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台灣安控貼牌,貼到哪裡去了?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入侵閉路電視和網路攝影機:你安全嗎?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3S MARKET 施正偉


「監控做不下去啦」,不少人都曾經發出這樣的說法。但是,弱電工程業界這五、六年來,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現在不做監控,還能做什麼?」


為什麼安全監控,有人說做不下;又為什麼有人說『登賀』?這必須從產品技術、產業變化和市場應用,串連時空背景來解析探討 ……



台灣早期的安全監控產業

安全監控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利用電子產品技術,應用在保護生命財產的市場。從產品的分類上,約略可粗分為防盜偵測、門禁出入口管理、影像監視三大類。而因應 1990 年代台灣房地產的第一波起飛,因而造就了「大樓對講」被獨立出來,也成為安全監控的一類,其實屬性上,還是屬於門禁出入口管理的範籌。


而在國際市場的定義上,國外媒體有的還把照明、語音通訊等也納入進來,或通稱為「安全與保全產業」。約在 35 年前或更早的時間,台灣的安全器材主要是做防盜偵測的業者為主,主要是利用紅外線(IR)、RF(Radio Frequency)等技術,使用在偵測入侵物件的應用上。


接著,進入到影像應用時代,製造業者把取像的 CCD 做成攝影機,再加上連結 CRT 監視器,以及錄影的 VCR,形成所謂「CCTV 閉路電視」,而逐漸讓影像監控成為安全監控的顯學。不過,CCD 影像感測元件製程複雜且成本非常高,早期也只有歐美日的光學應用產業,如照相機、廣播\電視機產業的相關製造商在生產供應,在安全監控的應用,還只能算是影像應用的旁支。


1/4 吋 CCD 是台灣監視製造業的那一隻水晶鞋

影響影像畫質的因素,早期包括有攝影機的 CCD,監視器的呈現,鏡頭的輔助,以及環境的照明。而影像畢竟是最能讓人辨識的媒介,雖然到 2000 年前後,CCTV 閉路電視已經變成安全監控的主角,但是從整個電子產業來看,監視產業仍屬於很利基型的領域。


而 1/4 英吋 CCD 的大量在監視攝影機的應用,還有 911 恐攻事件,還有數位錄影的出現,讓台灣影像監控變成熱門產業,並且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供應國。這促使很多公司也因此邁入上市櫃的公開市場,如慧友、悠克、杭特、陞泰、昇銳、奇偶、遠業、彩富、晶睿等;甚至也讓國外大廠來台併購台灣本土的製造商,如浤普等;而當時股市更興起一波「安控概念股」的熱潮,包括工業用電腦、元件代理通路商、多媒體電腦應用商都蹭了這股熱潮。



外銷市場的轉變

安控產業不像 IT 產業,雖然同樣是電子科技產業,但是接觸國際市場的廣度與頻繁度,與電腦科技業無法相提並論。這中間的差異,IT 越來越消費性化;影像監控則有它不容易走向消費性的門檻,這包括光學變化結合電子技術的處理。早期安控產業的外銷,真正主力市場是中國,除了極少數的廠商有真正著墨歐美市場外,大部分是透過國內外貿易商做間接性的轉口外銷。而 911 之後,很多廠商才開始在嘴上掛著「我們都是做歐美市場的」。


在中國的「安防產業」,還沒在國際市場有能見度的時候,大概在 2005 年以前,在深圳或北京的「公共安全展」,很多中國當地參展商,都可以看到背後有台灣廠商的身影。而 2005 - 2012 年間,美國的 ISC West 和英國的 IFSEC,台灣參展廠商一度曾最多分別到達 50 - 80 家之多。其實這也是兩岸安控產生體質的變化,一個市場轉移的分水嶺。


數位化的轉變

2000 年後,在台灣、中國所謂數位監控廠商出現的比例越來越多,但是在 2008 年以前,基本上類比監控業者,仍主導影像監控的市場。在台灣,類比監控業者在 2001 年後就陸續導入 DVR 的生產,但是攝影機的部分,還是以類比的攝影機為主,真正開始在市場上大量出現 「IP 網路攝影機」,則是 2008 年以後的事。當然,從 2000 年台灣也有一批,包括晶睿等的以「IP 網路攝影機」為主的製造業者,但是大多數以國內市場的專案為主。


中國的影像監控觸及數位化是從 2000 年開始,時間上大約晚台灣兩年,不過中國廠商卻沒有排斥數位化,反而發展神速。早期跟隨台灣類比監控的那批業者,大概在 2005 年後就逐漸式微,到 2007 年時黃河數字、浙江大立、北京藍色之星、北京漢邦高科、南京科達、大華、海康威視等一大批數位廠商則變成了主角,幾乎就完全改朝換代了,台灣卻仍以類比數位幾代同堂,共存於市場之上。


