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4.0 - Germany's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來源:Iote
鑒於德國製造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全面認識和觀察德國工業4.0發展理念、推進機制、實踐效果等,對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結合近期的調研座談與媒體報導,我們對德國工業4.0的進展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也對以借鑒促產業升級發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下文首先從不同側面,分析了德國工業4.0雙策略(即全球領先供應商策略和其國內領先市場策略)的推進情況,然後總結了對我們的啓示和借鑒之處。
一、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從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情況看工業4.0領先供應商策略的推進
創始於1947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是全球製造業領域最負盛名、規模最大的博覽會之一,也是德國乃至全球製造業先進技術發展應用的集中展示地。
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是在該博覽會上首次提出工業4.0策略。通過實地調研,特別是與參會各方的深入交流,我們感到,德國工業4.0的理念接受度和技術成熟度,都相對較高,其全球領先供應商策略目標很可能實現。
(一)工業4.0理念因其前瞻性和延續性而易於得到國際認同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面對實現經濟復甦的巨大挑戰,和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主要國家都提出了產業發展新策略,包括德國的「工業4.0」戰略,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和「工業網路」、日本的「機器人新策略」、法國的「工業新法國」計劃等,台灣也應景提出了所謂「生產力4 .0」、對岸中國則喊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策略。
綜觀這些策略可以發現,其核心或「主線」基本一致,只是各國結合自身產業基礎、要素優勢等條件,選擇了有所差異的主攻方向及具體領域。
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就是一個例證。博覽會的主題是「產業整合(Integrated Industry)——發現解決方案」,展出包括工業自動化、數位化工廠、工業零組件、研發和技術、能源這五大塊,其中重點關注工業自動化和IT技術的結合、能源和環境工程、創新的分承包解決方案、研發等話題。總的來看,發展趨勢基本都體現了,先進資訊技術的廣泛滲透和融合。
在策略內容較為接近的情況下,前瞻性和延續性,是決定哪些策略更容易被廣為接受的重要因素。工業4.0策略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年,德國政府發佈了「國家高技術策略」,開始跨部門地協調相關研究和創新計劃,還著力推動物聯網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
這至少說明,德國在當時就意識到了各類新興技術,將呈現出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以及「互聯」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2010年,德國發佈了更新版的「國家高技術策略2020」,隨後在這個框架下提出了工業4.0概念,還提出要建設相應的推進平台。
2016年,德國發佈了「數位化策略2025」,規劃了包括強化工業4.0在內的十個重點步驟。總的來看,工業4.0的發展演進,體現著向智慧化、網路化轉型發展的連貫思路,自然更易於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二)德國企業不少技術及解決方案已相對成熟
從博覽會情況看,在提供相關技術及解決方案方面,德國、美國等國的企業明顯更具競爭力。作為博覽會的主辦國和合作夥伴國,德國、美國的參展企業數量眾多,分別位於第1位和第3位,並且幾乎涉及了所有關鍵領域,受關注度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這兩國的企業在基本理念、技術先進程度、解決方案成熟度和儲備等方面,明顯處於優勢地位。
而且,與日本、法國、瑞典、荷蘭等僅有少數企業具備較強競爭力不同,這兩國都有多家領先企業,在很多高端領域和環節,已經形成了群體性優勢。當然,這兩國的核心競爭優勢也有所差異,比如德國也認為在資訊技術領域,與美國存在難以逾越的差距。
總的來看,在理念被接受的前提下,又能提供相關的技術及解決方案,德國企業走出去自然空間廣闊。
二、德國國內應用見到實效:從博世集團洪堡工廠發展看工業4.0領先市場策略的推進
無論何種產業發展策略,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企業層面,落腳到能否提高競爭力。總的來看,據德國工業企業聯合會引用羅蘭貝格公司的研究表明,德國與瑞典、奧地利、愛爾蘭這四國,目前處在工業4.0建設領跑者地位,一些德國企業已經清晰感受到,工業4.0在效率改進等方面的效果。
具體以博世集團洪堡工廠為例。該工廠在博世集團內外部相關評比中多次獲獎,被普遍認為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工業4.0典範工廠之一。洪堡工廠有兩個事業部:一個生產具有大規模生產特徵的汽車柴油系統,另一個生產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特徵的驅動和控制組件。兩相比較,後一個事業部的生產類似「大規模訂製」,產品差異性更大,生產組織複雜性顯著提高。
