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智慧城市:未來願景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2050 年的世界 


Klacci 凱樂奇交通運輸業解決方案


來源:smartcity journal



聯合國預計到 2050 年,城市人口將幾乎翻一番,而全球人口將從 70 億增加到近 100億。目前,總人口的一半生活在城市。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水準:當今世界前 25 名城市佔世界財富的一半;世界人口中約 10% 生活在前 30 名大都市,600 個城市容納其季度;預計從 2010 年到 2020 年,僅 30 個最大的城市就將推動全球 GDP 成長的 20%;城市消耗了世界能源生產的 60% 至 80%. .....

城市的加速成長及其對物質,和社會資源的不成比例的消費是不永續的,城市賴以提供資源的傳統系統也是不永續的。我們世界的未來是由其未來城市的品質決定的。預計到 2020 年,全球將有 40 多個城市成為智慧城市。目前僅在中國和印度就有近 300 個智慧城市試點專案。本報導試圖將智慧城市的新定義和概念結合起來,涵蓋其主要特徵,如遺產、美學、磚塊、經濟、環境和現代生活方式。

一座城市代表並象徵著國家,應該真正引以為豪的偉大文明的起源、進化和崛起。然而,智慧城市被視為歷史與性格、遺產、美學、建築、磚塊、經濟、環境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和諧融合。「智慧城市」一詞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一直存在,各種定義都強調了該術語的不同方面。這些定義中的共同要素是「智慧城市」使用資訊通訊技術(ICT)(即磚塊)來吸引公民,提供城市服務,並加強城市系統。智慧城市目的在透過利用技術和整合管理公民資料、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和保全等幾個基本功能,來最佳化居民的生活品質首先,智慧城市佈署具有多種功能和最先進的技術(ICT 實施),並由不同的技術供應商生態系統組成。感測器、閘道器、通訊基礎設施和伺服器等各種裝置,將共同實現「物聯網」的概念 —— 這是塑造未來城市的關鍵組成部分。


LSC 概念可以被視為實施先進和現代城市化願景的框架


智慧城市技術的使用帶來了成本效益、彈性基礎設施和城市體驗的改善。「智慧城市」是建設未來城市的最新概念。智慧城市預計將成為將永續未來與持續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相結合的關鍵,為生活方式增添新的身份和獨特價值。在全球競爭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基準測試,善治和提供最好的市政公用事業服務,可能是新時代「永續」智慧城市的一些標誌。圍繞智慧城市框架,提出和建構的「新創新現在」,包括:生態城市(eco-city)、生態城鎮(eco-town)、生態村(eco-villeage);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航空城」(aerotropolis)。

智慧城市願景

智慧城市這個短語並不新鮮。它可能起源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智慧成長運動,該運動倡導城市規劃的新政策。波特蘭(美國俄勒岡州)被廣泛認為是智慧成長的一個例子。自 2005 年以來,一些技術公司一直採用這個短語,用於應用複雜的資訊系統,來整合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的營運,如建築、交通、電力和配水,以及公共安全。此後,它逐漸演變為城市規劃、開發和營運中幾乎任何形式的基於技術的創新。

當今城市面臨重大挑戰,如人口增加、缺乏有形和社會基礎設施、環境和監管要求、稅基和預算下降,以及成本增加。他們必須學會辨識新的聰明方法,來管理城市生活的複雜性,以及從汙染、過度擁擠和城市擴張到住房不足、高失業率、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和犯罪率上升等問題。長期存在的城市挑戰包括住房,特別是低收入人口的住房、基礎設施的提供,以及提供包括水、衛生、教育和衛生在內的各種服務。

城市實現的成長取決於其全面解決城市化相關問題以及相關社會、環境和經濟問題,同時充分利用未來機會的能力。智慧城市概念可以被視為實現先進和現代城市化願景的框架。「智慧城市」的願景是未來的城市中心,安全、可靠、環保、綠色、高效,因為所有結構,無論是電力、水、交通等,都是利用先進的、整合材料、感測器、電子設備和網路,與由資料庫、追蹤和決策演算法組成的電腦化系統連接。下圖以圖表形式,說明了智慧城市在 50 年(1950 - 2000 年)期間的演變。

  


沿著這一願景的方向,研究和工程挑戰涵蓋了許多技術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數學、電腦運算科學、系統、機械、電子和土木工程。必須辨識這些重要元素中的每一個,或者,如果已經存在,則為適當的應用量身訂製。下一個層面是利用這些元件的系統設計,與此相關的是每個給定功能的電腦化「監控」功能的介面。接下來是提供的完整結構或服務,最後是將資訊整合到城市中心,基本基礎設施的所有相關和看似不相關的方面。

