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 Easy 2017 - The Future of Voice Technology
ifanr
在某媒體辦公室裡有一台 Google Home 智慧音箱,也有幾台的中國品牌智慧音箱,諸位編輯使用最多的功能,是讓他們每天提醒大家叫外送,然後就是調戲它們的時候,錄個小短片發朋友圈。
與其說在調戲智慧音箱,不如說是在調戲寄居在這些塑料殼中的人工智慧助理們,而未來人工智慧助理,想要被更廣泛的普及,它所選擇的載體,或許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慧助理的載體不應該是手機
將智慧助手放進手機,這是在手機市場一片向好的前景下,科技公司可以不用深思熟慮就可以做出的決定,不需要研發新的硬體,只需要透過系統或者軟體更新就能實現。
依賴智慧手機的數量,人工智慧助理的普及率一下子就有了起色,但問題是,普及率和使用率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 2017 年 Gartner 的調查中顯示,Siri 等人工助理的應用使用率僅為 35%。這對於人手一部的手機來說,不算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不談受手機上其他應用使用率的影響,從一個人工智慧助理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使用率較低的問題,或許出在手機這個載體上。科技公司們的想法是讓人們用語音使用人工助手,但多數情況下,手指的操作或許要比語音控制更加精準。
人們已經有了一個,可以實現幾乎全部操作的交互方式,為什麼還需要付出學習成本使用另一個。
但相比交互方式,更加影響手機上人工智慧助理使用率的,或許是使用場景。
科技公司們似乎從未在發表會上,提到過手機上人工智慧主力的使用場景,只是不斷強調它們能做什麼。這就好像是在發現更好的載體前,先為智慧助理找個臨時的居所。
研究機構 Creative Strategies 調查了 300 名手機用戶,發現 62% 的安卓用戶,很少或偶爾使用語音助手,iPhone為 70%。
很多人認為那些說在公共場合和 Siri 互動,會尷尬的人是吹毛求疵,但 Creative Strategie 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公共場合下使用人工智慧助理的,安卓用戶只有12%,iPhone 用戶只有3%。
而這又是使用場景的問題,人們在公司,在去公司的路上,以及在比公司呆著舒服的家裡使用手機時,很難有什麼事情會觸發我,去主動使用語音召喚人工智慧,多數情況下,我早就把它忘了。
縱然我每次都被 Google 在 I/O 上,對 Google Assistant 科幻的演示所迷醉,但我還是靜靜的用勤勞的雙手,搜索發表會 Keynote 的直播網站。
智慧音箱這幅軀殼不算選錯
當裝著亞馬遜人工智慧助理 Alex 的 Amazon Echo 在 2014 年橫空出世時,大家都對這個會說話的音箱無比好奇,它是什麼,它能幹什麼?
我們現在在說 Amazon Echo 是一個人工智慧音箱,能控制各種智慧家庭產品,甚至是物聯網的接口,但在最初,Amazon Echo 只是亞馬遜,甚至是傑夫貝索斯腦海中,將用戶捆綁在其網站上購物的外設。
而 Alex 人工智慧助手,從出現時間到技術和數據,它都比 Siri 以及當時,還叫 Google Now 的 Google Assistant 要落後兩三年。
但來自數據分析公司 eMarketer 的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一季美國語音助手市場中,Amazon Echo 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 70.6%。
另外 VoiceLabs 今年 1 月發佈的報告也顯示,目前可能已有 700 萬台 Amazon Echo 進入眾多家庭,這在智慧音箱領域完全處於主宰的地位。
為什麼一個後來者可以如此之快的成為「統治者」,是產品定位,是只依賴於語音交互以及開源的系統。
而這三者之中,產品的定位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Siri 和 Google Now 也依賴於語音交互,Google Now 也擁有相對開源的環境,但這兩者在手機上的定位並不吃香,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才有了 Google Home 和 HomePod。
有意思的是,它們落後了 Amazon Echo 兩三年。
就算 Amazon Echo 一開始並非主打人工智慧,但它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一台家庭智能設備,使用場景已經為用戶考慮好了。
此外,只能用語音喚醒的交互方式,讓 Amazon Echo 智慧音箱,在特定使用場景下有了存在的意義。而由於它開源的系統環境,如果會使用 iFttt,除了用語音控制 Amazon Echo 定鬧鈴,放音樂,在亞馬遜上買買買,還可以讓它除了控制簡單的燈光,還可以讓它控制門鎖、設定空調溫度等等等等。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智慧音箱,這類產品有了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它在家庭這種使用情境下,可以物盡其用,智慧音箱中的智能助理,也終於不只是人們調戲的對象。
選擇智慧音箱並非全對
智慧音箱之所以能獲得市場認可,離不開準確的定位,但這個定位,很有可能成為未來限制其自身,以及人工智慧助理發展的瓶頸,因為它也就被限制在了特定的環境中。
在上個月 Google 剛剛發佈 Android 8.0 後,其自家的 Google app 也獲得了一次更新,而外媒 9to5Google 在深挖這次的更新後,發現 Google app 中有代碼顯示了一個神秘設備。
這個神秘設備的代碼為「Bisto」,而 app 中對它進行描述的代碼顯示:
”Your headphones have the Google Assistant. Ask it questions. Tell it to do things. It’s your own personal Google, always ready to help.”