而 2007- 08 年開始在影像監控發跡的海思半導體,大約在此時期進入了影像監控市場,它的壯大,間接迫使歐美日的影像晶片業者「淡出」;而直接的因素是,中國把監控產業喊出了「民族工業」的口號,中國執政當局用國家的力量,投入在晶片軟硬體的研發,以國家之力大量裝設監視產品,在任何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地方。


資源大量與集中的投入,不只在監控產業的生產製造,更「前瞻佈署」到他們全國的公安應用,成為全球最大量的超經濟市場規模,甚至一度更襲捲接走全世界各大廠大部分的 OEM 與 ODM 訂單。而海康威視在 2007 年宣布進軍攝影機的生產之後,大華也隨之跟進,這個商業策略變化,決定了這兩家變成全球監控巨人的重要里程。這兩家不止涉足了攝影機,甚至逐步進入系統整合專案,這個部分從 2005 - 2010 期間,中國舉辦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甚至高鐵和青藏鐵路的完成,提供了這兩家最好的實作經驗。(原先海康和大華主要只做錄影設備)



中國監控產品貨出去、錢進來

也在 2007- 08 年左右,中國監控業者開始大量在全世界參展。這段時間全世界的業者,幾乎每天都收到大量的 email 報價,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不止是監視產品,門禁、大樓對講、防盜偵測無一倖免,幾乎通通都淪為「Made in China」。


投入資源規模化、產業規模化、市場規模化,這個「規模化」的信條,甚至也被媒體附和與炒作,却刻意避開一些前提背景的說明。規模化帶來了量化,但是卻徹底稀釋了台灣和韓國製造業者的利潤。價格下降,自然會產生產業重心的下移,表面上是帶給了更多工程商的生意機會,但是工程商的營收來源,除了產品外,還有相關的組配件,以及最基本的「施工安裝費用」。這三項營收來源,讓工程商可以彈性調配利潤的結構。


然而,這樣的情況卻無法解決產業核心 — 台灣製造業所面臨的艱困。因為在規模化之下,台灣製造業的 BOM Cost,硬生生變成是中國廠商售價的天花板,而且別忘了,中國政府的龐大支援資源,讓中國廠商的售價,仍然還有深不可限的地板。


或許可以說,有些台灣製造商老早就放棄了自行研發製造,而代之以採用中國製來貼牌,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先見之明與高瞻遠矚!


從國際產業整體面看,這是一個「不對稱」的產業競爭。從 1998 - 2014 年,很多國際很多的市場調查統計報告,都指出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安控消費應用市場,整個歐洲是第二大,但中國市場的快速壯大則一直被忽略。2008 - 2010 間,其實已有數據顯示,中國在監視設備的消費規模,已不輸美國,甚至已超越了美國。然而這些市場調查公司到現在,有的還在說美國是最大的安控消費市場。中國監控攝影機的大量應用,很自然的一定會走上自行製造。


監視在極權控制的體制,符合了中國的政治形態和目的。中國政府在 2003 年左右漂亮又巧妙地,以建立平安文明的都市為口號,透過公安部推動「平安城市」的建設運動,開始佈署大量的監視攝影機。這段時間,正好是國際恐怖攻擊最頻繁的期間,台灣、韓國大部分的安控業者業務重心都轉移在歐美市場。



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

深圳,原本是中國監視攝影機的大本營,其實早期主要來自湖南、四川,還有算是鄰近深圳本地的潮州人,剛開始只是純銷售台灣廠牌的攝影機。在 2000 年開始,這些業者開始進階轉型裝配生產的行列。當然,這群人的背後就是由台灣的「師父」所傳授。2001 年我第一次參加深圳公共安全展,才知道平常接觸的一些台灣攝影機廠商,早就對深圳熟門熟路,甚至那一年的公共安全展,我以為自己還在台灣,因為碰到台灣全國很多的盤商,都齊聚在這裡。當然這段期間,主要是技術輸出,還有把監視設備賣到對岸。


但是中國有廣大的市場機會外,在鄧小平提倡改革開放後,更蓄積了製造能力,還有人口紅利優勢。做生意將本求利,在時間的發展下,台灣廠商為了 Cost Down,從技術輸出,逐漸變成就地生產製造。再加上中國政府有計畫性的配合「世界工廠」城鎮化發展,讓整個供應鏈的一條龍綿密的形成。