一個監測和整合其所有關鍵基礎設施狀況的城市,包括道路、橋樑、隧道、鐵路/捷運、機場、海港、通訊、水、電力,甚至主要建築,可以更好地最佳化其資源,規劃其預防性維護活動,並監測安全方面,同時最大限度地為其公民提供服務。對系統的自然和人為挑戰的應急反應處理管理可以集中和快速。藉助先進的監控系統和內建的智慧感測器,可以即時收集和評估資料,從而增強城市管理的決策。在智慧城市中,除其他外,必須以非引人注目的方式監測物理環境、空氣、水和周圍的綠地,以獲得最佳品質,從而創造一個清潔、高效和安全的增強生活和工作環境,並在最有效利用所有資源的框架內提供這些優勢。 

智慧城市的基本組成部分:

如上所述,智慧城市倡議的許多屬性和好處,並沒有公正地對待從其實現中,可以獲得的非常真實和有形的好處。智慧城市有一個非常人性化和簡單的最終目標:大大改善我們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透過這項倡議,可以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地實現商業、交通、多種人類服務、教育和住房,以及大大改善的環境,和大大加強的安全和保全。智慧城市願景的核心目標功能,本質上應該是建立一個動態設定全國城市生活標準的政策和監管設計。

 

一個監控和整合其所有關鍵基礎設施狀況的城市,最大限度地為其公民提供服務

  

智慧城市:專注於基礎設施

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住房、衛生、供水和汙水處理、電力供應和配電、交通、廢物管理和通訊。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透過其能夠智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包括使用者需求和其他基礎設施)來實現效能的提高,從而將自己與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區分開來。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為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所有六個關鍵主題奠定了基礎,即:智慧公共運輸、智慧經濟、智慧生活、智慧治理、智慧人和智慧環境。但智慧基礎設施組成部分高度針對具體情況,其性質取決於城市的發展水準,以及具體的發展挑戰。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來說,當務之急是提供足夠的城市基礎設施,以適應日益成長的城市化步伐。

此外,這些智慧基礎設施應用,有可能為新的創新奠定基礎,這將促進效率和更好的資源管理。例如,新的智慧公共運輸基礎設施生成的資料,可以為重新設計交通網路,以及建構新的智慧公共運輸應用 app 提供有用的資訊。在已開發國家,挑戰在於維護遺留的基礎設施系統,由於成本、空間和其他考慮,這些系統不能被放棄。在這裡,智慧基礎設施應用將更側重於促進這些現有遺留基礎設施資源的最佳利用,並監控這些資源的營運。

 


智慧城市狀況:全球場景

我們世界的未來,是由其未來城市的品質決定的;有些是古老的,但有些還處於未來。在全球,大約有 700 個城市,每個城市人口超過 50 萬;而當今世界前 25 個城市佔世界財富的一半。預計未來 20 年,這些城市的基礎設施投資將累計徘徊在約 30 萬億美元至 40 萬億美元左右。

預計到 2020 年,全球將有 40 多個城市成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聯合國預計到 2050 年,城市人口將幾乎翻一番,而全球人口將從 70 億增加到 90 多億。當然,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品質和預期壽命的延長,可能會有一些穩定和異議。世界上只有大約 10% 的人口,生活在排名前 30 的大都市,600 個城市容納了這個季度。

目前,總人口的一半生活在城市。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水準。城市人口快速成長的軌跡,不僅是一個有趣的事實,而且需要對永續發展和更好的宜居性有苛刻的需要,城市的擴張面臨著各種挑戰。雖然城市佔地球陸地面積不到 2%,但城市居民消耗了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自然資源,並主要負責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問題顯示,基本功能喪失是一個宜居的地方:例如,廢棄物管理困難、資源稀缺、空氣汙染、人類健康問題、交通堵塞,以及基礎設施不足、惡化和老化;以及許多其他事情。

 

城市現在正在帶頭制訂策略,透過解決和適應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隨著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心尋求建立社群,成為人們想要生活、學習和玩耍的地方,以及企業尋求投資的地方,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在迅速成為現實。松島、巴塞隆納和諾納湖等智慧城市使用資訊科技、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網路通訊和感測器來自動化常規流程,並提供快速和智慧的決策,以在現有功能和流程中創造巨大的效率和成本節約,智慧城市將政府與人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他們提供支援基礎設施,以提供新服務,並應對從環境永續性,到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等一系列城市挑戰。

