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請問,下一個安全科技商機怎麼走?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IFSEC 2023 參展商感言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3s market 施正偉

 下一個安全科技商機怎麼走?(3s market 拍攝)


七月的天氣很熱,但是不少業者反映說,市場普遍很冷。為什麼冷?有人說這是台灣大選前的常態效應。真的是這樣嗎?不管是不是,經濟是生存的命脈,如何去尋求突破找到出路,才是必須去做的!


要突破先得找原因、看機會、用方法

從內銷到外銷,從製造業、大中小盤商、系統整合業者到工程安裝業者,甚至是以服務為導向的保全業者,安全科技市場有多少空間和機會,能讓這個產業的業者都有發展空間,相信這是大家都要的答案 ⋯⋯


找原因要從產品發展的軌跡探討

防盜偵測領域

早期的安全市場是由防盜偵測業者帶動的,因而形成所謂的保全器材市場。這群業者至今仍很自豪的認為,他們才是真正在做 Security 的業者。從國際市場看,防盜偵測技術最被推崇的製造供應地,可以說是以色列的廠商。很多歐系、美系防盜偵測業者其實也都源自以色列;而亞洲則是以日本為代表。


台灣的防盜偵測業者在影像監視崛起後,逐漸以支援保全業者,支援 SI 做專案,有些則早已轉到影像監控領域。在無線防盜主機方面,據了解也遭遇中國廠商的價格競爭,受到頗大的影響。目前有些業者已交到第二代在經營。不過整體上來說,家數似乎有些減少。物聯網、AI 的技術引用,以及智慧建築、智慧家庭、智慧校園、智慧工廠 …… 等智慧城市應用範疇的發展,或許對業者能帶來未來可期的空間。不過這個領域的業者大多經營型態較為保守,其實這也牽涉到整體大環境的限制,如何去突破是不小的挑戰。


 日本的 Aiphone 超過百年歷史的對講機廠商(3s market 拍攝)


樓宇對講領域

建築樓宇場域是保全最主要的應用場域之一,所以「樓宇對講系統」、門禁,都自然地納入在保全器材的產業領域。其實樓宇對講系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產業,日本的 Aiphone、法國的 Legrand 都超過百年;歐洲的 Fermax(1963)、Bosch …… 也都歷史悠久。


對講系統與通信技術,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所以台灣很多對講廠商,早期也從都事電話交換機的製造或銷售。除了樓宇對講系統應用外,護士呼叫系統、保全中央控制主機也都涉及對講的應用。


台灣的樓宇對講早期的興起,則和房地產景氣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技術端的演變,從早期純類比佈線,目前則已經納入無線和 IP 傳輸技術,以及用傳輸的技術作為載體,把語音、影像應用於其中。甚至許多室內外機也,現在大量採用平板電腦,並整合智慧家庭或一些商用服務的應用。如何形成應用解決方案的整合性系統,或許是這領域的機會與挑戰。


以生產美規鎖為主力的一德金屬,凱樂奇是他們的自有品牌(3s market 拍攝)


門禁出入口管制領域

在 25 年前歐美的安全設備展覽中,除了防盜偵測之外,門禁領域也是主要的主角。早期的門禁產品存在相當的地域性色彩,這可能和居住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像五金機械鎖具領域就是門禁中的主要品項之一,就有如美規、歐規鎖之分。


至於閱讀器,從密碼按鍵式走向感應式讀卡機,逐漸打破地域性色彩的藩籬,特別是 EM Marine 把 RFID 模組化技術,以平價通用策略把門禁帶進方便性的應用,帶來一波高速且大量的成長,不過因易於複製而影響了後續的成長。


RFID 技術導入門禁的應用,確實帶來空前的推動。RFID 晶片可讀寫的儲存功能,能作為身份辨識的應用、授權使用的功能的技術特性,也不斷擴大了很多延伸性的應用。這些包括圖書館的圖書館藏編碼、借書證的搭配;高價品如高級烈酒和珠寶的防偽應用;甚至現在使用非常普遍的悠遊卡等應用。