這裡就舉個實際的例子。2009 年,我曾陪同台灣的製造團隊,到深圳參加一場行銷發表會。當時因帶去的攝影機故障,於是一位博士研發技術長就跑到華強北,把各項規格參數列出,其中一家就在一個多小時內,找到對應規格的基板、鏡頭、外殼、相關組配件並組裝好。類似的故事,很多媒體或網路上都報導過,如果沒有親身見證,很多人會認為網路或媒體的報導似乎都太誇張。特別是當時這款攝影機,算是特殊規格的攝影機,居然可以在華強北就這樣的很輕易兜出來,而這背後靠的就是「強大的一條龍供應鏈」。


最近剛好有一位朋友,委託我找一款「即時教學」應用的攝影機,在幾個製造造廠商都表示無法幫上忙後,我建議朋友去光華商場去跑一趟,或許就會有答案。結果,朋友回覆:無解。如果他去深圳華強北走一趟,或許就會有答案。其實,我自己也去過華強北幾次,都看過有裡面的店面也有擺著 Speed Dome 攝影機的,如果要一個快速球監控,或許真的也能組裝出來。


三年前,有朋友委託要找中國製的 5MB IP Camera 樣品,問我看能不能找到。剛好,一位從事影像晶片製造的朋友,就給我一個中國監視設備購物網,他說要硬體有硬體,要軟體 SDK 也有,更難以想像的是「俗閣大碗」。必須說,中國不但有實體華強北,甚至更已經進化到線上華強北。不管是實體或線上華強北,這根本給 SI 提供了最好的少量多樣的供應來源。


上面的林林總總,簡略從產品技術、產業變化和市場應用,描述了一些台灣、中國的監控產業早期發展與消長的變化。坦白說,如果說早期到中國發展,到後來技術的輸出,不會有人認為那是「背骨」的行為,甚至應該說那是商業發展的慣性,也因為早期中國在這方面還不是個咖!


其實,2005 - 2010 間,中國製的監控攝影機,已經開始「回銷」台灣。不過,當時台灣優勢仍在,賣中國監視產品會被認為是賣低價劣質品。但是兩岸的消長變化,中國一線業者所做出來的產品,技術含量與品質有些確實已經凌駕台灣製造。


如何站在客觀理性的高度,來看 MIT vs. MIC?



9月21日天下雜誌 757 期的專題報導

「躲不掉的中國天眼」,天下雜誌稱他們耗時九個月做了這個專題。坦白說,以天下雜誌的影響力來看,確實給一般普通讀者有些震撼。但是別忘了,過去 MIC 貍貓換太子的事件,一直有不規則性的週期,在各大傳播媒體都曾被爆料過,天下雜誌的這個專題報導,是否真能造成翻轉的效應嗎?


如果再從報導內容專業度來看,坦白說,並沒有特別勁爆的新意,很多業界人士恐怕知道的更多、更深入。


從現實面來看,這三、四年來,類似這樣的事件爆料不斷,到底中國製監視設備有沒有資安或被駭回流的問題?政府主管機關是否有強烈的決心,要徹底釐清與解決?衍生相關的監控設備資安認證,為什麼沒有得到監控產業各階層業者的認同與支持?目前的資安認證,是否真的適合安全監控產業的應用?就像林佳龍在任交通部長時,在全國所通過裝設多處區間測速,被舉報是採用中國攝影機,又隨即停止。而林佳龍下台後不到一年,區間測速又悄悄公告一一上架,但是仍然疑雲重重。雖然各級交通部局處都聲稱產品已無問題,但是以目前監視產業的大環境下,業界對於這「已無問題」,卻是面面相覷的問號?!


這些問題一直存在市場上,沒有一個明確的產業規範與政策,而讓這個台灣安控產業自然野蠻生長,所造成的產業成本,是否就是讓 90% 以上不是 MIT 的,天天在喊他是 MIT;卻讓一成不到,可能還算純正 MIT ,或是有真正百分之百的 MIT ,就算喊到騷聲,也喊不過那 90% 的不是 MIT 的 MIT?





就我一開始所提到早期台灣監控業界的發展,台灣確實曾經有很風光的歷史。我曾經說過,2004 年海康威視總經理與我第一次見面時,第一句說的話就是「你們台灣的杭特、慧友、悠克好厲害,可以把產品做的那麼好、又那麼便宜 ……」然而時空的變化,2020 年以前的近十年時間,台灣安控產業確實被中國安防業ㄧ路壓著打,這個對比真是很無奈,更是諷刺。


美中貿易戰引發美國的國家授權法,限制了一拖拉庫中國的安全監控產品,給台灣安控業的未來,帶來一線曙光。不過業界廠商很清楚,如果沒有經過「供應鏈重整」,不可能再有風光。這需要政府出面出來輔導協助,類似台灣口罩國家隊的輔導過程。


