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2025 年改變社群的 6 個智慧城市趨勢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Emily Newton


Klacci 凱樂奇交通運輸業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趨勢的演變令人著迷。 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的基本自動化,它已成為一個複雜的智慧、資料驅動的基礎設施網路,能夠進行動態城市管理。

隨著對更智慧、互聯的城市的推動的成長永續發展,更具經濟可行性的新方法,以下是 2025 年可以為智慧社群帶來什麼。

1. 環保城市交通

長期以來,運輸業因其對氣候變化的巨大貢獻而惡名昭著。Statista 資料顯示,自 2020 年以來,該行業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加,整個 2024 年,這一趨勢一直呈上升趨勢。

智慧城市的特點是致力於更清潔、永續的城市流動性 —— 因此預計最新趨勢將圍繞著解決這些問題。 自動駕駛汽車、超環路(Hyperloops)和機器人計程車,是智慧城市的創新交通選擇。 這些創新凸顯了智慧大眾運輸的變革力量。


趨勢

丹佛車展和智慧汽車技術的興起


在類似的發展中,歐盟(EU)最近在 2025 年批准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專案有條件批准。 這些提案主要側重於電氣化、採用替代燃料和改造歐盟各城市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

2. 公共服務透明度

2025 年,更多的智慧城市將利用技術,來提高公共服務的透明度,並促進社群更多地參與決策過程。 這一發展與聯合國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指南一致,強調關於專案進展和反應處理決策的公開和準確的溝通

該框架的一個關鍵部分涉及制訂策略,以確保數位城市基礎設施有助於使社群具有永續性、包容性和基本人權。 然而,最終將由市政府官員來決定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因為目前的檔案只是一份草案,沒有約束力

3. 數位公民身份

2023 年,歐洲部長們宣佈 2025 年為數位公民教育年。 該計劃將於 1 月啟動,為市政當局制訂統一平台的框架,使居民能夠在數位豐富的世界中茁壯成長。

這一趨勢還側重於,增加公民在獲得醫療保健和教育方面的參與和合作 —— 這兩者都是智慧城市的關鍵支柱。 該倡議將結合利益相關者在促進人工智慧驅動生態系統方面的努力,以推動積極變革並提高數位包容性

增強數位公民身份,作為一種智慧城市趨勢,也包括對網路安全風險的高階復原力,特別是在互聯環境中的資料隱私方面。

4. 提高智慧電網效率

與往年一樣,智慧城市將繼續利用物聯網(IoT)感測器和即時資料,在 2025 年徹底改變公用事業管理。 採用這些創新解決方案的城市,在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的同時,用水效率提高了 40% 至 60%。 來年,這些系統可能會得到更多改進,重點是簡化資源分配和促進保護工作。

智慧電網還透過將先進的通訊和控制技術整合,到能源分配系統中,提高了智慧城市的電力效率。2023 年,Penn Power 利用了這些創新,記錄了 74% 的傳輸損失,並改善了動態供需平衡。

智慧電網支援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促進永續性。

5. 5G 連線和數位基礎設施

憑藉其增強的頻寬、更快的速度和低延遲,5G 促進了即時資料傳輸,以支援大量物聯網應用,以改善數位基礎設施。 例如,巴塞隆納利用 5G 連線來實施智慧路燈,根據行人移動調整亮度,最佳化全市的能源使用

更快的資料共享和更低的功耗相結合,使 5G 成為加強公共安全的有吸引力的選擇。 智慧城市系統使緊急服務和監控系統之間,能夠更快地進行通訊。 到 2025 年,這將導致更快的反應處理時間和更有效的公共安全事件管理。

6. 智慧廢棄物管理

智慧廢棄物管理是一個快速城長的智慧城市趨勢,預計將在 2025 年大幅擴張。 它利用技術來最佳化廢棄物收集、處理和回收,從而提高效率和環境永續性。

例如,帶有感測器的智慧垃圾桶可以監控垃圾水準、位置,甚至裡面的垃圾類型。 這些資料被傳輸到中央管理系統,允許最佳化收集路線,以防止滿溢。 韓國首都首爾是一個智慧城市已經超過五年了。 最近,市政府宣佈在該市高交通地區周圍,安裝 30 個這樣的垃圾桶

結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先進分揀技術,也在提高加工設施中廢物分揀的效率和準確性。 這一發展導致更高的回收率和更少的汙染。 雖然完全整合的智慧廢棄物管理系統明年可能不會成為現實,但預計會取得重大進展。 這一趨勢已經明確確立,使其很有可能在 2025 年之前擴大。

發現 2025 年頂級智慧城市趨勢和創新

2025 年在重塑和加強城市發展格局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從永續的公共運輸性,到彈性基礎設施和包容性治理,這些趨勢將重新定義全球數百萬人的智慧城市體驗。

監控商機探索~~~

如果台灣每個車站都是智慧車站,能為安控業者帶來多少商機?


ㄈ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