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ore Sample Apps from Google's AR Experiments
ifanr
相比起兩三年前的 VR 熱潮,如今的虛擬現實小頭盔硬體,顯然已經降溫不少,尤其是經過一輪《頭號玩家》電影的洗滌後,更讓我們感受到現階段技術層面的局限性。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增強現實(AR)領域,雖然體驗的門檻要比 VR 低一些,但對應技術仍然處於快速更新的時期。

今年 3 月份,Google 關閉了此前的 Project Tango 項目,轉由 AR Core 取而代之。其中一點原因是,此前的 Project Tango 往往需要手機搭載專門的傳感器,成本更高,反而沒有獲得太多 OEM 廠商的支持。
所以最終,我們能看到的貌似只有聯想 Lenovo Phab 2 Pro 及華碩 Asus ZenFone AR 這兩款手機,兩者的 AR 體驗也基本處於 Demo 狀態。

但新的 ARCore 則和蘋果的 ARKit 類似,旗艦手機無需做硬體上的額外訂製,就可以直接使用。目前 Google 自家的 Pixel 系列和三星 Galaxy 旗艦等,都已經支持了 ARCore。
在最新的 Google I/O 2018 大會上,我們便看到了全新升級的 ARCore 1.2 平台。最矚目的一點升級是名為「Cloud Anchors」的功能,可以讓 AR 應用支持多人體驗。 簡單來說,如果你和你朋友都開啓了一款相同的 AR 應用,那麼在各自的手機螢幕中,則可以看到即時同步的 3D 影像。

在 Google 的官方部落客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你可以和自家的妹子一起玩 AR 版的「井字過三關」遊戲,影像也會同步到兩者的手機螢幕上,可以說是真正的「所見即所得」。
另外,「Cloud Anchors」功能不僅支持 Android 手機設備,也同樣會支持蘋果的 iOS 設備。雖然兩者的開發環境和算法架構不同,但數據可以借助 Google 雲同步到一起,這樣就能讓多個用戶連接到一起了。
根據 Google 的說法,目前支持的 iOS 設備有 iPhone SE、iPhone 6s 系列、iPhone 7 系列、iPhone 8 系列和 iPhone X。

另外一個大更新則是名為「Augmented Images」的功能,它大幅提升了ARCore 的圖像辨識功能,讓 AR 物體可以映射在垂直牆體,或是其它一些不規則的表面上。
比如說在牆上「掛一幅海報」,又或者是在牆角邊「擺一個櫃子」,這對一些家居類的 AR 應用,比如宜家的傢具搭配,還是非常有幫助的。此前蘋果的 ARkit 1.5 中,也支持了類似的功能。

最後一點改進則和開發者有關。Google 推出了「Sceneform」的新版 SDK,專門針對移動設備進行了優化,可以幫助 2D Java 開發人員在沒有學習 OpenGL 等基礎下,輕鬆開發出逼真的 3D AR 應用。

事實上,現在 Google 應用商店裡,已經有大量基於 ARCore 開發的遊戲或應用,對比早幾年的「量尺子」和「動態濾鏡」來說,如今主流 AR 遊戲的基礎體驗都不會太差。但目前具備 AR 能力的手機仍以旗艦居多,AR 應用在生活場景中的實用性也十分局限,打開率注定不會太高。
對於這點,我們也只能繼續跟隨 Google 或蘋果的步伐,期待 AR 技術進步的同時,也逐漸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