但問題又來了,如果政府願意出來協助,業界誰會跟?誰能跟?當然,只要是在中華民國合法登記的公司,理論上都有權利參與。問題在天下雜誌 757 期中所提到的,那些不是秘密的秘密「台皮陸骨」,也就是業界所說,超過 90% 的不是 MIT 的 MIT,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


2021 年 3S MARKET 與台灣電信公會所辦的,安控國家隊論壇第三次會議上,勝品電通董事長李宏銘曾提議,監視安控產品在公共工程應用的規範,應該要提高到國安等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ZBkQ1GFsM


恰巧東森新聞關鍵時刻最近就在節目上,提到國安局長陳明通到泰國,就被中國所做的監視器連續被拍下,這就讓我聯想到勝品李董這個提議。這個話題的背後,凸顯出了「資安即國安」這個很嚴肅的議題。


很多銷售中國品牌監視產品的業者,面對影像後門回流中國疑慮,過去都回應說那是無稽之談。我並非拿關鍵時刻的報導,來影射中國監視產品ㄧ定有這樣的疑慮,而是要凸顯了兩個議題,其一,用口語回應是無法釐清的,應該拿出科學驗證,甚至提出如何阻斷後門回流的方法。因為,只要連上網路,不管是美國製、中國製,甚至是台灣製,後門疑慮必然是資安的重要議題。


其二,是安全晶片的議題。這十年來,產業供應鏈板塊的轉移,台灣廠商不得不使用中國製的零組配件。這個部分最為敏感的,就是晶片的問題。海思半導體宰制近十年全球的安控,這裡不再多說。要說的是,除了美國安霸,台灣目前有 MStar 體系、Novatek、多方,中國的富瀚的影像晶片,應用在專業級監視的數位錄影,或者是網路攝影機上。必須點出海思解體後,業者以「台灣晶片」為訴求,但是並沒有完整說清楚講明白的,是軟體、韌體很多仍然來自中國,這個問題不點出,類似像天下雜誌這次的爆料仍會層出不窮。


今天台灣的安控廠商,大部分是典型的中小企業。軟體、韌體的發展,很現實是要「燒錢」。聘用一個專業級軟體工程師,年薪起碼 200 萬起跳,而只用一個軟體工程師夠嗎?就算有安控老闆很有企圖,請了 5 個軟體工程師,燒了一年 1000 萬的錢之後,誰又敢保證這軟體可用、可被市場接受?如果一連兩三年,每年千萬千萬的燒都燒不出成果來,這些典型中小企業的安控廠商燒的下去嗎?


對比海康威視,號稱有超過一萬個研發工程師,難怪至少有兩家台灣安控上市櫃公司公開大方的表示,他們已轉型成「貼牌公司」不再大量投入產品研發。聽起來很感傷,因為這兩家都曾是要發展安控品牌,現在品牌卻變成了貼牌!



貼牌貼到哪裡去?

普銷市場目前已經充斥了貼牌,普銷這個市場區隔已經競爭白熱化到百家爭鳴,主要的產品是類比式數位攝影機和 DVR,可稱為傳統的 CCTV,應用的場域分佈於零售店家、住宅社區、辦公室等所謂民間應用市場。基本上,台灣本土製造商對於這塊區隔,已不具本地製造的優勢。


企業級、專案市場,基本上是 SI 型態的市場。傳統的 CCTV 和 IP 監控都有應用的需求,視使用者的偏好和專案需求而定。然而很多 SI 都表示,除非業主指定品牌,一般來說 SI 也都有「自己的方案」,但是 SI 並不是製造商,這些 IP 監控設備哪裡來?從本土網路監控製造商從硬體、軟體、韌體都有能力解決處理的屈指可數的現實情形下,所以 IP 監控設備哪裡來就不言可喻了。


那公共工程級呢?這個市場一般市統包商和 SI 主攻的市場。產品和企業級、專案市場類似,差異在規格、條件的不同,通常是透過標案進行。但是從天下雜誌 757 期的專題所報導,並沒有觸及有關標案流程,而這才是潘朵拉的盒子。坦白說,這不是一般商業雜誌能力所及的報導範圍。


歐普羅 MIT 熱成像攝影機


誰看到問題的核心

台灣該不該發展自己的安控製造產業?當然,廣納貼牌也是一種選項!問題在這些監視設備在所有的應用領域,要發揮什麼功能?投入於此的廠商,能不能獲得該有的利潤報酬?還有,這些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政府、應用甲方、安控產業各階層業者,應該要如何確實去解決呢?誰可以來解答!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