很明顯,這是一副耳機,而且是一副有 Google Assistant 人工智慧助理加持的無線耳機,而在最新的 Google app 中,甚至有一張疑似 Google 智慧耳機啟動 Google Assistant 的示意動畫。
我們不清楚這副耳機會是什麼樣的,但我們可以想到的是,或者 Google 已經想到的是,人工智慧助理未來的載體,可能就是我們日常聽歌用的耳機。
人工智慧助理出現在耳機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 2014 年,摩托羅拉的 hint 系列就曾展示過類似的概念,但高昂的售價,以及作為一副耳機不太有說服力的音質,縱然能像鋼鐵人喊「賈維斯」一樣叫出 Google Now,但也沒能引領潮流。
不過各種功能加持的無線耳機從未消失,從國際眾籌網站 Kickstarter 走出來的 Bragi Dash ,以及 Bragi Dash Pro 可以算是典型的代表。
Bragi 在 Dash Pro 系列無線耳機中,預載了 IBM Watson AI 人工智慧助理,而這個耳機甚至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系統 Bragi OS。
在即將迎來的 Bragi OS 3.1 更新中,Dash Pro 還將支持亞馬遜的 Alexa,這意味著你用耳機,就可以操作家中的智慧設備,但不僅僅是坐在家裡的沙發上。
雖然 Bragi 旗下的耳機實屬小眾,但 Bragi 的 CEO Nikolaj Hviid 表示,他希望未來可以實現的,是讓人們在某些場景下,可以徹底脫離智慧手機,用耳機就能完成各種操作。
某種層面上看,耳機和音箱很像,它們都沒有螢幕,用戶只能使用語音來進行操作,可以說,這是一種強制性的交互方式轉換。
但耳機和音箱又可以說是完全不像,因為你不能帶著音箱到處走,但耳機可以。科技公司們不餘遺力的,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投入,透過音箱這種產品形態帶到消費者面前,縱然家庭環境定位準確無誤,但如果沒有其他智慧設備,或者智慧家庭的協作,淪為擺設的可能性更大。
況且,音箱或許並不是每個家庭的必需品,或許也不是每個人的必需品,可是耳機在每個人身上幾乎到能看到。
這裡可能還要「感謝」一下蘋果的 AirPods,在 AirPods 出世前,普通消費者可能對無線耳機,並沒有太多的關注。
而在上月研究機構 NPD 發佈的一項數據顯示,從今年開始到現在,美國市場共售出 900000 部無線耳機,而蘋果的 AirPods 則佔據了銷售總額的 85%,而整個耳機市場的銷售額,以及產品價格分別比去年上漲了 22% 和 18%。
換句話說,人們對耳機的需求和購買力上升了。
加上蘋果在 iPhone 上砍掉 3.5mm 耳機孔的操作,也間接的幫助人們去接觸無線耳機。NPD 的分析師也在報告中寫到:
接受無線耳機這一品類的消費人群正在形成,而且不斷地擴大。類似 Alexa、Google Assistant 這類人工智慧助理在功能性上不斷地完整,包括無線耳機在內的各種耳機設備,將會是人工智慧助理未來主要的載體。
Amazon 在智慧音箱已經拿下一城,Google 這邊已經準備在今年 10 月發佈搭載 Google Assistant 的智慧耳機了。更有意思的是,Google 還將授權其它廠商打造 Google Assistant 智慧耳機。
不難想像,未來我們可以帶著耳機直接,和自己的人工智慧助理交流,讓它都郵件、訊息,回覆電話,可以即時幫你翻譯聽不懂的外語,而這些其實都已實現,差的只是市場爆發的那一瞬間。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