比如,該事業部向1500多個客戶提供4500多種產品,重量從0.2-300公斤不等,長度從5-80釐米不等,批量從1-100件不等,單個組件的生產週期,從5秒到125分鐘不等。為更好應對這種複雜性,該工廠在持續開展精益生產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4.0升級。
工廠在2012年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研究智慧工廠架構,2013年啓動智慧自動化和數據挖掘作業,2015年初建立了針對價值鏈分析的工業4.0組裝線。這種改造升級的成效是顯著的,產品品質持續改善,生產和交付效率明顯提高,客戶認可度不斷提升,市場空間也更為廣闊。
抽象來看,生產製造型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基本不變的,即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滿足更具客製化的需求。不同企業因自身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其能夠選擇的最現實、最經濟的競爭力提升,路徑也有很大差異。洪堡工廠的實踐說明,在技術研發、品質控制,特別是整體的精益生產,達到較高水準後,工業4.0解決方案已成為進一步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三、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從平台建設看工業4.0推進機制的完善
透過與德國各方的座談交流,我們發現,德國各界特別是政府對工業4.0平台(Platform Industrie 4.0)建設寄予厚望。
(一)建立平台是為解決德國數位化轉型面臨的問題
德國雖然對實現工業4.0,策略目標持樂觀態度,但也清醒地認識到,其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在企業層面的IT建設和應用比較強,但在整個社會的IT建設和應用方面還較弱,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巨大;
二是仍然有45%的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缺少接受數位化時代的解決方案;
三是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與領先國家差距較大。工業4.0平台,就是在以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本於合作的競爭」為特徵的時代背景下,德國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推手。
(二)平台目前已經發揮實質性作用
工業4.0平台建設始於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三年多來已取得不少成效。
一是成為知識和資訊傳播節點。線上圖書館匯集了政府相關策略文件,以及平台各工作組的研究成果等內容。用戶案例地圖集中展示了德國各類型企業,應用工業4.0解決方案的實例,目前已有200多個。
二是為企業開展測試提供多方面支持。新的想法、模式、組件等,在正式投入生產前都需要做測試。平台詳盡列出了全德國500多處,能夠開展相關測試的地點,以便於企業獲取相關資源。與此同時,在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的支持下,平台可以為中小企業,選擇適合自己項目的測試點提供建議,還能夠為這些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三是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平台已與美國、法國、日本、中國等主要國家,建立了聯繫或提出了合作計劃,希望讓工業4.0從一個「德國課題」變成「世界性課題」,也為本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便利。此外,平台在策略制訂、提出需要制訂的標準等方面也都有所作為。
(三)平台尤其重視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
「隱形冠軍」被普遍認為是德國製造業,長期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但在這次技術和產業變革中,基本都是大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做主導,而有相當一部分德國中小企業對數位化轉型,還抱有懷疑或觀望態度,特別是對前期高昂的投資,和後續不確定的經濟報酬心存疑慮。
針對這種情況,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尤其重視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其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保障中小企業的參與。比如,德國工業企業聯合會是平台的重要參與方,同時也代表著10多萬家企業會員的利益,聯合會就為很多無法參與平台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溝通橋梁。
二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訊、測試、資金等多方面支持。除上文提到的之外,平台還聯合其他單位,共同編制《中小企業工業4.0實施指南》,在工廠現場舉辦研討會指導中小企業實踐等等。
三是以應用實例化解中小企業的顧慮。通過一些工業4.0解決方案的應用展示,讓中小企業能夠看到實際的成本收益情況,以及對生產組織、商業模式、資訊安全等方面的實際影響,用事實和數據來引導中小企業開展相關工作。
四、啓示及借鑒
透過在各個方面的廣泛調研座談與媒體報導,對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的變化,以及如何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能夠有一些深切體會。
