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一齣從輝煌到衰敗的企業宮廷戲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Google To Sell Motorola Mobility To Lenovo For $2.9B

AKD 寰楚專業級全系列監控設備

原標題:這兩年過得不太好的聯想和 Moto,病因出在哪裡?


leiphone 王强







當聯想第二屆techworld大會召開時,全球科技媒體中只有寥寥數家為大會做了圖文直播。與蘋果、三星、華為等召開發佈會時,各大媒體爭相直播相比,聯想techworld顯得比較尷尬。


在發佈會上,聯想介紹了旗下 Moto 品牌主打 AR 功能的新一代智慧手機產品。收購 Moto 手機部門兩年以來,聯想在智慧手機市場幾無建樹,這一次能否借新機發佈重現 Moto 品牌的昔日風采呢?

聯想收購 Moto 手機:兩年時間都做了什麼



2014 年初,聯想宣佈將從谷歌手中以 29 億美元代價收購摩托羅拉行動。當年 10 月收購案完成,Moto 正式成為聯想旗下品牌。

收購 Moto 被認為是,聯想在智慧手機市場所下的最大賭注。一開始,這項併購案也曾被不少人看好,認為聯想未來可以因此進入智慧手機市場是戰前三大之列。


轉眼兩年時間過去了,聯想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呢?兩張圖就能一目瞭然:

 这两年过得不太好的联想和Moto,病因出在哪里?
兩年前聯想赫然在列
这两年过得不太好的联想和Moto,病因出在哪里?
兩年後聯想已經歸入Others


而聯想公佈的財報數據則顯示,直到 Moto 部門才實現收支平衡,在聖誕購物季創造的銷售收入,只有區區 20 億美元。聯想行動部門在 2015 年的總營收不足百億美元,已被華為遠遠甩在後面(華為消費者 BG 去年營收超 200 億)。

收購 Moto 後,聯想在整合前者公司團隊、組織架構方面消耗了大量精力,卻在新品研發方面步伐緩慢。之前Moto 行動在谷歌手中,已經處於"半殘廢"狀態,手中唯一有些亮點的手機型號就是 2013 年發佈的 Moto X。收購 Moto 後不久聯想就將 Moto X 引入中國國內,並頗具自信地為其設置了較高的訂價。

Moto X 這款機型的主要優勢是,其使用谷歌原版安卓系統帶來的"原生體驗",而在晶片性能、拍照品質、續航能力等方面,都落後於同期流行的高端安卓手機。

引入中國後,原生的安卓系統自然被閹割,唯一的優勢不再,剩下的也不過是 Moto 這個字號代表的情懷了。靠情懷賣高價當然無法贏得市場,結果 Moto X 在中國幾乎無人問津。

到了 2015 年底,聯想和 Moto 缺乏核心技術的劣勢,在新版Moto X上更加凸顯:對手三星、華為都用上了 14、16nm製程製造的高性能晶片時,新款 Moto X 卻還在沿用發熱量巨大、性能過時的驍龍 810。

不僅如此,新型號的售價還比舊款貴了千元以上,令僅存的一部分潛在用戶都難以接受。到了 2016年,Moto X 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

就在收購 Moto 行動的同時,聯想也在佈局互聯網手機業務,推出了樂檬、ZUK 兩個子品牌來和小米、華為等對手競爭。主打入門級市場的樂檬在一年多時間裡,推出了多款機型,卻沒有一款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從用戶反饋來看,樂檬手機外觀太過平庸,做工又無法令人滿意,拍照普遍是弱項。樂檬的系統用起來還算湊合,可是內置的應用商店難用,小毛病眾多。因為缺乏特色又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樂檬在互聯網手機風靡的這兩年成績平平,很多消費者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品牌。

相比樂檬,聯想主打中端市場的子品牌 ZUK ,還算做的比較成功的。ZUK 先後發佈的 Z1、Z2 兩款機型都有著不錯的配置、不輸對手的良好做工和相當有殺傷力的售價,出貨量也能跟得上需求。ZUK 趕上了互聯網手機最後一波熱潮,成為了過去兩年間聯想手機業務的唯一亮點。

聯想手機與 Moto 手機:內部爭鬥的不良後果
Moto、ZUK 和樂檬三個子品牌同台競技,背後則顯示出聯想併購 Moto 後行動業務的混亂局面。

其實 Moto 行動在 2011 年被谷歌買下後,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谷歌從來沒把 Moto 當自家人看待,相反卻不斷裁撤其員工、縮小業務範圍。到 2014 年轉賣給聯想時,Moto 團隊事實上已經空負盛名,不再是業界一流的手機研發力量。更要命的是,Moto 行動最具價值的專利技術組合,都沒有被出售給聯想,聯想得到的其實只是一個,接近二流的研發部門而已。

偏偏被聯想接手後的 Moto 行動仍然心高氣傲,不想輕易融入聯想原有的手機部門,甚至暗地裡還對後者多有鄙視。聯想本部手機部門當然不甘示弱,於是雙方就開始較勁。

Moto 行動希望能把聯想手機,全部統一在 Moto 品牌下,聯想本部則希望讓 Moto 團隊,只負責特定研發和海外通路,而品牌本身則納入本部管轄。爭執許久,兩邊都想搶佔集團有限的資源,自己拿下主導權,而新品新技術研發的工作自然就耽擱了。

直到15年末,聯想才理順Moto和本部的組織架構,基本確定了各自獨立、合作共進的路線。也直到那時候,Moto的研發工作才正式步入軌道。

但是聯想內部的資源,支持兩個獨立團隊並不充裕,因此Moto 行動的工作進展,也不是很順利。與聯想本部相比,Moto 行動和曾經的老闆谷歌的關係,可能還要更密切一些。此次 Moto 新機發佈,其技術就和谷歌頗具淵源。