智慧城市的永續未來

到 2050 年,全球人口預計將成長到 90 億以上,其中 80% 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今天,城市擁有全球 70 億人口的一半多一點。與此同時,城市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 2%,並負責消耗地球 80% 的自然資源。城市的加速成長,及其對物質和社會資源的不成比例的消費是不永續的,城市賴以提供資源的傳統系統也是不永續的。雖然城市化繼續導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加,但地方行動對實現低碳未來非常重要。由於缺乏符合「京都議定書」精神的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氣候行動,以及許多州政府的主管能力有限,城市現在正在帶頭制訂策略,透過解決和適應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在許多方面,城市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希望,以應對「全球變暖」和「糧食安全」這兩個長期問題,以迎接「綠色經濟」的新時代。

「智慧城市」是建設未來城市的最新概念。智慧城市預計將成為將永續未來與持續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相結合的關鍵。智慧城市有很多定義,包括永續、宜居、智慧和綠色。然而,共同點似乎是連線資料和智慧工具,以連線知識和人,以推動變革。與「生態城市」和「永續城市」相比,將市場城市放在一邊的是,它策略性地使用基於資訊和通訊技術的新解決方案,將城市的公民和技術連線在一個共同的平台上。城市化和人口成長的全球趨勢,給世界城市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創造了在城市內開發智慧和永續解決方案的必要性,以應對人口成長的影響。此外,城市是特定國家 GDP 的最大貢獻者。到 2025 年,世界上 600 個最大的城市,預計將佔全球 GDP 的 60%。預計從 2010 年到 2020 年,僅 30 個最大的城市就將推動全球 GDP 成長的 20%。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要的時代;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時刻之一,人類被要求團結一致,集中精力面對一些重大的集體挑戰。當代政府、企業和個人對子孫後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責任。這種情況要求對當前的經濟和社會模式進行快速和重大的重新概念化,所需的變化的治理帶來了複雜的政策挑戰,幾乎沒有或沒有出錯的餘地。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發展對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成長和破壞性行動,對地球子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實現永續性需要人類行為的重大和廣泛變化;當然包括造成排放危害的不良人為活動。



2008 年危機後,港口地區/城市的智慧永續發展,應該在具體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協同作用原則(不同行為者/系統之間,特別是社會文化和經濟體系)、創造力原則和循環化原則。歷史城市景觀(HUL)方法,成為向智慧城市發展模式過渡的保證,即基於特定的當地文化資源,而不僅僅是基於技術創新。換句話說,生態城鎮/生態城市策略變得以文化為主導。它刺激了空間「位置」,以實施協同作用和循環化過程。因此,文化遺產是城市系統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應該被視為一個動態適應子系統,在許多不同力量的壓力(由於經濟增長、市場壓力、衰退和再生過程)的壓力下(隨著變化)不斷演變,同時仍然保持其身份、完整性和連續性。

CSTD(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將「科學、技術和創新促進永續城市化」作為 2012-2013 年期間的優先主題之一進行了審查,後來發表了貿發會議關於該主題的當前詳細研究檔案。CSTD 分析了城市化趨勢、科學、技術和創新在城市系統中的作用、空間利用、流動性和抗災能力方面的永續城市規劃。還討論了對城市資源的謹慎管理,包括能源、水、廢棄物、建築和農業。審議強調,需要將城市化作為國家創新系統的關鍵考慮因素,為城市採用創新的治理和融資模式,並儘可能促進城市間學習。

科技促發會議新商定的《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對與永續城市化有關的問題 非常重要,為此透過了一個具體目標(第11號),即「使城市和人類住區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復原力和永續性」。此外,其他一些目標,包括消除貧困(目標1)、健康(目標3)、性別平等(目標5)、教育(目標4)、水和衛生(目標6)、永續能源(目標7)、包容性經濟成長和生產性就業(目標8)和氣候變化(目標13)等目標,都與城市化問題密切相關。鑑於當前的城市化趨勢,很明顯,沒有永續城市發展,就沒有永續發展。此外,聯合國住房和永續城市發展會議(人居三)於 2016 年 10 月 17 日至 20 日,在厄瓜多基多舉行。人居三提供了討論新城市議程的機會,該議程將側重於能夠有效利用城市化背後的力量,和政策的力量和策略。

 

每個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未來主義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居住在城市中

 

