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無人駕駛汽車會經歷這三個階段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leiphone 趙小瑾


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聲稱,讓機器來開車能使未來變得更加美好,車禍數量會驟降,人們從舊模式中解脫出來,從駕駛員變成乘客,雙手能從方向盤上解放出來,雙眼也不用盯著道路,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工作、休息、關心親友愛人,停車也不再如此麻煩。

即使是極少讚美技術進步的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都說:
(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為提高公路安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能提高環境效益,提高靈活性,並創造就業和投資新機會。”

汽車製造商和監管者描繪出來的美好遠景,似乎聽起來有些言過其實,但麥肯錫公司的新諮詢報告表明,其中絕大部分是正確的。

汽車製造商希望分階段引入自動技術,在傳統汽車的基礎上逐步做出改變。三到五年後,汽車將可以在堵車時無人駕駛,其餘時間仍由人駕駛。在城市中駕駛是更加艱巨的挑戰,因為城市裡有更多的障礙和變數。

但汽車將在接下來的25年中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能寄希望於在2040年之前完全實現無人駕駛。

我們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了:
  • 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創造了70多萬英里的無車禍記錄;
  • 今年早些時候奧迪的無人駕駛車從矽谷“開”到了拉斯維加斯,行程500英里;
  • 上周,賓士的無人駕駛概念汽車F 015也再次風靡了一陣。
報告指出,無人駕駛將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到2020年左右,自動技術的影響仍然有限
儘管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滲入了工業和特定場所,如農場、礦場,但客運汽車的無人駕駛仍停留在原型和測試階段。相比之下,一些公司的時間表就有些對不上了,賓士和尼桑計畫在2020年之前推出帶自動化特徵的車,奧迪的計畫也差不多,Volvo欲在2017年推出百人大規模真實測試。

第二階段在2020年至2035年之間,無人駕駛技術會逐漸進入主流,並經歷成長的陣痛
這將要求全球的監管者進行立法,全面監管車輛的研發、測試、核對總和許可執照。保險公司的基本模式也需要改變,從駕駛員為車投保,變為汽車製造商為技術失誤投保。隨著技術的應用更為廣泛,也會有一些副作用。

例如,個體的修車店生意會變差,因為遠端診斷和線上更新會更頻繁,而且因為事故的減少,車輛修理頻率也少了。計程車司機和長途貨運司機等職業也會逐漸減少。

同時,消費者將開始習慣不開車,甚至可能喜歡這種方式。只要達到了全面自動,安全效益會來得很快。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報告表明,安裝了最基本的正向碰撞警告系統的車輛,車禍率要低7%

據《消費者報告》,加上自動刹車,車禍率要低14-15%。無人駕駛還會使車禍率更低。這就是為什麼自動化是Volvo2020年之前杜絕其乘客死傷計畫的重要部分。

再看看美國人浪費了多少時間在交通上:平均每個駕駛員每年都浪費了111小時。根據INRIX的研究顯示,這意味著可以極大程度提高駕駛者的生產力。

2040年後是第三階段
無人駕駛汽車變為了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所有規則也需要定論。汽車設計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因為朝前的座椅、後視鏡、腳踏板不再必要。我們劃分物理空間的方式也會發生升級。

麥肯錫預測,到2050年我們可能只需要現在停車的75%的空間來停車。在美國,這就意味著又有了570億平方米的土地。因為無人駕駛汽車能自動停得很緊湊,而且不再需要預留駕駛員開門出去的空間。

除此之外,汽車所有制的想法也會發生改變。目前,95%的時間裡汽車是閒置的,有著極大的資源優化配置空間。

總的而言,人們不會停止購買汽車,只是買得更少了。人們還是樂於有去哪兒的自主權,並且享受這種自由。只是不需要再有人開車,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足以取代兩輛傳統汽車,你還能看到收費私人接送服務的興起。

在麥肯錫報告中反復提到的主題是:消費者的勝利。雖然集各種高科技於一身的無人駕駛汽車會比傳統汽車貴上數千美元,但駕駛員能省下許多時間,相當於省下了錢。目前,全美能省下的修理費和醫療費就將達到1800億美元,事故率還將降低90%

生產力的增長帶來的經濟效益較難量化,這沒有具體數字。畢竟,無法保證人們會把節約的時間用來工作,而不是用來打盹兒、發資訊、或者玩遊戲。但總的來說前景十分明瞭:如果我們不開車,生活會更美好。


via wired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