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者陰明,稀土社區CEO。
A product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我學會這個句式是在高中準備各種英語考試範本的時候,不過主語是 action,當時的我覺得所有的英語範文都好糟糕,說著所有人都知道的單詞和語法,把一篇文章像是搭積木一樣拼湊起來粉飾一番。但是,這句話卻在我心裡存在了許久。
解釋是一件成本很大但是卻效果很低事情。和你即將開除的員工解釋理由;和你想要分手的另一半解釋原因;和父母解釋你的不同;和外國人解釋中國人的思想。因此,在我心中,解釋一個功能、一個產品、一個創業想法都是愚蠢的。
但是,我們依舊需要和別人解釋,因為解釋是資訊流通的第一步。假設需要解釋的一方是(A),被解釋的一方為(B)使得資訊流通高效的條件有以下幾個:
1、B 對 A 的資訊準確度有較大的信任
2、B 很難從 A 之外的地方獲得資訊
3、A 解釋資訊富有邏輯、易於理解
這裡我第一個想到的場景是老師:
1、学生(B)對老師(A)一般情況下在知識給予層面是信任的
2、学生(B)在課堂外很難獲取到有效資訊
3、一個好老師(A)一般都會有一套精心編寫、被時間檢驗過的教案
這也是為什麼,當任何人有了一個想法去完成某一個目標的時候,請想清楚:
自己是否知道到達目標的路徑?
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資訊解釋溝通的成本,說到時下流行的創業世界:
一個創業者是否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能力以搭建一個產品來完成自己想要塑造的世界?
說人話:
• 世界缺少什麼?
• 你是否有能力做出來這個世界缺少的東西?
• 如果世界缺少的這個東西很複雜,你是否能找到一群和你有一樣想法的人,然後一起做出來這個世界缺少的東西?
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PLEASE_STOP
我們愛創作者,就是那些用已有的資訊、工具加以思考來創造新的內容的人。作家、開發者、設計師、建築師、裁縫、廚師等等,是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不滿和愛才創造出了未來人們的消費類產品。
走在最前面的,被人們稱作先鋒派、The Crazy Ones,他們或鬱鬱不得志、或遇到了慧眼識珠的伯樂、或嘴含金湯匙不用思考實用價值。他們所創造出的資訊要等待使用者的欲望升級以完成消費行為。
其次是被市場認可的自由創作者(詳見之前的博客中提及的贏家產品),他們通過努力及適當的妥協獲得了改變社會行為、利益分配、階級跳躍的機會。
再其次的是服務於社會基本需求的被動創作者,他們或愛、或不愛自己所做的事情,但依舊需要依賴於商業價值同時滿足個人創造的需求,說人話就是:是自己愛做的事情,卻也是服務於自己不愛的事物。
再其次的創作者,活得辛苦一些,他們的能力與境遇不允許在具體的創作過程裡添加太多的個人思考,而是複製被證明行得通的資訊及工具以創造有商業價值的內容。「我們大多數人在這裡」
自己做產品有一段時間了,我知道自己不擅長,甚至 80% 以上的時間,我的想法是錯誤的,使用者會用具體的行為來反對你。聲色俱厲、面目猙獰。
好在我們有一個很棒的產品設計師,他對於美、解構、顏色都有著讓我無比放心的能力,以至於我可以花多一些時間來想使用者需要什麼。一點點的前進,我便感受到了痛苦,為什麼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用戶到底要什麼,我又想要做什麼?
微信 iOS 6.3.7 版本裡取消了下拉拍攝視頻的入口,進而在知乎上有了不少對於這一修改的討論,而這裡的討論也恰恰讓我想到了每每在產品上有改動時的爭論點:
• 資料驅動
• 用戶需求
• 行為成本
• 交互形式
這讓我想到了下面這幅圖及前兩天被刷屏的文章Pony Ma 聊產品
所有人都在討論尋求、產品體驗、商業模式、拓展性(都是些髒的不行的詞),我們看著那些被膜拜的產品:Medium, Slack, Instagram, WeChat,
Trello 等等,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兼具了功能價值與設計美感,甚至包含了一定的社會影響裡,也就是我再三強調的「贏家」產品。
但是,上面的一切告訴我們這是難的,這不是你招聘到一個大牛程式師、挖出來一個 BAT 5 年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不停地在各種媒體管道上刷刷臉就能做的出來的。現在的產品從使用者調研、設計、開發、資料分析到最後的發佈推廣就好比一個商業地產的建立,那招標的企劃案都比書厚呀!
