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 劉學文
在前不久我們報導 Google Glass 運營團隊和 GuidiGO 合作,將 Google Glass 引入到博物館導覽服務的新聞後,ifanr的老朋友
Uglee
梨叔發表高論:
“Google 的價值觀很明確:讓用戶成為感測器幫助他數位化地球。”
一語中的!
數位化地球不僅是 Google 的價值觀,更可看做是 Google 的一個終極目標。而將 Google Glass 帶到博物館,提供方便直觀的導覽講解服務是這一宏大目標的小小一步。
按照比較廣義說法,數位化的定義是“將複雜多變的資訊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位、資料,再以這些數位、資料建立起適當的數位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位碼,引入電腦內部,進行統一處理。”這聽起來就和 Google 的工程師氣質非常契合。
數位化地球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製造一個虛擬的大同世界,因為二進位碼是世界通用的電腦語言,不存在地域和文化的隔閡。回顧 Google Glass 的應用軌跡,不難發現,這個目前看起來沒什麼用處的設備在數位化地球中的作用可不輕。
今年 5 月,
Foursquare ,TripIt(旅行助手應用)和 OpenTable(網上訂餐平臺)紛紛登陸 Google Glass 平臺。很明顯,這些應用都適合室外使用,這或許會鼓勵用戶佩戴者 Google Glass 逛街旅行。在 Google Glass 的官方 Google+ 上,他們說到:
“無論你想要在機場找到你的登機口,或是尋找奧斯丁最好的咖啡館,還是在紐約預定一個雙人間,Google Glass 都能幫到你。”
看起來,按照這種發展趨勢,Google Glass 今後將會取代旅行社和導遊的位置。Google 前不久收購了 Quest Visual,這個團隊開發了一個實用即時的翻譯軟體
Word Lens。在未來,Quest Visual 的技術將和 Google Translate 廣闊的語言覆蓋面和翻譯能力結合在一起。
Lens 有鏡頭之意,體現的是人的視角,Google Glass 正好就是這樣的設備,Word Lens 正是利用設備的鏡頭來進行所見之物的翻譯工作。簡而言之,通過 Word Lens 應用,Google Glass 可以將視線內的字元替換成想要的語言,類似於一種增強現實功能。這也意味著,造成各種交流障礙的語言壁壘被 Google Glass 砸開了一個大洞。
而 Google 翻譯的終極目標則是終結人類語言的壁壘,和現代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泰斗人物 Frederick
Jelinek 的玩笑名言“我每開除一名語言學家,我的語音辨識系統錯誤率就降低一個百分點”類似,Google 翻譯團隊十分倚重演算法和資料,但是幾乎沒有語言學家。
消滅語言壁壘無疑是數位化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演算法和資料,以圖像、文本和語音等各種形式存在的語言在今後的計算設備中將不存在差異。
同樣是和博物館的藝術品相關,Google 在此之前還啟動了一個 Project Art 項目,旨在為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藝術精品拍照記錄,留下
70 億像素精細度的圖片。
以梵古的名作《星空》為例,Project Art 提供的圖片精細度令人驚奇,下面兩幅圖中,上圖是下圖紅色小框區域的局部放大圖。
Google 這種把現實世界資料化行為還有很多,包括在 4 月份在 Google 街景中添加的“時光回溯”功能,借助這個功能,用戶可以在 Google 街景中看到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狀況,比如巴西世界盃主球場的建設歷程,日本
2011 年海嘯前後的災區的鮮明對比。
可以看到,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上,Google 正從多個維度記錄現實,轉化成伺服器裡存儲的資料。
關於數位化的想法,我想許多人也會想到《龍珠》中可以顯示戰鬥力的眼鏡,不過依靠
Google Glass,我們也可以做得更多,去年年底在漢堡舉行的 Chaos Communications
Congress 駭客大會上,24 歲的 Balaban 和他的創業公司 Lambda Labs 計畫發佈一款未經授權的 Google Glass 應用 FaceRec。
FaceRec 能通過定位座標整合資料,從而讓佩戴者獲悉自己何時何地所看到的何人何物。在這個應用的成熟階段,運用臉部辨識技術,只要看到某人,便可知曉他的姓名,職業等個人資料,堪稱加強版的《死亡筆記》中的死神之眼。很明顯,這個駭客應用涉及到了嚴重的隱私問題,好在因為資料庫和 Google Glass 運算能力以及續航時間的短板,FaceRec 暫時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嚴格地說,FaceRec 只是借助了 Google 出品的硬體,其行為不代表 Google 官方,Google 也表示,只有當能夠保證他人隱私權不被冒犯的機制出現時,此類功能才會被開放。但是它也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地球在被數位化的同時,他人也是如此,我們在社交網路上上傳照片,分享生活的時候,其實就是一點一滴資料化自己。
試想一下,有了 FaceRec 這樣處於灰色地帶的隱蔽臉部辨識應用,就應了那句話,世間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只需一眼,他人的各種資訊就在眼前,人人都可以善解人意。那時候,整個互聯網就是一個大號的“世紀佳緣”。互聯網中的各種“門”事件已經告訴我們,隱私問題日益嚴重,而更新的設備,更智慧的搜尋引擎,更活躍的社交網路,更多的資料資料會進一步惡化這個問題。
由此看來,英劇《黑鏡》那樣對於未來科技的諷喻並不是幻想。
從博物館的文物,到造成隔閡的語言壁壘,再到地球各個地理位置的過去現在,還有我們每個人的資訊,正在被 Google 處理成資料,以數位化的形態存在著。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