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者劉飛,前中國大陸錘子科技產品經理。
一件在職場上很重要的概念是:你能力的稀缺性決定了你的價值,而不是你的能力本身。
這跟經濟學的供需原理是一致的。你個人值不值錢不重要,你在公司產生的不可替代性才重要。
初入職場,雖然都叫產品經理,但你會發現菜鳥在做的事情都一樣。畫原型、做交互、寫文檔以及跟程式師互槓。
他們都大概知道哪個按鈕放在什麼地方會合理,也懂得功能如何簡單劃分有利於用戶體驗,很多還在知乎開了專欄,寫些新手入門的文章,有理有據,贊同不少。跟外行講起來可以滔滔不絕,內行聊一聊也覺得後生可畏。
但是呢,缺了他一個,市場上隨時都可以再找一個。大不了找個有潛質的應屆生,自己培養。
而我見到的高階產品經理,或者說做得非常厲害的產品經理,一般有這樣的出路:
1.
成為產品專家
走這條路的話,就意味著在產品方面真的要做精。要想在目前紛亂的環境裡立足,也絕對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或者成績。
- 做出家喻戶曉的產品
就我目前的瞭解,真正做出家喻戶曉的產品,除了要有很強的能力,真的還需要很湊巧的運氣。做出優秀的產品倒也不難,難的是做出天時地利人和的爆款。
只要有這麼一個產品傍身,到哪裡去都可以用得上專家的
title。
- 提出家喻戶曉的概念
如果用戶體驗的五個要素、Don't make me
think、KANO 模型、尼爾森可用性原則、長尾理論這樣的概念,你能提出一個,那也可以成為專家級的人物。
即使你自己悟出了神一般的概念,但一直作為專精某個產品環節的實踐者而不是佈道者,意義並不會太大。因為產品設計並不是很多專案的核心價值,專精產品設計中的某個環節就更不會起到太大作用了。
沒有公司會因為 KANO 模型而成功的,但 KANO 模型卻可以讓你自己成功。
- 成為產品領域的導師
沒有很強的產品、沒有很強的作品,但也許你有很強的一些學生,那也是一種成為產品專家的思路。
很多產品領域的大牛就是因為幾本書、一些專欄和經典的普及入門知識的文章走紅的。
2.
順勢轉行
產品經理接觸的工作非常雜,在不同公司、不同專案甚至不同時期,都會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在鍛煉好基本功之後,嘗試轉向某個更容易成長的職業方向,是我見到的大部分優秀產品經理的選擇。
說回剛才提到的『不可替代性』,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這點非常難做到,因為產品經理起到的大部分作用,都可以輕易被別的產品經理替代。無非是上手快慢、效率高低的差別。
而且產品經理起到的作用,很難快速量化,換句話說,產品經理的工作產生的價值,也很難快速體現。
滴滴打車成功了,大家都說產品設計裡有很多好的地方,但誰會說滴滴打車是因為產品成功的?所以目前事情在起變化:很多產品經理都會參與到更多的運營工作中去。
產品和運營原本就是不分家的,產品經理不考慮所負責功能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他的不可替代性就小。如果一個產品經理,不僅能夠設計好的體驗,還能設計好的在運營上可以提供支援的功能,同時還可以通過資料來推進反覆運算、驅動運營方案,那這樣的產品經理就是非常珍稀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不算完全轉行,而是說基於自己的專業能力,能 hold 住更多對公司產生價值的環節。不僅局限在運營,在技術、行銷、資料、市場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好的發揮餘地。
現在我聽聞很多公司的部分劃分不會切割得太細碎,而是更多地以專案組、產品線的方式來運作。這是產品經理能順勢發展的方向。
比如 Growth hacking,就是一種技術驅動運營的策略。能夠做好這種事情的技術總監,會比只能帶團隊寫代碼的技術總監值錢多了。
這就是我覺得產品經理未來的出路。相信你理解我的意思。
封面圖:中國最出名的產品經理,因為他做出了最出名的產品。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