紋,儘管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出發點同樣是為了呈現更好的產品。


實際上,以蘋果目前的體量和用戶忠誠度,難道就不能「擠牙膏」般穩步創新嗎?就算不採用全面螢幕,光憑借著 3D 臉部辨識、遠端無線充電這兩項技術,也足夠讓新 iPhone 引領業界——但這並不是蘋果想要的,蘋果首席設計官喬納森·艾維(Jony Ive)早在 2016 年就曾透露過他心目中 iPhone 的樣子:

我希望它看起來像一片玻璃。

蘋果希望你看到 iPhone 的第一眼就打動你。


自 iPhone 6 發佈之後,關於蘋果不思進取、原地踏步的言論甚囂塵上,但仔細回想一下,蘋果真的是在吃老本嗎?

iPhone 6s 引入了 3D Touch、Taptic Engine,賦予了 iPhone 更多元化的交互體驗,也讓 iPhone 7 摘除機械式 Home 鍵成為了可能;iPhone 7 雖然捨棄了實用的 3.5mm 耳機孔,但卻提供了 AirPods 這樣優秀的無線耳機解決方案……

這一切,或許都是為了打造像「玻璃」一樣的 iPhone 所做的準備。

根據爆料,新 iPhone 將會用上 OLED 全螢幕,搭載 3D 臉部辨識探測儀,取消實體 Home 鍵,並且回歸玻璃材質背板,具備遠程無線充電功能,適配 AirPods,再加上已有的 AirDrop 和 iCloud——這部 iPhone 幾乎不需要線纜,看上去就像一片玻璃。

延伸新聞蘋果發表會亮相 3 款新機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