結合智慧手機的加值性應用,生物辨識、雲端技術的採用,門禁在垂直產業的解決方案應用,衍生很多不同商業應用模式。近兩年結合影像監控,更是被預期是重要的應用趨勢。我們中文用「門禁」來稱呼,似乎是窄化了。英文用「ACCESS」來表達,則涵蓋了包括實體與虛擬的「進出」概念。因此,「Identity」、「authorized」、「Operation」就提供了寬廣應用的想像空間。


 2000年成立的晶睿通訊是台灣 IP 監控的代表性廠商(3s market 拍攝)


影像監控領域

影像監控的成長速度,毫無疑問是這 25 年來安全科技產業發展最快的。台灣一群安全科技製造業之所以能上市櫃;中國在短短十年多一點點的時間,取代台灣、韓國,躍居成為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和供應地,憑藉的也是影像監控。如果從國際市場看,從美國 911 等恐怖攻擊,類似事件在國際間的連續引爆,也是從 2000 -2010 年間,帶動安全監控產品成長的重要因素。


至於中國在影像監控的快速成長,應該要從 2003 年說起。當時中國公安部推動「平安城市」建設,有著密切的關連。這其中,中國政府打著建設文明都市的口號,又爭取舉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甚至高鐵、青藏鐵路、三峽大壩工程等重要建設,讓這個國家在影像監控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發展溫床。



智慧解決方案帶來百花齊放,新的威脅卻也同步出現

中國相關人士認為「平安城市」建設在 2012-2013 年告一段落,市場開始尋找追求下一個高成長機會。從 2013 年起開始大力炒作「智慧化」應用,不過也一直在摸索,卻始終混屯。智慧家庭、智慧零售(中國稱為新零售)…… 帶來一連串的「搞錢」運動,但始終沒有形成氣候。直到習近平推動「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等,藉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生活安全的口號,實為監控全民,讓影像監控的市場發展到最高點。不過影像隱私的侵害,以及晶片後門漏洞,還有網路駭客入侵威脅,也變成影像監控應用上的疑慮。


從技術發展引用的軌跡探討,市場現象才能客觀解讀

產品應用是市場變遷的指標,然而真正牽動這些市場變化的產生,卻是這些產品組成中的「技術」引用。技術的引用直接關係到產品發展與系統組成的 Road Map,當然也就牽動到市場的各個世代發展。讓我們快速回顧安全科技各類產品技術的發展,以及引發市場變動間的關係 ……


慶哲推出的 CATV 監視系統(3s market 拍攝)


網路與通信技術帶來遠端應用的需求

防盜偵測業雖然在現今的安全科技業,不再是領銜主演的角色,但是卻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配角之一。其實 25 年前,以色列一群防盜偵測業者,是第一批把影像監控帶進遠端安全監控的業者,比如 CROW 這家以色列廠商的 Remote Sight 系列,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產品。不過當時的電腦網路技術仍在播接時代,電信技術主要也還在以 PSTN 為主的傳統類比技術,影像壓縮技術也還在 JPEG,無法帶動市場量的普遍成長。不過網路與電信技術的引入,代表了安全科技邁進了「Remote 遠端應用」需求的時代。


晶片技術引用,讓影像監控進入到數位化、IP 化

影像壓縮技術是影像監控從類比走向數位化,一個技術發展的轉捩歷程。這個歷程將純類比的影像監控帶進了數位化,影像監控產品開始採用 MPEG 影像晶片模組。同時期通信技術也進入到 3G 時代。


然而 Remote 的需求已經開啟,為了符合儲存和傳輸的要求與需求,MPEG4 雙碼流的設計,具體就出現在攝影機和 DVR 的產品上,甚至周邊還帶來光纖傳輸器的專案應用,這些技術所形成的產品,縱橫了 3G 時代的監視應用,壓縮技術平衡了「頻寬永遠不夠」的問題。


同一個時期,IP 應用也在此時出現,時間點就在 2000-2003。我們台灣的晶睿就是這時期的代表性廠商。而中國的海康威視、大華等真正進入到 IP 監控,則是在 2007 年之後的事,不過國際市場上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廠商則是 AXIS。IP 影像監控應用的門檻,壓縮技術的要求,至少必須是 H.264,這說明了海康威視和大華,為什麼後來變成全球在供應量上,變成前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S VISION 立承系統 (3s market 拍攝)