建築和規劃的關鍵作用

建築和城市規劃有助於提高城市空間的品質。建築可以改善「氣氛」和景觀,因為它為港口提供了一個特徵形象,而港口可能成為整個城市的品牌。利害攸關的是新舊之間的關係,傳統和現代化之間的關係,導致整個城市能夠「更具吸引力」。古代與新之間的關係顯然很微妙:現代建築結構會嚴重損害文化和歷史景觀、現有生態系統等的審美價值。透過高品質的建築專案和規劃,城市景觀得到了保護、增強和創造。真正的創意建築產生了「地方」,而不僅僅是 行銷工具,以增加房地產價值和業務。它有助於保護一個地方的特色和氛圍,而不會僅僅為了商業、功能或經濟需求而扭曲它。它刺激現實生活,而不僅僅是事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面對面的關係、象徵性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刺激了聚集能力、歸屬感和感覺以及集體身份。如果建築與規劃和管理相結合,港口區可能成為基於循環法的系統性創新地方發展策略的起點,以減少/消滅廢棄物。然後,生態城鎮模型或生態城市模型,可能成為城市策略規劃的關鍵視角。規劃和設計也成為在混凝土實體空間中,實施上述模型的關鍵工具,目的在提高城市的繁榮。

下圖顯示了智慧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關鍵層面。信通技術基礎設施構成智慧城市的基礎。它是所有其他元件所依賴的基本層。信通技術基礎設施包括高速有線和無線網路連線、高階資料中心、智慧裝置、感測器、執行器等實體空間豐富。電子治理層促進了公共部門組織,各部門之間策略聯絡的發展。該層制訂政策、規則和立法,以提高政府組織的績效,並為公民提供潛在利益。根據電子治理層制訂的基礎設施和政策,將以有效率和有效用的方式,向公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各種公共服務。

  


智慧城市:全球模式

顯然,沒有固定的模式、規則、規範甚至共同趨勢,城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並變成被公認為智慧城市的狀態。相反,每個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未來主義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居住在城市的文化和文明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智慧城市的概念也發生了蛻變;而我們今天看到和相信的智慧城市,以目前的理解水準,以及我們所說的基準,可能會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陳舊而逐漸消失,從而產生新的類型和新品牌的智慧城市

全球城市化趨勢迫切需要找到更聰明的方法,來管理隨之而來的挑戰。永續城市已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高度期望的目標,而不損害生態。在全球城市人口快速成長的背景下,確保宜居條件需要更深入地瞭解智慧城市概念。圍繞這些挑戰的緊迫性,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許多城市,找到更明智的方法來管理它們。這些城市越來越多地被貼上「智慧城市」的標籤。智慧城市概念化的一種方法,是作為一個永續和宜居城市的圖示。在全球,好的例子有:巴塞隆納、柏林、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巴黎、倫敦、伯明翰、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里約熱內盧、波士頓、紐約、費城、加利福尼亞、多倫多、新加坡、悉尼、香港、東京、北京、新加坡和印度的孟買、班加羅爾、奧羅維爾(龐迪切裡)。1999 年至 2010 年,水原(韓國)、斯德哥爾摩(瑞典)、首爾江南區(韓國)、滑鐵盧(比利時)、安大略省(加拿大)、台北(台灣)、米塔卡(日本)、格拉斯哥(英國蘇格蘭)、卡爾加里(加拿大)、首爾(韓國)、紐約市(美國)、拉格朗日治亞(美國)、德黑蘭(伊朗)和新加坡等城市,在發展寬頻網路和電子服務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以維持創新生態系統、增長和經濟包容性。

南來納州的保護和經濟焦點

使技術能夠進行溝通,能夠與人或其他技術共享收集到的資料,或從其他地方借用相關資料,並使技術具有多功能性,它們不僅為一個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且為多個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因此,「智慧城市」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城市,透過使用資訊和通訊技術,與永續和環保的多種解決方案相結合,使其成為資源過剩的城市。它應該強調,需要透過社會各階層的合作,和開源知識來提高流動性和連線水準,重點是:基礎設施、能源、水和廢水處理以及綠色建築。

IBM 引入了城市資訊模型,作為對這些網路中包含或流動的許多不同類型的資訊,進行結構和分類的手段。從資訊科技的角度來看,將城市資訊模型視為代表共同二維空間、城市環境領土的大量層次是有益的,無論是單一城市還是大都市。下圖以高度簡化的形式說明了這個城市資訊模型。這是城市資訊模型的簡化檢視。每個平面代表一組包含不同但相關的二維空間資訊類型的圖層。

 


這種模型通常在地理資訊系統(GIS)中例項化,然而越來越多的社交網路工具正在將這種模型帶向新的方向。層組是:

