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虛擬實境)和 AR(增強現實)都是提出多年的概念,但最近兩年相應的產品和技術卻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量的廠商追逐熱點而推出相應的產品,但雷同程度極高,看多了甚至會有疲勞感。
在2015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上,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正式在亞太地區啟動關於
VR/AR 的“數位感知計畫(Digital Senses Initiative)”。
知道你會問:IEEE 與 DSI 介紹
IEEE (the Insiti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組織,發表和結集出版的技術文獻和期刊已經覆蓋了
電子工程,電腦,通信等領域。其最出名的成果莫過於建立了 “IEEE
802(有線與無線的通信標準)”,還有很多其他成果,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而 DSI(數位感知計畫)則是 IEEE 在確定這將是人類未來其中一個技術發展的方向之後,所推出的為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量身打造的全球協作平臺。通過加強各種機構、公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最終促進與這兩種技術相關的一系列其他產業的市場發展和生態系統建設。
給你全新的視角看世界:VR & AR
雖然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這兩個概念經常被人提起,但是實際上很多人並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差別在哪裡。這一點
IEEE 數位感知計畫主席袁昱博士也利用
Karl Popper 1978 年發明的三個世界的思維方式進行了說明。
增強現實比較簡單,基本的模式就是虛擬與現實的疊加現實,從而增加人對現實的感知能力。而虛擬實境則根據內容的來源分為兩種。第一種直接從虛擬中生成內容,第二種是將現實虛擬化之後再生成的內容。
兩者的應用區域也有所不同,AR 主要説明各種設備更好的展現他們的功能,而
VR 設備的應用更加廣泛,從娛樂到教育,科學探險,國防,甚至是醫療都有非常好的前景。
潛力股:光場技術 & 腦機介面
與傳統的攝影技術相比,光場技術更偏向m6對現實忠實的記錄,最後再根據使用者的特定需求,進行現實的改變還原。我們之前曾經報導了 Lytro 推出的一款光場攝u/3機,它就能夠提供後期即時渲染的 VR 視角。
而腦機介面的思路則更加前衛,雖然現在各種顯示裝置越做越精密,但是依舊有累贅感。腦機介面則是希望通過人腦和機器之間的連結,從而直接將影像投射到人的視覺感官上。
IEEE 數字感知計畫主席袁昱博士表示:
“經過多年的發展,數位感知已經到達高速發展的臨界點,IEEE 預見在未來的 5 到 10 年,數位感知將迎來集中爆發期,成為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顛覆性技術。數位感知計畫(DSI)的啟動,正式希望合各界之力推動 VR 與 AR 的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
記者:VR/AR 在大陸非常火,但不同產品之間的相似程度很高,這種現象您怎麼看?
袁昱: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這種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有,實際上矽谷現在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這一點主要的問題是在於,目前擁有相應核心技術的廠商不多,而且硬體也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最終是否成功和產品的具體商業運作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記者:因為第一個問題中提到的現狀,有部分廠商已經選擇了從這個市場中退出。您有什麼特別的建議可以給到選擇
VR/AR 作為方向的創業者呢?
袁昱:這一點我覺得最重要是想法。VR/AR 的生態系統非常龐大,除了硬體,內容、使用的社交化等各方面同樣會影響用戶的實際體驗。哪怕硬體全部採用別人的,只要你有應用和平臺能夠吸引到用戶,同樣是有生存空間的。
記者:雖然 VR/AR 非常熱門,但是我們看到實際購買的用戶並不多。您覺得
VR/AR 究竟何時能夠普及到消費級市場呢?
袁昱:這個普及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現在已經在進行的硬體方面的性能提升和成本削減,之後的第二階段的關鍵將轉移到軟體和內容上。我們預估這兩個階段大致需要5年左右,當然也要看未來發展中的實際需求。
記者:其實目前很多 VR/AR 相關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少數幾家大公司手裡,他們會願意參與 IEEE 的整個行業標準制定過程麼?
袁昱:行業標準的制定其實對於它們來說也是一個好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標準的制定與技術的專利權是分開的,也就是說哪怕一個專利成為了標準也能夠收取使用費。一旦自己的技術成為了標準,不但能夠收錢,還能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夠最好的符合標準。整體利益方面非常明顯。
也許你還想問:這樣會不會導致大企業直接主導整個技術的發展?其實製訂過程中我們還是非常公平民主的。哪怕你只有一個人,但是你對於整個行業標準的制定同樣是有發話權的,但由於新技術開發的難度,一般來說大公司更有機會拿出最終的解決方案。
而且統一的行業標準,也更容易獲得各個國家地區的法律法規的支援,IEEE 因此也與很多國家的政府機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所以參加
IEEE 的計畫也更容易獲得法律法規上的支持。
預測未來很難,最好的辦法是創造未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