瞎炒的 IP,十多年來的每年一直被專家說是未來趨勢

用技術解讀市場的變化與發展,是最客觀的。但是,IP 影像監控從 2008 年來,就有一大堆突然出現的專家大力炒作,說這將會超越類比監控。這個結果至少到今天還是沒有具體實現,原因是 IP 影像監控的技術,一直沒有被整體徹底的用客觀理性邏輯的分析來探討檢視,一些市調研究公司,總是只用徵詢業者所得來的生產或銷售數字,做為統計分析的基礎,卻完全沒有把每階段市場環境的技術成熟度,這些相關的變數,納入作為分析的基礎。


10 年多前,「台製」1 MP 的 IP 監控攝影機,出廠單價要 1-3 萬台幣,而現今最便宜的只要 1 千台幣有找。問題是這十年來量、價的變化,是否有對等的發展與成長?當然,這是市場的現實問題,不對稱的競爭永遠存在,要突破這種格局,必須從技術所帶來的功能效益,去做理性邏輯分析說明。


回顧過去 IP 監控的發展,有些人認為這是較先進的技術,所以就一廂情願、熱情卻又盲目的推動;另外也有業者說 IP 的佈線成本比類比低很多;更還有說 IP 攝影機之所以沒有預期的成長,是因為 NVR 沒有受到重用 ……。這些都只是銷售話術,不過也必須說,這種現象本來就是市場的一部分,雖然說這些話術有些不無道理,但是畢竟不是從總體的供需出發,頂多帶來刺激短期的銷售成長。


 台灣製造供應 DVR 的廠商曾經多達百家上下的產業規模 (3s market 拍攝)


錄影技術從 VCR、DVR 到 NVR

早期類比影像監控的設備組成,在壓縮晶片在市場出現之後,VCR、四分割器、多路圖框處理器被取代掉了。1998 - 2012 年間,台灣製造供應 DVR 的廠商曾經多達百家上下的產業規模,如今台灣大概不到五家;而 IP 監控的出現,又帶來了 NVR 的誕生。


硬體型態的 DVR 與 NVR,主要是做錄影\回放的功能。但隨著影像分析的需求不斷被開發出來,DVR 結合 CMS(Central Management System);VMS\IVS 結合的 DVR 或 NVR,形成了平台化的應用,變成當今最重要的競爭力指標。平台的出現,顯示監控市場走向 IT 化的 Main Frame 系統架構。這顯示出 Surveillance System 從做為安全監控為主的功能,逐漸發展到多元複合的管理功能,甚至是成為生財工具的應用功能。


因此,在今天雲端技術、5G、AI、IoT、ChatGPT …… 新技術不斷地出現,這些技術為什麼要被採用?有什麼功能特性?這些功能特性可以解決什麼場域應用的問題?可以帶來什麼效益和價值?必須有哪些系統或周邊的組成?如何去應用?這些探討才有助於真正掌握未來的商機。


觀察市場機會,SWOT 是解讀市場的策略工具

通常 SWOT 的解讀,人們的習性都會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解讀。比方拿中國海康威視來說,海康威視集團總裁胡揚忠過去幾年被採訪時總是說,企業規模化的發展至今,海康威視已經無法撼動。


但這兩年美中貿易戰、資安和後門問題,卻讓海康威視在國際市場上大為受傷;至於其在他們的國內市場,是否同樣所向披靡?中國的經濟體制是隨著政策計畫走的,中國的政府領導階層是否會轉向支持,同樣被很多國際市場所限制的華為?坦白說這不得而知。


不過以海康威視向來是他們政府公部門和公安市場的御用設備來說,監視設備的採購總價,可能還比不上顯示設備、網路設備產品的總價;再加上現在美國對晶片的限制,如果這效應如果再燒到安控,未來就會發生更多的變數。自古以來,沒有永遠不倒的長城。不過這不是這裡要探討的重點。


