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ing Amazon Echo
2017.01.10, by 安全監控兩三事 林祐祺
目前在智慧家庭最火的話題,就是Amazon Alexa的橫空出世,以及Google/Apple急著想跟上的窘境。
曾經在一些文章看過一個論點,"Amazon做任何事就是為了賣更多東西,Google是為了賣更多廣告,而Apple是為了賣更多的裝置",這從過去這幾家公司發展的軌跡來看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把這觀點,套用到物聯網發展則是很危險的,換句話說,如果把Google最近發表的Google WiFi、Google Home、Chromecast從提供一個圍繞著"家"的線上線下服務來看,就不難理解Google的行為。
Amazon Echo系列之所以可以在短短時間,就銷售超過五百萬台(請見附錄),遠超過Apple/Google還有世界各大電信商的主要原因有三:
1. Amazon只做樞紐不做認證,Alexa語音助理可以放在任何裝置之內,Skill Adapter做串聯,不似Google/Apple搞認證曠日廢時,Alexa身形輕盈發展自然飛快。
2. Amazon不搞貼牌只做樞紐,廠商發展各自品牌與服務,不用擔心OEM/ODM的發展成本,所以數年內就服務成群,不言可喻。
3. Amazon Alexa把服務擴展到智慧生活,與食衣住行育樂服務串接,當其他人還在搞ZigBee/Z-Wave整合的時候,畫地自限在狹義的智慧家庭的同時,用戶會選擇甚麼樣的平台? 一定是生態系最豐富的平台,保證可以延續下去的服務。
Amazon Alexa Skill Adapter |
由此來看,Google一舉推出WiFi Mesh(基礎建設) + Chromecast(家庭娛樂) + Home(語音助理與其後的龐大生態系服務),就不是很難理解。
至於Apple HomeKit,堅持在安全第一的理念之上絕對沒錯,但是我很想提問的是"Apple到底是想搞的是廠商還是平台?" 最後辛苦半天Amazon Alexa一個API Adapter,就把你整個連接過去,為誰辛苦為誰忙?
再來就是物聯網平台,在於用戶與服務供應商兩端的數量,是相輔相成的,網路外部性的效果,在平台的發展上影響甚大,當廠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選擇性的加入平台是必要的,如果排名落到第三名之外就相當危險了。
電信商就更可惜了,原本背倚多種優勢,可以做好物聯網服務平台(用戶、數據、門市、客服、B2B夥伴、繁複的帳務系統、適合物聯網的月租收費等),卻眼睜睜看著Amazon劍走偏鋒,從智慧生活切入囊括大部分的市場,肯定是相當扼腕的,但為時未晚,只要有正確的物聯網平台發展策略,還是可以跟國際大咖共存共榮的。
附錄:
"CIRP(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發布的最新報告: 截止 2016 年 11 月 21 日,Echo 系列在美國的銷量,已經達到了 510 萬台。4 月份的報告中,Echo 在美國的銷量已經達到300 萬台;7 個半月的時間裡,Echo 的銷量增加了 200 多萬台。
從 2015 年 3 月到 2016 年 9 月,美國消費者對於 Echo 設備的認知度從 20% 增長到了 69%。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裡,Echo 的認知度提升最為明顯。"
附錄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ech/yavqp8g.html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