1. 自然環境組包括地形、動植物、自然資源、地質等。 

2. 基礎設施組包括建築環境(道路、橋樑、隧道、建築物、管道、電力和通訊線路等)以及在自然環境上建造的移動的東西(火車、船隻、公共汽車等)。 

3. 資源組代表在服務組中,經過各種精煉和消費過程後,起源於並最終返回自然環境的材料,以及暫時消耗的容量,例如透過車輛透過橋樑,然後再生。

最近,「智慧城市」被公認為重要的經濟行為體 他們可以為建立新創新生態系統的倡議和長期專案做出貢獻,這反過來可以開闢新的機會和前景。智慧城市概念在這方面特別有前途。它透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高科技行業和無處不在的電子連線,承諾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為持續學習和創新創造條件,是實現智慧城市的先決條件。理想情況下,「智慧城市」應該充滿活力、充滿活力,並表現出創新、重組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的能力。

以人為本的 SC 願景

隨著城市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生活、工作和娛樂,它們增強了創造財富和想法的能力。但規模和密度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人和事物周圍移動;如何提供能量;如何保持人們的安全。 幾十年來,在「智慧城市」標籤下彙集的想法為這些挑戰提供了答案。感測器、資料和高階運算的結合,有望加快資訊流,減少浪費,並大幅提高資源管理的效率。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國家政府,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投資智慧城市的潛力:僅在中國和印度,目前就計劃了近 300 個智慧城市試點,Arup 預測到 2020 年,智慧城市技術和服務的全球市場將達到 4,080 億美元。

「智慧城市」是核心,一個城市;城市存在的原因是為人們提供一個生活、工作和與想做同樣事情的其他人一起玩耍的地方。「智慧城市」幫助人們生活、工作和玩耍,同時需要更少的資源。 因此,「智慧城市」是永續城市的延伸:為大多數人創造最大的利益,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影響。簡單地說,「智慧城市」透過讓社群成員的生活更輕鬆來提供這些好處。高效地執行社群系統,包括實體系統(即運輸和電力)以及行政管理,可以簡化這種便利。透過減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以及簡化個人生活、工作和玩耍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整個社群都會獲得好處。「智慧城市」還為社群成員提供了更多參與社群的場所。透過提供聯絡,「智慧城市」允許人們就社群方向提供意見;瞭解商品、服務或志願者活動;並與其他有類似興趣的人建立聯絡,所有這些都以自己的時間和鼓勵聯絡的方式。因此,智慧城市的主要好處是建立一個更緊密的社群。

「智慧城市」倡議在世界各地的激增,是各國政府對日益城市化和城市崛起作為社會發展紐帶的挑戰和機會的策略反應的一部分。作為城市轉型的框架,智慧城市倡議目的在利用資訊和通訊技術,以及知識基礎設施來實現經濟再生、社會凝聚力、更好的城市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然而,早期智慧城市倡議的經驗揭示了智慧城市作為複雜的「社會技術系統」的固有性質,所帶來的一些技術、管理和治理挑戰。雖然這些早期經驗教訓,為計劃中的智慧城市計劃,提供了適度的目標,但沒有基於對現有倡議的仔細分析的嚴格制訂的框架,來指導決策者、從業人員和其他智慧城市利益相關者。

 

理想情況下,「智慧城市」應該是動態的、充滿活力的,並表現出創新、重組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的能力

 

打破知識的孤島

除了在智慧城市系統中開發和整合新的智慧技術外,智慧城市還需要開發新的治理模式。這些必須比傳統的治理政策少「自上而下」,而是專注於更橫向的治理解決方案,以刺激社會不同行為者之間的合作和網路。就目前情況而言,建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所需的大部分知識,都集中在不同的「知識孤島」中。

這些孤島往往彼此分離,因此一個的知識對另一個的知識沒有好處。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個人的原因之一,例如 已經提到的(智慧成長、智慧城市和泵的危機全球現象技術)無法在單個智慧城市系統中協同運作,因為它們是在不同的領域開發的。為了開發未來的多功能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這些知識孤島需要被開啟並相互整合。換句話說,智慧城市需要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生產者、知識機構、公民、市政當局等)進行合作。城市是大量個人、公司、機構等的家園,它們都有自己的議程和目的,都有自己在城市系統中的位置。一方面,這意味著有許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城市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他們需要合作,以便為城市開發智慧解決方案。當然,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智慧城市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價值的評估方式非常不同。

雖然企業傾向於專注於推動股東回報和利潤最大化,但市政當局和政治家努力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此外,城市居民重視更多的選擇、服務改進和省錢的機會。智慧城市需要所有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隨著較大群體的集體智慧超過少數人的智慧,現代城市是知識和創造力的樞紐。顧名思義,城市是一大群人的家園,他們對城市的集體智慧往往超過了個別城市規劃者的知識。這種集體智慧在許多方面,仍然是未開發的資源,收穫它最終將使城市變得更智慧。

