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業界普遍認為是物聯網的元年。而事實上,距離物聯網正式進入家庭的那一刻起已經過去了三年之久。
儘管物聯網並沒有在2013年,或是2014年遍地開花,但在2015年CES中的大肆炒作下,物聯網的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擴張。去年三星的主題演講中,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裁Boo-Keun Yoon宣稱,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物聯網」已經不只限存在於網路科幻小說中,物聯網已然成為現實:“當2016年來臨之時,人們的家中都將會有全套的物聯網設備,滿足大家的各種生活需求。”
我們已經進入了2016年。而你家裡的微波爐可能仍然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把它的電源拔掉,你的烤麵包機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來使用它。而這些設備理論上本應該被淘汰掉。
每個人都在等待著物聯網的大潮來臨。然而,這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生——這不是因為物聯網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而是因為它已經來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無處不在的感測器
“全世界的RFID晶片數量比智慧手機的數量多出約30億片。”
——凱文·阿什頓
凱文·阿什頓是物聯網概念的提出者,也是無線射頻辨識(RFID)網路的先驅,現任麻省理工大學的執行理事兼巡查工程師。他認為,這些感測器現在都安裝在了高速公路ETC收費站等支付系統,和酒店鑰匙卡等安全防護系統中,成為物聯網擴張背後的原動力。
如果有人知道物聯網今後將如何發展,那這個人一定是凱文·阿什頓。因為,是他於1997年提出的物聯網概念,當時他在寶潔公司負責供應鏈的管理工作。就在那時,他決定開始探索如何更有效的使用無線射頻辨識技術,更好地跟蹤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這種無需電池的通信技術,使得設備能夠在電腦中,以唯一的身份標識顯示出來。也就是說,每一個RFID晶片都能夠以唯一的身份發送資訊,這使得人們幾乎毫不費力就能追蹤到任何物品。
阿什頓最終説明行業製訂出了晶片標準,這項技術在十多年來也一直被大的企業或組織所使用。
“試想一下,如果三星手機的用戶只能與其他擁有三星設備的人通話,這將是多麼令人尷尬的一種境遇。然而事實上,目前許多的物聯網設備現在就是這樣運作的。”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真正給消費者帶來了無線射頻技術。”,阿什頓說,“廠商在向智慧手機裡塞進諸多感測器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開始使用RFID技術。”
到了2012年,智慧手機成功取代行動電話,成為了人們主要的行動通訊設備,微小的資訊追蹤器也成功到達了數億人的手中——GPS、加速度計、氣壓計,以及其他感測器,為用戶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訊;藍牙、Wi-Fi無線、行動網路,以及阿什頓發明的RFID則為用戶提供了資料傳輸的管道。
“物聯網已經無處不在。”阿什頓說。
在某種意義上他是對的——各大廠商已經開始大範圍應用物聯網技術,把物聯網技術融入到智慧手機或是可穿戴設備中。但是,物聯網向傢俱和家用電器領域的擴張,則顯然更加具有挑戰性。
物聯網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談到物聯網,總是會想當然的用智慧家庭來用以舉例。各大廠商顯然也想要在自家的家電業務上追趕這股潮流——三星在推出自家的智慧手錶時,就曾引用了《星際迷航》、《傑森一家》以及《霹靂遊俠》中幻想出來的高科技發明的片段。
然而,就像Nests的CEO托尼·法戴爾在2014年所指出的那樣,這永遠也不會發生。“這些人推銷這類產品的方式,讓我感到十分詫異,”托尼·法戴爾說,“這些設備根本不可能像演示影片中那樣神奇的連接到家庭中使用。”
法戴爾表示,他認為物聯網開創了一個新的網路模式——人們不會乖乖按照企業所想的那樣,買它們的物聯網設備,人們真正要考慮的是企業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智慧硬體平臺。在這個基礎下,人們才會根據自己的預算和需求,選購該品牌的物聯網設備。
另一方面物聯網設備市場碎片化十分嚴重,裡面有著諸多抱有機會主義的企業。IDC預測,在2020年,物聯網市場將會變成一個價值7.1萬億美元的巨型產業。而在這個大環境下,為自家的平臺培養穩定的簇擁者,顯然比鎖定出自己的競爭對手更為重要。
