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A@2022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
3s market Wells
你的公司一年在多少個展覽展出?國內外參加了多少個展覽?你覺得參加國內或是國外的展覽效果好?
很多人說國內的展覽,來參觀的國際買家越來越少,你也這樣認為嗎?你認為原因在哪裡?從主辦者、參展商到參觀者,都希望能參與一個精彩成功的展覽盛會,但是要如何做 ……
為什麼早期的展覽人山人海
為什麼早期的秋電展和電腦展,能創造出台灣電子科技王國?但目前對台灣的展覽,國外參觀買主越來越少,大多數人認為,其一是網路媒體的興起;其二是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 ……
如果我們把展覽的功能,回歸到廠商為什麼要參展的基本面來探討。台灣大多數的業者,一般來說業務的開拓訴求,主要是爭取 OEM\ODM 訂單、洽詢代理商合作、支持系統整合商(也就是專案經營)、宣揚品牌、新產品發表上市等五個基本面向上。
回想一下,台灣這幾年的展覽,哪些真的幫廠商去營造這些業務開拓的空間,讓國內外的買主,願意到展覽場上來看廠商的展出?參展商的效益,是展覽主辦者應該列為首要的 KPI,不過現在很多展覽的炒作,只是把國內人潮帶起來,但是真正展覽場的主角,也就是參展商的效益,卻只是淪為附帶的功能?
技術呈現是專業產業展必要的元素(Klacci 凱樂其智慧門禁的展出) |
為什麼「他們」要來看展
早期秋電展、Computex 之所以能吸引全球買主來台參觀,不管是辦展單位或是廠商,都不必給太多的理由,當時的台灣產品物美價廉,還有很多的科技創新,所以全球買家每年必得來朝聖一次。當這些優勢不再存在的時候,卻少有人把這個「必須編的理由和做法」的功課做出來。
然後最後從展後報告看到的,是「今年展覽規模又再度成長」、「參觀人數再度突破」……。但是最終的事實是,很多展覽的參展商一屆比一屆少;甚至不止是國外參觀者,連國內的參觀者也表示懶得去看。
參觀買主想看什麼?
產業展最基本的價值,就是讓參展商找到客戶;參觀者找到供應來源。最近有個展覽的成果報告,其中列了一條,今年的展覽成功搓合了好幾萬個廠家和買家的媒合!如果這種媒合會有那麼好的效益,台灣以後不該再辦展了,直接辦媒合會就好。類似這種本把小菜當主菜的作法屢見不鮮,甚至拿來做為展覽成果宣傳,似乎就更本末倒置了!
展覽應該是促進買賣商機,所以展覽的內容規劃很重要。但是當參觀者不知道展覽可以看到什麼主題、不知道有什麼最新\最熱門\最重要的展出內容時,他們能有什麼理由和動機,驅使他們必須來看展?
同樣的,當廠商不清楚參展時可以接觸到什麼樣的參觀買家,如何讓廠商願意把展覽當作年度行銷的主要舞台?
供應鏈是台灣展覽要區隔中國世界工廠最重要的元素 |
該怎麼展才有效?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國外的辦展商說多少錢,台灣廠商就乖乖的繳多少錢。但是,如果是國內的展,一般都會說可不可以算便宜些。可能很多廠商都沒想到,當希望參展價格要便宜些時,參展的效益也在打折。
只不過,台灣有多少的辦展者,會告訴參展商他們是如何為做好展覽的規劃,會投入什麼樣的資源、會邀請國內外什麼樣的參觀者、會策劃什麼樣的做法 ……
應用場域是未來展覽台灣最重要的賣點 |
台灣產業展覽還有優勢嗎?
台灣產業長期的發展,累積存在三個「隱藏版」的優勢,就是「科技」、「供應鏈」和「場域」。技術要表現的是創新、功能和信賴;供應鏈要呈現的是產業資源、業務支援和後勤服務;場域要訴求的是經典案例、應用價值和客製化方案。這是中國產業狼性追求規模化、標準化下所做不到的。展覽要操作的眉角,就是要把台灣的這三個優勢,在這些年度的國際大展上,去呈現出來的賣點價值,這才是效益!
以台灣在各個產業的累積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台灣很多年度國際性展覽曾經都有輝煌的成果,絕對可以再辦出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展覽。相信這也是所有展覽參與者的共同期望。而科技、供應鏈、場域呈現的共伴效應,才是核心價值!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