PLC 產品生命週期探討分析才是 SWOT 的依據

其實 SWOT 要探討的,從產品與技術的應用發展成熟度來看,才會更為客觀。這就涉及「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PLC)」這項策略發展的探討。其實 SWOT 這個策略發展工具,是用來分析「供需」之間的市場變化。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所謂產品生命週期就是探討產品在市場上,從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供需變化」,之間相關生產、銷售的戰術推演。


爭取商機要用方法,行銷 4 P 就是戰術發展的方法

各種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對應「4 P」的市場戰術,也就是說在各個生命週期中,該有什麼產品發展的做法、價格因應的做法、通路設計的做法、行銷或促銷的做法,這些才是把商機變成營收的具體做法。


未來商機如何掌握?

我在之前所分享的幾篇曾經提到,台灣的展覽應該回到業者業務的基本面,也就是 OEM\ODM、尋求通路合作、專案經營。這些銷售領域有多大空間?TA 在哪裡,他們是誰?他們現在與未來的需求是什麼?有多少 Supplier 在其中?


 零售監控要解決的,是在處理存貨補給、營運防損、數據加值 (3s market 拍攝)


以智慧零售為例,看專案市場與解決方案市場

什麼智慧應用的市場有量?如果長期關注 3s market 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零售店市場的安全監控應用,一直是重點之一。不過有製造廠商、代理業者和 SI 的朋友告訴我說,這個應用市場很不好玩,而且沒量。真的是這樣嗎?


我以 AXIS 和 Bosch 這兩家國外的業者來說,他們都長期在歐美這個應用市場上不遺餘力在經營。這塊市場在業態上包括賣場、百貨公司、連鎖店、獨立零售店、旅宿業、餐飲業 …… 等。為什麼這兩家會致力於這個領域?除了這是一塊大餅外,這兩家的產品價位都是中上定位,而這塊市場又是那麼零碎,能玩嗎?他們是怎麼玩的?


這兩家的其中一家的總部人士,曾經幾次和我探討。原先我也認為他們絕對玩不起來,我甚至告訴這位仁兄,他們會競爭不過我們亞洲的業者。多年後,我才發現我的看法並不完整。後來我才逐漸了解,原來他們賣的是零售行業的 「Total solution」。


台灣在賣場、連鎖便利店也有幾家業者,在這個領域就經營的不錯,相信有些業界朋友也都知道,但基於保護業者的立場,在此不便做案例的深入說明。不過可以說出的是,零售安全監控要解決的,是在處理「存貨補給」、「營運防損」、「數據加值」,至少這三個面向的應用。為什麼做得好的這些業者可以 The winner take it all,罩門就在這三個關鍵!


相關有銷量的應用市場還有很多,學校市場、社區住宅市場 ⋯⋯ 等,這些都屬於是「有銷量」的市場;不過這些有銷量的市場,卻又很零碎分散。這些應用場域型的市場,都不是新市場。也就是說這些應用場域型市場都存在對安全科技產品或系統的需求,但是他們原本掌握在誰的手上?如何讓有銷量的市場從中產生利潤,策略戰術的發展應用是其中的眉角。


「應用場域」是最直接可以呈現解決方案的方式,但是看過了很多的展覽,或是廠商在行銷上的呈現,絕大多數仍然只有著墨在產品上,這就是「眉角」的所在。


是的,這就是「專案」或「解決方案」市場所要探討的內容。當業者可以解決需求端的「痛點」時,自然銷售量和利潤就會出現。仔細觀察,國際大品牌在零售、社區建築、學校等的安全監控都有一定的市佔率,就說明了這些應用市場必然存在著空間和機會。


一家今年參加智慧城市展的安全監控業者,在第一天一開展時跟我說,看來現在要參展,就要參加這種解決方案展。那天中午時刻再次相遇,他說怎麼參展家數好像不是很多 ……。事實上,參展家數多不多是一個指標。不過,我跟一些業者也提到,一個展覽如果沒有匯聚供應鏈和生態圈,效益就會有受侷限。這是目前很多辦展單位、參展廠商必須正視的 Issue。


Centralize 和 Decentralize 相互搭配,應該是通路一個突破方向 (3s market 拍攝)

傳統通路會不會有新風貌?