(一)領先國家積極探索智慧製造的發展路徑,並且正在加強相互合作
主要國家在智慧製造方面的探索,是圍繞理念、模式、技術、標準等多個面向展開的,核心是理念及其實現路徑。從博覽會情況看,工業4.0和工業網路這兩種理念,目前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帶頭地位,其他發展理念儘管仍有迎頭趕上的機會,但難度已經較大。
更為重要的是,博覽會集中展示了適用於不同場景的100多種解決方案,一些領域的實現路徑,已相對比較明朗,這都說明領先企業已經將重點,逐步轉向商業化應用和推廣。
此外,自2016年年初以來,通過工業4.0平台與工業網路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的對接等方式,德國、美國正不斷加強合作。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也是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契機。首次成為博覽會合作夥伴國,美國派出了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代表團參展。
在博覽會上,「當工業4.0遇上工業網路」論壇,共吸引了8000多人參加,很多與會者對標準銜接等抱有濃厚興趣。正如漢諾威展覽公司董事局成員Jochen Kockler所言,「這次展會說明了美國和德國在數位化製造和能源發展道路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們需要制訂統一適用的技術和標準,讓全世界的產品、機械、工業企業和人才互相連通」。
(二)理性看待與領先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確實面對自身產業問題,尋求國際間的合作與改進
面對新工業革命,包括台灣確實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會,但也必須看到挑戰威脅也十分艱巨。國際調察研究報告中,我們發現,在政策協調和針對性、生產製造過程與資訊技術融合、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與處境、創新組織方式等多個面向上,台灣與領先國家還存在很多差距,甚至崛起的中國,這些國家都直間接對我們的產業發展,有著而且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這些差距與影響,在中短期內可能都難以縮小。
博覽會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博覽會的5200多家參展企業中,對岸中國約有650家,絕對數量排第2位。但大多數企業集中在燈具製造、鑄造等領域(雖然並非這些產業是低端的,只是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不高),展位與之相鄰的企業大多也來自發展中國家,受關注度總體較低;已開始有一些中國企業開始進軍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等領域,但目前來看還相對比較初級;但有如華為等企業,開始在一些重點展館,與全球領先企業同台競技。這些消長,台灣的企業甚或主管經濟發展的中央政府單位,是否真正感同身受?還是僅炒作一兩個亮點,但仍舊沿襲舊思維及陳舊做法,愚弄與麻醉台灣各產業的發展前途?
(三)正確認識製造業向中高端「爬坡」的複雜性和難度,應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產業發展實踐已反覆證明,行百里者半九十,製造業越往高端發展遇到的難度越大。先進製造業基本都是人才、技術、知識、資金密集型行業。在一定條件下,人才、資金、設備等還相對容易解決,但技術成熟、知識累積、市場認可等,在短期內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
台灣不若中國,有廣大的市場人口與覆地,很多口號式的政策,已無法像過去一樣帶動產業的發展。過去的二十年間,台灣政府提撥經費,透過公協會組織提供給一些產業,補助中小企業到國際參展的做法,實際上一點成效也沒有。
駐外單位代表,也經常藉這些國際性展覽,「慰勞」從台灣來的參展廠商。每每見此,心裡就淌血……一個曾被舉世稱羨的經濟發展,還有被樂道的科技成就,卻只能有這般的作為!?
(四)持續改造升級現有工廠是實現智慧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現有工廠特別是水準不高工廠的基礎上,如何對接智慧製造或者工業4.0,是很多企業關注的問題。
洪堡工廠的案例表明,問題導向地對現有工廠進行持續改造,是一條比較經濟可行的道路。一方面,多數製造業企業難以承受新建工廠的高昂成本。正如洪堡工廠負責人所言,「我們當然更希望能有一個新廠,來從頭佈局工業4.0,但現實是我們無法承擔新建工廠的成本」。
另一方面,持續改善是製造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新形勢下依然如此。洪堡工廠始建於1965年,其能夠在50多年發展歷史中長期保持競爭力,靠的就是堅持一套持續改善的理念,並不斷深入實踐。該工廠近年來與工業4.0相關的實踐及成效,只是對此一個新的註解。
(五)政策環境是製造業發展國際競爭的重要維度,需要在協調性、精準度以及細節上多做文章
主要國家中高端製造業的競爭是多個維度的競爭,一國政策環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跨國比較來看,這方面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如何讓身處雲端的主管機關與幕僚團隊,真正了解國際的產業現實環境,以及中小企業面臨國際競爭的處境,這些牛毛細節,才是政策發展的依據。
改革或帶來階段性陣痛,但絕對不是削弱競爭力與走回頭路,而關鍵就在是否有一定程度的配套規劃。或許全國都需認真思考與檢視,在談台灣產業競爭力時,「一例一休」是否能抗衡「一帶一路」?這個提問,不是針對議題本身,而是全面的探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