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Buildings - Sustainable Energy
智慧建築 - 永續能源
新建築和日常建築使用所排放的碳,正在接受審查。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發布了他們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一份近 4,000 頁的文件得到了全球 195 個政府的認可。IPCC 成立於 1988 年,是科學界和政策制訂者之間的伙伴關係,目的在定期評估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其影響和未來風險,以及適應和減緩的選擇。IPCC 於 2014 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為 2015 年通過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提供了科學投入,其中參與國承諾到 2030 年將全球變暖限制在遠低於 2°C。
最新評估包括以下主要發現。
- 人類的影響明確地促成了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全球許多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
- 全球表面溫度將繼續增加和 1.5℃ 和 2 ℃ 升溫下,將在 21 世紀中被超過,除非在 CO2 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在未來幾十年發生大幅度削減。
- 氣候系統的變化(即極端炎熱、強降水、乾旱、旋風、海平面上升等)將與全球變暖的加劇直接相關而強度增加。
- 過去和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許多變化在數百到數千年內,都是不可逆轉的,尤其是海洋、冰蓋和全球海平面的變化。
- 從物理科學的角度來看,將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限制在特定水準需要限制累積的 CO 2 排放量,至少達到淨零 CO 2排放量。
雖然報告本身是非規範性的,也不包含政策建議,但聯合國締約方會議(COP) —— 最具影響力的氣候政策制訂機構 —— 將在即將到來的第26屆年度報告中根據報告的調查結果,做出許多決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 (COP26) 將於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2 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其中一些決定將影響智能建築行業。
專注於建築環境
雖然 COP26 將頒布什麼政策還有待觀察,但組織者已經確認,會議將在專用於建築環境的一整天內解決建築物的排放問題。這個「城市、地區和建築環境日」定於 11 月 11 日由包括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 (WBCSD) 在內的國際組織聯盟組織,預計將解決不將任何淨 CO 2 排放到大氣中,無論是通過在建造過程中,還是在建築物使用過程中排放的隱含碳。
考慮到建築環境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 40%,COP26 很可能會推動進一步推動智慧建築技術使用的政策。但行業專家一致認為,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建築物的營運碳排放,還有代表施工期間排放的隱含碳。雖然營運碳目前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28%,隱含碳僅佔 11% 左右,但建築施工的估計成長讓行業專家預測,到 2050 年,這一水準將幾乎相等。
WBSCD 永續建築和城市主管 Roland Hunziker,將建築環境排放描述為「沉睡的巨人」,迄今為止,在實現淨零排放的競賽中,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老實說,今天,沒有人真正關注建築物排放的全部影響,」Hunziker 說。「我們如何才能讓沉睡的巨人 —— 建築環境 —— 成為碳排放的巨大來源?這是我們用來加熱和冷卻建築物的能源,但顯然也存在於材料中。如果我們想在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內減少排放,那麼我們必須讓項目開發者參與進來 —— 從投資者到開發商,再到設計建築物的建築師。」
跟著錢走?
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金融倡議的最新報告中,該報告與雷丁大學(英國)的亨利商學院和約克大學(加拿大)舒立克商學院的布魯克菲爾德房地產和基礎設施中心聯合發布),研究人員還調查了房地產市場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風險的訂價程度。
雖然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商業房地產價值,但由於近年來的研究更側重於住宅市場,該報告確實發現了氣候變化將影響價格的證據。報告特別指出,有證據顯示買方和投資,需求正在因氣候風險而發生變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導致某些地區的價格長期下跌。一些值得注意的證據包括這樣一個事實,即世界上最大的跨國投資管理公司之一貝萊德,正在將氣候風險納入他們對風險和回報的估計中,這對他們的投資決策非常重要。領先的投資經理 National Real Estate Advisor 也因颶風風險和休斯頓洪水風險,而在南佛羅里達等地區撤資。
專家認為,未來十年氣候變化對商業地產價值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尋求實現淨零,這為建築使用者帶來更多好處,對智慧建築技術的投資肯定會增加。
「智慧建築技術支持負責任的公司尋求減少能源使用和排放,同時提高設施營運的技術性能效率,並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微軟轉型服務總監 Salla Eckhardt 說。」但我們不能忘記,智慧建築技術也是以人為本,並將討論範圍從環境永續性,擴展到社會和經濟永續性。由技術驅動的建築環境,可以在建築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平衡人們的需求和永續性。」
Betsy Conroy是一名自由作家、編輯和內容顧問,專門從事 B2B 媒體和商務。她有 30 年的技術內容寫作經驗。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