智慧城市利益相關者

ESC 的磚塊: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實驗室

成為一個智慧城市意味著以智慧和協調的方式,使用所有可用的技術和資源來開發既一體化、宜居和永續的城市中心。信通技術為城市發展開闢了全新的維度。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智慧城市不僅僅是信通技術。城市當局必須努力考慮所有在地方,和國際層面創造價值,和給城市帶來成功的各種因素。例如,電子政務業務要求公民和外部組織獲得適當的電子服務,這些服務由組織的自動化業務流程提供,並由資訊和通訊技術(ICT)提供支援 因此,交付組織必須能夠管理這些服務,通常透過負責開發業務流程和信通技術的業務部門和官員。然而,透過使用架構來加強和加強這一服務管理領域:業務架構、資訊系統架構、技術架構,以及用於生產它們的流程。

城市一直很複雜。隨著建立、通訊和使用資料的新方法的不斷出現,資訊和基礎設施變得更加相互關聯,城市的複雜性也越來越高。城市越來越多地使用數位系統與公民和利益相關者溝通,利用資料和資訊進行規劃和服務交付,並磨練參與社會和經濟成功所需的數位技能。為了使城市變得既聰明又永續 —— 環境更健全、經濟繁榮和社會公正 —— 它們必須將大資料和信通技術的使用納入日常流程和追求其緊迫目標。迅速進入 21 世紀,很明顯,一個城市的整體宜居性必須進入一個新的維度和視野,以跟上不斷成長的人口和有限的資源。技術創新,加上利用不斷成長的物聯網的智慧連線,可以解決與交通擁堵、廢棄物/汙染管理,和能源效率相關的實際壓力點,這將使城市宜居達到新的水準。

智慧城市始終是「進行中的工作」;但當實施智慧城市計劃時,考慮到實際業務成果和終端使用者的獨特需求,世界各地的城市將有更好的機會,獲得最宜居的榮譽。

在全球,智慧城市正在崛起,城市規劃者正在不知疲倦地,努力吸引實現智慧城市真正潛力所需的業務和人才。意識到缺乏熟練的工作組,來應對日益猖縷的安全威脅,像 NASSCOM 這樣的頂尖行業機構,正在與賽門鐵克等安全供應商合作,以培養世界一流的熟練和認證的專業人員。這些舉措試圖彌合該國存在的網路安全技能差距,從而為未來的安全智慧城市鋪平道路。

還需要使經濟發展在環境方面永續。這可能涉及基於信通技術的「智慧網路」,以降低能源傳輸成本,並透過動態匹配需求和供應來提高公用事業網路的彈性。此類網路將具有允許本地熱電聯產,滿足本地電力需求的額外優勢。他們還可以為個人公用事業使用者,提供準確和及時的資訊,使他們在選擇和使用電器時能夠考慮成本和環境影響。城市交通系統提供了另一類示例,該系統使用感測器、處理器和 ICT 驅動的交通控制,來提供智慧和高效的動脈。然而,正如我們已經表明的那樣,其他方面(社會、福利、文化、生活品質)對智慧城市的平衡發展也非常重要。支撐這些特徵的是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整體治理的新模式,這也使並鼓勵所有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

 

 

作為萬物聯網(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縮影,城市將從連線人、流程、資料和事物中受益最大。與思科合作,與全球和當地創新者合作,城市正在開發與 IoE 相關的專案、平台和實施。重要的是,IoE 的雄心壯志和範圍目的在反應處,對即時、特定上下關聯的資訊智慧和分析的需求,以解決特定的本地需求。許多試點的經驗教訓和框架,可以為其他城市提供一種模式語言,用於推進策略和制訂自己的城市倡議。城市的 IoE 技術架構,要求感測器在相互通訊環境中無縫整合。傳統上,特定網路佈署在給定應用程式周圍,如路燈管理、影像監控或環境監控。雖然單獨的網路提供了域的自然分離,但通常它們沒有被最佳化(成本、安全性、可用性),從而導致資訊孤島。此外,每個網路中的感測器和裝置之間的互動需要特定的整合。城市正在探索部署橫向多服務基礎設施,該基礎設施將容納該市的所有系統。 這些方法旨在促進新應用程式的輕鬆、無縫整合,這些應用程式通常需要安裝終端裝置和相關軟體堆疊。

 

建立 SC 解決方案所需的大部分知識都集中在不同的「知識孤島」中

 

