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智慧硬體,都是傳統硬體加網路的模式。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硬體廠商雖然做得很好,但是轉型到網路非常困難,因為沒有相關人才。
以中國廣東為例。家電廠商在珠江口的西邊,主要在中山和順德,要是想找幾個做軟體和網路的人,最近的也要去深圳才能找到。即使暫時整合了一些人才,也很難留住,因為背景不同溝通起來都有困難。所以大家看到傳統家電廠商的網路轉型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外人完全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有時候連這些廠商內部都不明白自己在幹什麼。(台灣是否也有類似情形?)
美國的大廠卻有不同的思路,挑大樑的是Apple和Google這樣的手機系統廠商,而不是家電廠商。這兩家做了什麼呢?說明白點就是把硬體的軟體介面標準化。
Apple推出了HomeKit,任何硬體只要符合HomeKit的標準,得到Apple的認證,都可以和iPhone或者AppleTV連接,都可以通過Siri控制,可以和自己App打通,甚至可以和協力廠商的App互動,從而達到智慧化。
在Apple的佈局裡面,做硬體的和做App的可以不是一家廠商,只要按照介面標準對接即可。
Google的Weave也是類似,只是沒有Apple那麼封閉,並不需要設備和一款Google的硬體相連,協定支援上也更廣泛,估計也沒有統一的認證機制。但是用意是一樣的,就是統一各種硬體的軟體介面。各種硬體只要使用Weave協定,就可以和Android手機互通,各種App也可以和這些硬體相連。
兩家互稱對方為Evil的公司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樣的,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就是可以解放生產力,以前做硬體的還是安心做硬體,只要實現相關介面即可,做軟體和互聯網的還是做老本行,只要訪問硬體的介面就行。最終的消費者得到的,卻是智慧化的硬體,或者和硬體連接的網路服務。
中國小米在做智慧家居的時候也發現這個問題,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長,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人才都配置很全才行,人多了反而成本高,效率低。硬體和軟體、網路服務分離可以很大的提高效率。
比如最近眾籌的網路收音機,硬體是創米做的,App外掛程式和網路服務是喜馬拉雅FM做的,兩家通過小米智能家居平臺提供的標準化介面來配合。
這樣的例子將來會有很多,比如小米智慧家居可以開放出一個完整的SDK,任何App開發者都可以基於這個SDK,開發出一個控制小米智慧家居硬體的App,就和微博協力廠商用戶端的感覺一樣,給用戶更多的選擇。
雖然HomeKit和Weave都還沒有發展起來,但我是看好這個方向的。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