以安全科技產品的傳統通路盤商來說,這是當然產品銷售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可以說是所謂的「普銷通路市場」。很多人也了解,台灣今天普銷盤商發展,也走到了均勢的型態。不過三年前某上市櫃公司的老闆,曾經把他預計的做法分享給我,詢問我的看法。我在瞭解他的未來規劃後,請教他是不是要做安全科技的「聯強」?


這「安全科技產品的聯強模式」,似乎在三年後的今天尚未成型。如果這個做法成功了,或許今天的安全科技產品的通路,又將是不同的風貌。不過現在沒有,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


「安全科技業的聯強」這是一種通路走的是 Centralize 的 distribution 模式。那有沒有 Decentralize 的模式?很多專家都說,安全科技應用走向垂直應用是必然趨勢。如果這個假設前提成立,安全科技產品或解決方案的應用,就會和垂直應用的市場相結合。


Decentralize 的模式其實早也已經存在,說穿了,那是過去安全科技業者最擅長的 Nich market 經營模式。但是這種「惦惦吃三碗公」的做法,也早已經被紅色供應鏈,和中國業者擅長的「一條龍」模式所攻陷。這背後點出的供應和競爭態勢,是規模化、同質化、低價化的不對稱競爭。但是中國一條龍式的銷售模式,只一條線性策略模式,絕非天下無敵。


要反轉現階段已成均勢的通路現象,Centralize 和 Decentralize 相互搭配策略,應該是一個突破方向。實際上一些產業的歐美廠商已經這樣在做了,他們把這種作法叫做「重塑供應鏈」和「形成產業新生態」。對應前面所說的一條龍式模式,「重塑供應鏈」和「形成產業新生態」則是一種「面」的經營。對比台灣也在喊「重塑供應鏈」,但很多領域仍在喊口號階段。


我們來直接破題,雲端技術、5G、AI、IoT、ChatGPT ……這些都不是現有安全科技業的元素,如何把提供這些元素的業者,結合或被結合到應用的供應鏈,這將是接著下來的產業通路進行式。



如何去掌握 OEM\ODM 的商機?

早期的 OEM\ODM 所指的是幫「原廠代工或設計」。事實上現在「通路貼牌」,也開啟了很多 B2B 的商機,在今年的 secutech 上,就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景觀呈現。當然,製造商最期待的,應該是更希望能夠爭取到國際原廠的 OEM\ODM。


如何爭取國際原廠的 OEM\ODM?以二、三十年前,台灣的電腦業做為例子來探討。Main Frame 主機從 8088、286、386、486 、Pentium ……,每個時期,廠商每年都會在 Computex 上推出新技術或新訴求,這些可能是新技術所帶來的新功能應用;有些則是 Cost down 的新設計。另外,支援 Main Frame 的周邊產品業者,這包括顯示器、Input Device、External Storage、Scanner、Multimedia ……,每年廠商們也都會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此,在那個台灣電腦業最風光的二十多年,台灣的資訊科技產品,會變成全球的 OEM\ODM 供應中心的原因之所在。


為什麼國外這些買主對台灣的一些科技國際展,不再趨之若鶩,不再每年固定來朝聖?簡單的說,這些國外買主根本不知道台灣現在有什麼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問題在哪裡,已經說得很明白。



突破市場供需的切入點

我在之前的分享提到,台灣在很多展覽看到 AI、IoT、5G、Cloud Computing …… 的結合呈現都不到一成。這用生命週期的技術分析,就可以解釋出目前市場,對於這些所謂智慧科技應用的成熟度,有些出在產品的技術發展上,有些是在 B2B 或通路的結合問題上,另外有些則是出在陳舊的行銷手法上,或者把噱頭或促銷誤用為是行銷。


這篇分享,從技術面、產品面、應用面、市場面,提供一些探討,或許就可以找到突破供需的切入點。安全科技下一個商機怎麼走?在這些字裡行間,絕對有答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