而聯想子品牌 ZUK 雖然之前在架構上,算是獨立子公司,卻更像是聯想手機的正統組成部分。Moto 與 ZUK 的定位比較相近,現在後者又被本部收回到集團內部,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相當考驗集團上層的管理能力。聯想高層正在考慮讓兩邊技術、通路全面互通,但是何時能實現融合還是未知數。

這種內耗的局面,在聯想發展史上曾多次出現,也從側面說明聯想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合理的內部競爭有助於企業發展,但內耗到一定程度,就只會損害企業競爭力了。之所以聯想收購 Moto 兩年來,這一品牌幾無作為,內部爭鬥是很重要的因素。

從外人來看,樂檬、ZUK 和 Moto 雖然同為聯想旗下品牌,兩邊的系統、特色技術、銷售通路卻有很明顯的區分,關係似乎都不如 Oppo、Vivo 親近,這無疑對聯想手機的品牌影響力相當不利。

總的來說,聯想收購 Moto 這兩年來的表現非常令人失望,很多分析師認為這樁併購案,堪稱科技史上經典的收購失敗案例之一。然而,為什麼當年聯想在收購 IBM PC 業務後做得風生水起,如今在手機市場故技重施卻狠狠碰壁呢?

聯想手機業務失敗的背後:過時的套路帶來慘淡的業績
聯想在品牌 PC 市場,已經做了多年的銷量冠軍。PC 產業最輝煌的時候,聯想收購了 IBM 的 PC 部門,其後借 Thinkpad 等著名品牌,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最後取代 Dell、HP 成為老大,那段日子可以說是聯想最美好的回憶。

正是因為長期主營 PC 業務,聯想集團上下都養成了 "PC病" —— 產品研發、通路建設、行銷策劃等策略,都深深烙上了 PC 市場的印記。開始做智慧手機後,聯想幾乎是把做 PC 的那些套路,照搬到了手機業務上:主打營運商通路,大量生產低利潤、無特色的廉價機型,依附谷歌、高通等核心軟硬體廠商,忽視研發投入、行銷投入等。

早年聯想手機主打營運商通路,硬體靠高通軟體靠谷歌,通路行銷都由營運商包辦,聯想自己只要一門心思造機器足矣,研發、行銷等層面的劣勢還不明顯。恰恰是近兩年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聯想過去忽視上層能力建設的後遺症開始發作。

智慧手機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就是系統和晶片,而聯想在這兩者上幾乎沒有積。Moto X 入中後,聯想一時間都沒能力為其換上適合中國消費者的Rom版本,只能粗暴地將 Moto X 的原版 Android 系統中的谷歌服務框架一刪了事,再添上幾個中國本地常用應用就算完工;樂檬的 UI 小毛病、bug不斷,系統運行效率低下,讓本就配置偏低的手機更加卡頓。

而且 Moto、樂檬、ZUK 雖然同屬聯想子品牌,使用的系統都不是一個版本,可見聯想內部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團隊,組織架構都混亂不堪。

華為有海思麒麟,小米也和聯芯合作開發自己的晶片,而聯想雖然斥巨資買下 Moto,卻在關鍵的晶片研發上毫無動作。於是 2015 年底的 Moto 新品,還在使用落後的驍龍 810,在 Galaxy S6、Mate 8 等對手面前淪為笑料。

聯想在拍照優化方面,同樣落後於對手,很多用戶甚至默認聯想手機拍不出好照片。而 Oppo、Vivo 擅長的手機 Hifi 領域也沒有聯想的話語權。缺乏核心優勢,處處技不如人,這樣的聯想當然難以做出,征服消費者的優秀產品。

從聯想集團財報來看,聯想一年的研發投入只有區區十幾億美元,尚不及華為的一個季。研發投入不足、技術累積不夠是聯想當今困局的根本成因。

行銷通路建設上聯想也沒有付出很多精力,當年聯想的 PC 專賣店遍及全中國,今天的聯想手機無論在線下還是線上,都沒什麼存在感。網上華為、小米、魅族的粉絲戰得昏天黑地,卻沒什麼人提起還有聯想這麼一位玩家。技術不足,行銷又不下功夫,業績慘淡是必然的結果。

聯想手機將何去何從?
作為手機市場的老大哥級品牌,Moto 承載了一兩代手機用戶的美好回憶,其沒落也令多少粉絲唏噓不已。被谷歌收購又被轉賣給聯想後,Moto 在動蕩中迅速耗盡了自己的最後影響力,前途可謂一片灰暗。

由於智慧手機市場已經步入成熟期,現有的品牌格局在未來難以被動搖。Moto 在這個市場上基本已經沒有希望可言。同時,聯想要累積能量完成轉型需要漫長的時間,轉型完成後 Moto 才有可能在新的領域東山再起。

智慧手機之後,下一個IT產業的熱點很可能是 VR 技術。這也將是 Moto 重新崛起的機會所在。VR產業真正開始爆發還需要多年,如果聯想能從現在開始為此投入資源、打造基礎,屆時就有可能抓住機會搭上順風車。但如果連這一波都錯過,不僅 Moto 崛起無望,連整個聯想集團都可能走進歷史,活在人們的回憶與感慨中。



究竟聯想和 Moto 會走上哪一條道路,我們現在還不能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給他們的時間並不充裕,如果聯想不能盡快解決自己深層的問題,或許不久後的將來自己也將面臨被收購的命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