無論你說多少話話,講多少故事,都請你不要忘記,你想讓人來光顧你建的大樓,就應該把樓建好。無論是地標商圈、文化社區、居民住宅還是一個小小的咖啡館,請把你的樓先建好。
因此,我並不熱愛
1、Agile Development,除非你有明確的產品節奏和目標
2、MVP,除非你的第一個版本用戶已經可以感受到價值
3、Details,除非你的產品本身已經完整地解決了用戶的需求
你如果較真和我說 Pixel
Perfect,我會把它視作一位合格設計師下意識的一種基礎能力。就像是一個合格的舞者應該可以輕而易舉的一字劈叉。
我寫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小東西(ming.today/resume),第一次獲得滿足是做(sellmystuff),一個把我大學畢業後留下的東西賣掉的小平臺。我當時開發水準很低,後臺用的是 Google App Engine,前端用了 PureCSS,開發了一個晚上。
但是我開發的這麼簡單的一個產品,很快就幫我把所有的東西一賣而空,當然我並沒有解決物流和支付的問題,因為人就可以做好它。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工具有工具的價值,人有人的價值
過去整整半年,進入我的電子設備並長期停留的產品很少,這裡我會介紹三個,他們有的大眾、有的小眾、有的功能導向、有的內容驅動、也有的劍指天下。
MarkEditor - 做一個產品需要一個美好的初衷
前一段時間,稀土用戶兼好朋友 Ricky 給我推薦了一個產品來試用,叫做 MarkEditor,產品來自於 Z.R.E.Y 工作室,他們曾開發出了很多倍我們熟知的產品,例如 Hexo。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這是一個新的 Markdown 編輯器,之前我少說也用了 10 個左右,大多數的功能都是可以理解的,偶爾 logo 設計的漂亮一些,快速鍵方便一些也就到了極限。最後 StackEdit 勉強可用。
這個產品的 logo 並沒有讓我很驚豔,打開主頁面也平淡無奇,該有的:代碼高亮、夜間模式、雙螢幕、匯出 HTML 等等都有了。但是稍微嘗試了幾個功能之後,整個人就愛進去了!
• 播放本地背景音樂
• Focus Mode,去標語游標所在行和其他行
• Wifi 手機快速上傳圖片
• 多種 Export 格式,包含圖片、富文本等
一個合格的開發者不會認為上述的某一個功能很複雜,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產品設計是發自使用者使用的內心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感覺到了創造者在編寫這幾行代碼時的興奮,那種「我懂你」的快樂。
這讓我想到,做每一個產品的初衷都應該是美好的:有用、好用。當然這裡也有一些要求:
合理的學習成本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產品現在會經常互相借(chao)鑒(xi),就是為了在你有功能提升的同時,降低用戶理解你的成本。而那些徹底改變對話模式的產品,往往成功率很低。
MarkEditor:保留了主流 Markdown 編輯器的功能,介面相似,快速鍵基本相同。
大大大的提高效率
懶著解釋
MarkEditor:Export 功能,手機快速上傳圖片功能
解決用戶的內心需求
用戶有回饋,就是有問題,但是直接解決問題往往是錯的,因為用戶表達出來要的東西並不是他們內心的訴求。很多產品在積攢內容、使用者的初期都很頭疼社區討論的建立,不知道如何優化評論框功能進而可以增加評論欲望。
但是,問題往往不是用戶如何更低成本的評論,而是讓用戶理解可以評論,有內容可說,有人在。對,就是要讓用戶感覺有人在,這是評論的基礎。因此,很多產品的使用者基數少的時候不要妄想評論。
MarkEditor:背景音樂,寫東西的時候真的很重要啊
塑造新的行為
這是產品的高階水準,一般依賴於遠遠多過別人的資訊或是思考,例如當年的 Retina 螢幕來自於技術的優勢。而這樣的行為一旦被證明成功,就會推及於相關行業的所有產品。是所謂塑造新的行為
