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CPS 中安網
有人說,現階段限制影像監控生長的,是儲存技術。也許有人並不認同,但行業發出這種聲音,也折射出儲存技術莫大的重要性。有人說,讓大家越不懂儲存;再藉影像往高清發展,讓大家笨笨的用、傻傻地買,儲存的自然需求與成長就存在,你認為呢?
FC SAN的前世今生
對於安防行業,FC SAN(光纖磁碟陣列)如初生,能熟悉它的同行甚少。然而,早在1991年,該技術就已經誕生。磁碟陣列是具有可將其磁片組織起來的控制軟體的磁片子系統,而如果子系統內部採用光纖通道技術來連接,就是光纖磁碟陣列。
它最開始,只是簡單地作為某台主機,或伺服器的附加外置存放裝置,主要用於擴展單台主機或伺服器的永久儲存空間,一般通過SCSI或其他介面,與主機直接相連;後來隨著儲存網路技術,尤其是光纖通道Fibre Channel 技術的發展,磁碟陣列通過光纖通道FC介面,接入到儲存區域網(SAN,Storage Area Network的簡稱 )中,為多台主機提供共用的儲存空間(意味著類似機房資料庫等級的儲存應用)。
而現今的安防行業,由於越來越多的監控應用,趨向影像圖像的高清顯示、海量的資料儲存、多元資訊融合、資訊智慧挖掘、大規模資料的智慧分析及決策、等多種先進技術,尤其在工業4.0、智慧城市,以及跨地域的大規模行業應用當中,對於這些行業中海量高清影像資料儲存系統的需求,意味著資料儲存能力和運算性能的提升,儲存產品具備高性能、高容量、高可靠性以及可擴展性,同時實現與監控系統應用的深度結合,滿足監控系統影像資料管理的特殊業務應用,於是,FC SAN在安防行業嶄露頭角。
什麼決定了FC SAN優劣
傳統監控技術所面臨的搭建網路難、共用難和儲存難的問題,在光纖磁碟陣列架構下,有了全面的改善:網路化、規模化、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使用簡便性、業務功能強大、管理功能強大、可擴展性好、易集中儲存和檢索等等,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應用體驗。
傳統監控技術所面臨的搭建網路難、共用難和儲存難的問題,在光纖磁碟陣列架構下,有了全面的改善:網路化、規模化、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使用簡便性、業務功能強大、管理功能強大、可擴展性好、易集中儲存和檢索等等,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應用體驗。
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高價值的儲存產品和解決方案。不再把使用端當白癡的填塞式銷售,才能真正讓監控儲存應用市場,朝理性健康的發展與成長。我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資訊,值得認識與參考:
光纖通道技術
光纖通道技術,是一項新興的網路儲存交換技術,它可以提供長距離連接和高頻寬,因此能夠在記憶體、伺服器和客戶機節點間實現大型資料檔案的傳輸。
利用該技術,我們可以大幅提高FC SAN擴展能力。在一個光纖仲裁環路上,可以連接126個設備,而在一個交換式結構中,可以容納6萬多個設備。尤其是在大資料量的情況下,由於光纖通道可以採用相對較少的通道控制晶片,使其管理方式簡單,故障點減少,從而也變相增加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光纖通道技術可以通過仲裁環路或者交換式結構,連接成一個網路,即所謂的SAN。在多機的群集環境中,一般都需要參與群集的所有主機伺服器共用同一個磁碟陣列。目前很多群集軟體都可以支援到多達32台甚至64台主機,通過“一備多”或者“多備多”的方式實現高可用群集。
RAID技術
磁碟陣列技術誕生於1987年,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出。這項技術的核心設計理念是RAID技術(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使用RAID是為了在磁片出現故障的情況下保護資料。當故障發生時,根據使用者使用的RAID類型,(一個或多個)故障磁片上的資料,會通過校驗值計算,或者從鏡像盤拷貝的方式重新生成。
RAID對於FCSAN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RAID 5的技術,在當有磁片出現故障時,備用磁片會取代故障磁片的角色,系統隨即在備用盤上重建資料。系統會讀取 RAID組中每一塊磁片上的每一個磁區,來重建資料。
嵌入式系統
基於嵌入式平台的儲存系統是一個可取的設計方法。如果非嵌入式FC SAN廠家系統磁片容量一般為1GB,而嵌入式系統只有其十分之一,安全性大大提高。非嵌入式FC SAN經常存在以下問題:故障率高;抗意外破壞能力弱,斷電等意外經常導致系統不能重啟或者RAID不能正常組裝。
控制器軟體
從FC SAN的名詞解釋可以看出,如果從構成角度分析,它就是一堆磁片和控制器與內外介面組成。控制器通過內置的控制軟體,實現整個陣列管理。可以認為,FC SAN的控制器相當於PC的主機板、記憶體和CPU,很多陣列通過兩個控制器來切換,實現多通道的資料存取和通道間的負載均衡。
作為安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資料儲存,目前已成為安防監控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特點是圖像信息量巨大,要求具有足夠的儲存空間,因此,一個高效能的影像監控系統,必須具備高效能的資料儲存系統,這關係著資料管理的效率、資料安全,以及資料利用的效率。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