“只要我們一日不摒棄這種Web 2.0的商業模式,我們就無法挖掘出物聯網真正的潛力。”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類似於智慧手機市場——也有很多相似的細分品類,生產出來的同類產品之間差距和變化也非常小。但智慧手機市場和物聯網設備市場這兩者之間卻有一個重要的區別:試想一下,如果三星手機的使用者只能與其他的三星設備通話,顯然就沒人會去買三星手機了。然而事實上,許多的物聯網設備現在就是這樣運作的。
於此同時,大量諸如Nests的初創企業都相信,這是其進入物聯網世界大門的最佳時機。
但這些公司往往都不會存在太久——一般都會被某個大公司吞併。PitchBook的資料顯示,在2014年的18家物聯網創業公司中,已經有15家被收購。每當一個新的物聯網設備在眾籌中籌集了十萬美金,也就意味著該企業進入了被某家大公司收購的倒計時階段。可能是飛利浦——最受歡迎的物聯網智慧燈製造商,也可能是貝爾金等其他兼收並蓄的物聯網設備商。
無論是誰,總會有人趁虛而入,爭奪潛在的滾滾財源。
更多的資料意味著更多的利潤
從物聯網設備潛在的銷售利潤來看,目前有一定程度的溢價。不過,畢竟物聯網設備是當下熱門的新事物,所以人們仍然可以接受。但在未來,物聯網真正的利潤將來自“資料”。
Dropcam為世界帶來了帶有網路功能的攝影機,Nests為世界帶來了智慧溫控器——而這兩家公司最終被Google所吞併。SmartThings則是一開始在Kickstarter籌集到了120萬美元的資金,伴隨著第一年慘澹的銷量,被三星所收購。Google和三星這兩家科技巨頭都因此而得到了非常優秀的物聯網產品,而這將最終贏得新的客戶群。
有了帶有物聯網功能的自動調溫器和插座,Google和三星就能夠即時監測能源的消耗,通過為能源公司提供資料以盈利。在未來,它們還可以在智慧冰箱或智慧咖啡機上,推送本地零售商的廣告獲取廣告費用,甚至是通過智慧煙霧探測器或家庭安全系統,來探知未向保險機構報告的事件來從中牟利。
這是一個估值達數十億美元的行業,各個廠商都希望自己能夠挖掘出更多的潛在客戶,並與每個使用者的家庭保持資料傳輸。Google和三星等科技巨頭自然也不例外。
麻省理工學院流體介面實驗室的瓦倫丁·威享稱,各個企業對於自家使用者資料的嚴格管控正在擠壓這一市場。“在Web 2.0 商業模式下,企業需要形成自己專屬的用戶群,然後通過出售使用者資料,或是向其推送廣告來獲取利潤。”
Valentin Heun說。他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網際網路的初衷:“只要我們一日不摒棄這種Web 2.0的商業模式,我們就無法挖掘出物聯網真正的潛力。”
瓦倫丁·威享在日前推出了一款擴增現實應用“Reality Editor”。Reality Editor使用開放的網路標準,連接到物聯網設備,所有的資料通信都是由用戶來控制的——物聯網設備通過把辨識資訊網路,和IP發送給Reality Editor,來創建在網路中的訪問物件。Reality Editor的所有操控,都直接針對物聯網設備本身。
而Futures Agency的首席執行官格爾德·萊昂哈德則堅信,企業將會繼續競相爭奪用戶群。“它們永遠不會停止這場爭奪,他們無法抗拒使用者資料的誘惑。”
格爾德·萊昂說,“一個巨大的阻礙已經擺到了我們的面前。”他認為,這個問題將需要人們從個人和監管兩個層面予以解決。
對物聯網設備擁有者的保護不足
在2014年中,對於物聯網設備和服務的研究發現,其中有52%的設備和服務,根本沒有提供隱私保護政策,也根本沒有告知過使用者什麼資訊將被收集,以及該資訊將被如何使用。相關監管機制的匱乏,將很難保證企業在面對使用者資料的誘惑時,不會做出越軌的舉動,更不要提如何在第一時間阻止它們的越軌行為了。
“現在的問題與當時的石油問題類似,而這也是石油企業一直都受到嚴格監管的原因,”萊昂哈德說,“現在,資料就好比是新的石油,但是我們卻並沒有明確規定出能夠從誰得到資料,資料來源來自哪裡,何時能被採集以及採集之後的用途是什麼。”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認為,第一個提出物聯網設想的阿什頓也不例外。他認為,設備對於網路依賴不是一個障礙,但確實應該作為首要的關注物件。
“物聯網的魅力就在於互聯,”他說,“物聯網設備並不是真的需要相互保持通信,他們只需要連接到網路上,成功連接後,是否還要持續保持資料傳輸,就看各個設備自己想怎麼去做了。”
家庭物聯網的羸弱
想要使物聯網運作起來可能非常簡單,這只不過是把設備連接到網路罷了。但這樣一來,一切的物聯網設備,就都將出現在駭客的雷達之中。
賽門鐵克/諾頓的物聯網的產品服務總經理阿米爾·卡裡姆認為,物聯網技術在家庭中的應用將在未來五年內得到迅速發展。
如果只是去推動消費者購買物聯網設備的話,這些企業無疑已經這樣去做了——三星的首席執行官已經表示,到2017年,企業在售的90%的智慧設備都將連入物聯網;到2020年,三星所有在售的智慧設備都將連入物聯網。
而卡裡姆所強調的是,伴隨著物聯網技術而來的更多的風險。“隨著物聯網設備的普及,我們預計駭客對於這項技術的學習曲線會逐漸縮短。”卡裡姆說,“從目前來看,駭客所關注的焦點仍然集中在更大的目標中。
但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智慧設備開始連入物聯網,物聯網設備收集到越來越多的使用者資訊,駭客也將開始利用物聯網系統的漏洞牟利。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