MarkEditor:Focus Mode
SELECT - 在黑海裡的新產品
一個外國好朋友在的團隊開發了一個新的即時通訊產品,我的感覺是太晚了。微信、Whatsapp、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LINE、Telegram 的覆蓋率都不太會給新的產品帶來太多機會,而我也很難想到有什麼功能可以使得用戶大範圍遷移。
創業圈喜歡說「藍海」、「紅海」來形容一個行業被廝殺的程度,而即時通訊之於行動網路應該屬於「黑海」吧。
出於這樣的思考,我打開產品前的想法是它也許可以滿足某一些特殊的需求和意識形態以佔領這片無垠大海中的一小部分。然而,我看到的是一個有企圖的產品,一種到處充滿著上述 4 個特點的產品。
與現有產品若即若離的差異、某一些方面大大提高效率、理解用戶內心需求的功能以及一個讓我覺得有爆發性的獨特性。由於產品還在內測開發,我這裡不便透露它的具體功能。但是團隊是一個外國人主導的風格,體驗上倒是很接地氣。
對於這個產品,我最想講的是一種霸氣,一種在黑海裡生存的欲望。我們並沒有被 QQ 音樂滿足、微博垃圾不堪、豆瓣嗷嗷待哺、百度搜索猶如中國互聯網的恥辱。因此,一個已分天下的巨大需求的類別,永遠都有機會。要等待的是,新的用戶行為所依賴的平臺的誕生。
我把超級剛需比喻成一個不毛之地發展成大都市的基礎設施:交通、電力供給、水系設施、等等。而當新的不毛之地要出現時,請不要錯過那轉瞬即逝的機會。
Notion - 技術是一切
前兩天在掘金上
witmin 分享了這個產品 - Notion,我第一時間和他的創始人取得聯繫以尋求註冊方法(正式的 Signup 通道已經關閉)。看了演示介紹,我整個人都是激動的。
這裡的每一個功能都是我對於在寫編輯文檔的設想,當 team collaboration,
sync editing, media embedding 成為了技術模組被廣泛應用在例如 Google Drive, Quip, Dropbox Paper, 石墨 等雲端文檔工具的時候,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新的東西可以做。或者說一句心裡話,就是我還覺得有價值的東西現在的技術能做到麼?
例如:我渴望從北京到舊金山 1 小時安全到達,但是這樣的東西真的能做到麼?因為我的理性分析認為這樣的事物還不存在,因此我不把它當做需求,這份需求也掩藏在人類欲望的最深處,那就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我們難道不希望有一個檔工具可以集合我所需要的一切資訊:文字,圖片,視頻,人,時間,地點,表格,清單,以及遞迴的其他文檔。而 Notion 給我的驚喜卻不只如此,它將上面的交互融為了一個簡單的文檔編輯頁,讓他有效地整合以上內容編輯需要的所有內容。
同步編輯文檔的需求非常小,這個很酷的功能並不能向即時大型網遊一樣一起打得爽快,因為大多數的內容編輯過程是獨立的。幾乎所有的同步編輯其實都少不了一個東西,就是即時溝通,從而同步完成一個內容,因此在文檔裡加入視頻直播就變得有了意義。這個功能的使用場景並不是表面的同步編輯,而是更深一層次的合作便利。
有限的未來,我可看到一個碩大的 Dropbox 公司開發出的 Paper 即使在產品細節設計上臻於完美,卻無論如何都不如 Notion 性感。而
Notion 細節的欠缺卻更像是一種年輕人的痞氣,因為他深知自己骨子裡是『高人一等』的,因為它塑造的功能在太多人眼中根本不知道能夠實現,因此需求也更無從談起。
往往,技術就是開啟一個新的產品思路的根本。因此,有太多無技術基礎的團隊,顫抖吧,因為你解決的東西是其他人都可以解決的,因此歸工具所服務的內容是有限的,人的利用效率差異成了這一類公司的勝負手。
結語
做出一個為人所用的產品,是一個團隊展示自我價值的第一步,它不是目標,卻無法回避。他會幫助你解釋那些你解釋不清楚的東西,如果你做對了的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