城市正在成為智慧、精通技術的創新的實驗室。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和小城市正在積極嘗試數位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為城市問題提供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如果得到適當的利用,可以集體重塑城市的經濟、營運和社會結構。今天,網際網路幾乎滲透到商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更不用說我們的城市了。物聯網(IoT)和萬物聯網(IoE)是智慧城市演變的關鍵催化劑。透過資訊和通訊技術的指數級進步,城市正在從連線人、流程、資料和事物中受益。預計到 2020 年,將有 500 億台連線裝置,其中許多將出現在我們的城市。無處不在的連線,以及感測器和數位裝置的日益使用,正在使「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誕生。結合分析和認知智慧的改進,城市正在開發工具和系統,以更好地監控效能,檢測模式,預測趨勢,並在空間上視覺化大量資訊。 這樣做,它正在加強城市做出明智決策的方式,如何管理基礎設施,如何提供服務,以及他們如何溝通、參與和向公民學習。

策略計劃 —— 將阿姆斯特丹變成 SC

阿姆斯特丹(荷蘭)是第三階段智慧城市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一個活躍的「生活實驗室」,在真正的公民和使用者參與下,對城市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進行實時試驗、測試和調整。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是企業、政府、知識機構和阿姆斯特丹人民之間的夥伴關係,其任務是將阿姆斯特丹變成智慧城市。它要求企業、居民、市政當局和知識機構對城市問題,提出建議和應用創新想法和解決方案。自 2009 年以來,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由 100 多個合作伙伴組成的平台,他們積極參與了 97 多個創新專案。透過促進創新,促進與顛覆性技術的互動,促進高效和有效的政府服務,並充當開放資料、開放政府原則的倡導團體,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平台透過「智慧」合作將城市的所有利益相關者聯絡起來;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目的是為城市開發和實施共享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專注於五個關鍵領域 —— 智慧行動、智慧生活、智慧社會、智慧領域和智慧經濟 —— 並致力於大數據和開放資料、優質基礎設施和生活實驗室,城市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測試新產品和服務。

智慧城市的生態中心軌跡

未來幾十年,城市發展所走的道路,將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和自然資源枯竭的軌跡中發揮關鍵作用。城市消耗了世界能源產量的 60% 至 80%,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預計到 2050 年將達到 50 多億人口,關於如何將城市化和可持續性結合起來的想法非常重要,也實在真的恨重要。作為回應,在世界各地,一些公司和政府機構已經開始探索建立「生態城市」—— 這個術語與「智慧城市」或「永續城市」重疊,有時可以互換使用。根據 2008 年舊金山世界生態城市峰會的宣言,「生態城市」是生態健康的城市。進入深厚的未來,我們居住的城市必須使人們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永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生態城市發展,需要全面理解基於生態原則的環境、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因素之間的複雜互動。城市、城鎮和村莊應該目的,在提高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並維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正如這種包羅網的描述所暗示的那樣,生態城市一詞仍然定義鬆散。第二個類似的定義來自世界銀行的「生態城市」報告:「生態城市透過綜合城市規劃和管理來提高公民和社會的福祉,這些城市規劃和管理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好處,並為子孫後代保護和培育這些資產。」

這兩個定義都包括環境和社會組成部分,並強調城市規劃和管理的重要性。一些觀察家認為,生態城市可以減輕對環境的威脅,這可能會「為向後碳經濟過渡提供需要的結構變革」。 生態城市專案通常包括:碳排放減少和資源效率目標、經濟發展目標和獨特的城市設計,以促進健康、社會可持續的社群,並獲得永續性的認可。 

智慧城市與現代生活方式產生共鳴

保持公平的生活方式是智慧城市的使命之一,包括許多權利,如地役權、通行和交通、清潔水、持續供電、無廢物的環境、清潔環境、公民安全和保障、友好商業政策等。在許多問題上,有立法、法規和政策,而在許多其他問題上,則存在空虛。在存在此類立法、法規和政策的地方,它們會受到清晰和連貫性的影響。 有必要就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建立適當的國家政策框架,並特別提及智慧城市。在城市地區的治理中,城市管理者面臨著平衡三個壓倒一切的問題的挑戰:為所有公民實現高品質的生活,保持經濟競爭力和保護自然環境。資訊和通訊技術正日益成為治理平衡的重要工具,作為建築、運輸網路和公用事業系統。在未來幾十年城市地區必須經歷的變化的治理中,應用信通技術似乎有很大的潛力。為了兌現他們的承諾,必須使用這些技術,不僅要提高社會經濟系統的智慧,還要建立激勵結構,促進創造可持續的公共價值。

 

目標:實施措施時考慮到實際業務成果和終端使用者的獨特需求

  

