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intelligent building journey starts now
你的智慧建築之旅從現在開始
在物聯網,不僅使我們的設備更智慧和更連接的,它也使建築物更加智慧化。
智慧建築(也稱為智慧樓宇)使用物聯網感測器和建築自動化來控制,從照明和能源使用,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功能(例如尋路和會議室調度)的一切。
許多辦公室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建築智慧,但這五個智慧建築實例,是任何工作場所領導者的靈感來源。
5個智慧建築實例
1. 新加坡首都大廈
這座 52 層的辦公樓因其建築和設計,以及能源和水效率而獲得了綠色標誌白金獎。首都大廈是一座內置能效系統的智慧建築,其空調機組中,包括一個能量回收輪系統,可以回收冷空氣,以保持冷水機組的效率。安裝在電梯大堂和廁所的運動探測器可節省能源,而雙層玻璃窗可減少熱量滲透,並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
為了減少用水量,建築物使用空氣處理裝置的冷凝水。使用監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設備,確保整個建築的最佳空氣品質。
這座佔地 68,000 平方英尺的建築,還配備了許多便利設施,包括享有新加坡天際線全景的空中大堂、健身中心、游泳池、托兒所和餐飲場所。
2. 澳洲欣德馬什郡議會企業中心
在設計欣德馬什郡議會辦公室時,總部位於墨爾本的建築師公司 k20 Architecture,希望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改善員工的辦公環境。這座智慧建築位於一個暴露在極端溫度條件下的區域,建築師希望利用這一點。他們在地板下建造了一系列地下熱室和通風系統,以從外部吸入新鮮空氣。
地球自然地冷卻或加熱空氣,然後將其重新分配回整個建築物。LED 照明系統可減少能源消耗和維護,而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則從太陽中獲取能量。橫流通風和分區運動檢測照明,也提高了能源效率,而垂直的綠牆則提高了室內空氣品質。
3. 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杜克能源中心
這座 51 層的摩天大樓 (有 48 層)歸富國銀行所有,也是杜克能源公司的所在地。它擁有最高的綠色認證,LEED 白金級認證。該建築每年能夠再利用大約 1000 萬加侖收集的水 —— 包括地下水、雨水和 HVAC 冷凝水 —— 滿足冷卻塔大約 80% 的用水需求和建築 100% 的灌溉需求。
有一個景觀屋頂花園,可以減少雨水徑流,並利用植物吸收多餘的熱量。日光收集百葉窗隨著太陽的角度移動,將光線更深地反射到室內,提供更多的自然光。該建築的外觀設計為看起來像切割的水晶,包括超過 45,000 盞 LED 燈,在夜間照亮建築物,每小時顯示一次燈光秀。
富國銀行以各種顏色點亮杜克能源中心,以支持以夏洛特為重點的活動,包括當地的非營利組織,以及與當地社區直接相關的各種事業。@WFLightsCLT 句柄每天都會公佈建築物的照明用途,在 Twitter 上擁有超過 13,000 名粉絲。
4. 倫敦水晶宮
倫敦水晶宮由西門子設計,是世界上最具永續性的建築之一。
該建築是 100% 電力,太陽能屋頂板產生大約 20% 的電力。它還廣泛監控其能源使用情況,因此,其碳排放量比英國的同類辦公樓低約 70%。
在裡面,一堵綠色植物牆歡迎客人。該建築回收大部分水並使用太陽能加熱熱水。建築物的能量管理系統 控制所有電氣和機械系統的建設中,包括其加熱,冷卻和通風系統,照明,和太陽能熱熱水系統。
5.杜拜哈利法塔
杜拜是智慧建築運動的世界領導者。霍尼韋爾 (Honeywell) 為該國的智慧建築評分為 65 分(滿分 100 分)—— 該分數用於評估建築的可持續性、安全性和生產力。
在杜拜塔已經擁有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站在 2716 英尺身高與 160 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區別。(換個角度來看,它的高度是帝國大廈的兩倍多!)而且它一直處於創新的邊緣。
但在霍尼韋爾的幫助下,它現在已成為最智慧、最永續的建築之一。霍尼韋爾與建築經理合作,在其大型場地實施了多個智慧建築項目,改善了居民的空氣品質、照明和溫度。智慧建築自動化系統將即時資訊,中繼到霍尼韋爾的物聯網平台,該平台使用智慧算法,來辨識異常和維護問題。設施經理可以使用這些資訊,來改進建築維護和資產可靠性。
自從在哈利法塔推出該系統以來,設施管理人員已將總維護時間減少了 40%。
智慧建築的未來是什麼?
隨著物聯網感測器和連接設備變得越來越普遍,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智慧建築和更先進的建築技術。
據德勤稱,2015 年至 2020 年間,物聯網感測器技術在企業房地產中的佈署,預計將成長 79%,到 2025 年,建築物聯網預計將為建築物控制市場,增加超過 250 億美元。
未來的智慧建築不僅包括更多的照明和溫度控制;它們還可能為居住者提供更大的個性化。
將來,員工可能會到達工作地點,檢查他們的工作站,並讓他們的辦公桌自動適應他們的喜好。它們將被物聯網感測器包圍,不僅使工作環境更舒適,而且還提高能源效率和建築維護,最終降低成本。
未來確實是光明的!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