智慧城市的六大支柱

智慧城市吸引了科學和工業界的廣泛和日益增長的興趣,越來越多的國際案例從世界各地出現。然而,儘管智慧城市在應對近期城市挑戰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該概念因受到供應商炒作的影響而受到批評。人們嘗試將智慧城市概念化,並開發了各種基準方法來評估其影響。 這些方法有六個公認的維度,即人、政府、經濟、流動性、環境和智慧生活。為了闡明智慧城市的概念,開發了各種理解和概念化智慧城市的模型,目的在定義其範圍、目標和架構。總歸來說,智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特色和遺產。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流逝,全球文明的演變和增長,智慧城市的構思和設計方式非常獨特,並繼續創新。

屬於歐盟(EU)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將各種中型城市發展成智慧城市。根據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區域科學中心(SRF)2007 年 10 月釋出的最終報告,與「智慧城市」一詞相關的活動領域有幾個:工業、教育、參與、技術基礎設施和各種「軟因素」。 最後,人們可以識別智慧城市的以下六個特徵。

上圖說明了 6 個特徵及其分配的因素。智慧經濟包括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所有因素,如創新、創業、商標、勞動力市場的生產力和靈活性,以及(國際)市場的一體化 聰明人不僅以公民的資格或教育水準來描述,還以融合和公共生活方面的社會互動品質,以及對「外在」世界的開放性來描述。智慧治理包括政治參與、公民服務以及行政運作等方面。本地和國際無障礙性是智慧型動的重要方面,也是資訊和通訊技術以及現代和可持續交通系統的可用性。 智慧環境的描述是有吸引力的自然條件(氣候、綠地等)、汙染、資源管理,以及環境保護的努力。最後,智慧生活包括文化、健康、安全、住房、旅遊等生活品質的各個方面。 



未來的願景

智慧城市使用數位技術使城市系統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和環境永續性。嵌入在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網路中的感測器,可以幫助城市納入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或者僅在道路使用時開啟路燈來節省能源。感測器、智慧卡和數位監控攝影,將即時資料輸入整合管理系統,更好的資料和分析技術可以為決策提供資訊並改善城市管理。古吉拉特邦新城市使用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系統,由IBM、思科和 Bechtel 等全球公司提供,價格昂貴。

希望印度政府能在預計不久後釋出的政策檔案中,更清楚地詳細說明其在印度背景下智慧城市的願景。新加坡是智慧城市規劃和發展的主要支持者,最近尋求澄清印度政府的智慧城市概念。東亞模式以有形基礎設施和環境管理系統為中心,而歐洲模式則強調軟基礎設施,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質和模式。里約熱內盧是 2013 年世界智慧城市博覽會的獲獎者,專注於治理、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改善危機應對。在印度和全球範圍內,有一些城市採用低成本和基礎智慧技術來改善公共服務、繪製非正式系統圖和促進公眾參與的例子。印度不僅應該尋找中國和新加坡的靈感,還應該尋找近年來一直是城市創新主要來源的拉丁美洲城市。技術引數應該由它們解決的問題,以及它們將如何促進滿足當地公民和潛在投資者的需求和願望來驅動。創造就業、環境和社會標準、治理和公眾參與不僅應該打扮窗戶,而且必須認真對待。除非它們是,否則一百個智慧城市將只是一百個房地產專案。

據估計,到 2050 年,居住在印度城市的人數將達到 8.43 億。為了適應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化,印度需要找到更聰明的方法來管理複雜性,減少開支,提高效率和提高生活品質 印度計劃 100 個新的智慧城市,並將圍繞現有城市開發現代衛星城鎮。另外 500 個城市將獲得基礎設施發展,印度政府在 2015-16 年預算中,為所有人分配了 1420 億美元的住房,為智慧城市專案撥款 600 億美元(10 億美元)。

在全球競爭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基準測試,善治和提供最好的公民公用事業服務,可以成為新時代「永續」智慧城市的一些標誌 圍繞智慧城市框架提出,和建構的新創新現在應該包括生態城市、生態城鎮、生態村;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航空城」。

1997 年,智慧城市世界論壇預測,到 2007 年,全世界將有 5 萬個智慧城市。雖然這一願景從未實現,但關於智慧城市的炒作並沒有消失,現在有大量的智慧城市會議、排名、時事通訊和諮詢。智慧城市投資也在迅速升空,根據 Navigant Research 的資料,2014 年智慧城市市場價值 88 億美元。工程、規劃和諮詢公司 Arup 為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BIS)提供的審查預測,到 2020 年,智慧城市技術和服務的全球市場將達到 4,80 億美元。


亞太永續博覽會8月8日-10日於世貿一館展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