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AWS 雲如何支撐工業 4.0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Industrial Software & Industry 4.0 
with Amazon Web Services




源: 至顶网



製造企業的轉型升級意味著,依託雲計算、大數據、行動網路、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手段,打破資源分散,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巨大等限制條件,透過協作化、智慧化、數位化,優化產業鏈,加速實現製造行業品質的飛躍。

AWS雲如何支撐工業4.0
「工業4.0」的核心是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本質是企業生產系統與IT系統深度融合。為了幫助製造企業加速實現工業4.0轉型,身為雲計算市場的一大巨頭,AWS產品線包括計算、儲存、數據庫、平台遷移、開發工具、管理工具、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行動服務、應用程序服務、物聯網、安全性和企業級應用程式等。

憑借強大且功能齊全的基礎設施平台, AWS為客戶提供從物聯網到行動應用,從大數據到人工智慧等豐富的服務,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業務轉型需求。


AWS云支撑工业4.0



在支撐工業4.0發展的技術方面,AWS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領域擁有廣泛的數據分析產品,可以幫助用戶進行大規模、高性能、快速的數據分析,並在人工智慧相關的語音、圖像辨識、聊天機器人等方面開展研究。

針對數據分析,AWS 提供了一組全面的服務,來處理分析流程鏈中的每個步驟,其中包括數據倉儲、商業智慧、批處理、流處理、機器學習和數據工作流程編排。

這些服務功能強大、非常靈活且易於使用,使企業能夠快速輕鬆地將原始數據投入運用。

而在人工智慧領域,AWS支持所有主要的機器學習框架,包括 TensorFlow、Caffe2 和 Apache MXNet,並且透過一系列廣泛的計算選項,可用於訓練和推理基於 GPU 的強大實例、針對計算和內建記憶儲存進行優化的實例,甚至是 FPGA。

而且Amazon Machine Learning (Amazon ML)服務與平台的其餘部分 (包括運行 ML 工作負載所需的數據湖和數據庫工具) 深度整合。透過 AWS 上的數據湖,用戶可以使用適用於大數據的最完整的平台。

針對物聯網,AWS 構建了多種特定 IoT 服務,例如 AWS Greengrass 和 AWS IoT Core。AWS IoT支持數十億設備和數萬億條資訊,還能在對這些資訊進行處理之後,安全可靠地將這些資訊發送到AWS終端和其他設備。

AWS IoT 可以滿足製造商、服務提供商和應用開發商,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實現產品大規模與雲連接,並根據產品採集的數據採取行動,創建新型應用,讓產品與真實世界進行直接交互。

不僅如此,安全問題也是企業用戶十分關心的重點。AWS還從基礎設施層面構建全新的安全工具,以保障雲服務的安全性。透過精細權限策略控制,對資源的訪問;儲存和數據庫服務提供強大的加密功能,以確保客戶的數據安全。靈活的密鑰管理選項,允許客戶選擇由客戶自己,還是 AWS來管理加密密鑰。

AWS客戶案例
下面將透過具體案例,來解析AWS如何助力製造企業行業用戶,在工業4.0演進過程,實現轉型升級。


AWS云支撑工业4.0



案例一 Hess Corporation
Hess Corporation 是全球領先的獨立能源公司之一,從事原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生產。創立於 1933 年的Hess Corporation在全球10 餘個國家/地區擁有辦事機構,公司總部位於紐約。

2013 年,Hess 決定精簡業務,將主要精力放在能源開發和生產上。作為這一策略的組成部分,公司有意出售其下游業務,IT團隊需要將所有相關業務剝離,並向買家提供一個有用,且可用的基礎設施,同時在遷移過程中,為了保證項目按時交付,需要新平台支持與內部環境規格相同的實例。

在該項目中,Hess 將大約 300 台伺服器遷移到了 AWS 的美國東部(弗吉尼亞北部)區域,利用 AWS 平台快速創建環境,根據需要進行擴展,由此構建一個靈活的架構平台。

在儲存方面使用Amazon Elastic Block Store (Amazon EBS)和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Amazon S3),提供穩定的低延遲性能,滿足 IO 需求更高的伺服器的要求,並透過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console (Amazon EC2控制台)、Amazon EC2 command line interface (Amazon EC2 命令行接口CLI) 工具或 API,輕鬆完成數據備份。此外,Hess還使用了 AWS Marketplace ,實現了內部設備在雲中的虛擬化,以及用Amazon CloudWatch監控雲資源和應用程式。

透過在 AWS 雲中運行,Hess 可以安裝 Microsoft Windows 和 SQL Server,而且再也不需要冗長的採購和許可流程,就能建構虛擬應用設備。

Hess只用了 6 個月就完成了向AWS 雲遷移。其設備移交給買家時,只需透過AWS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AWS MFA)設備進行身份驗證,買家設置了 AWS 賬戶,30 分鐘就完成了轉移。


AWS云支撑工业4.0



案例二 Celsa Group
Celsa Group是西班牙最大的長鋼生產商,集團旗下有7家鋼鐵和軋鋼公司,分別位於西班牙、英國、波蘭、挪威和法國。Celsa是一家傳統的鋼鐵加工製造企業,為了在業務發展上追求創新,積聚更多競爭資本,並透過新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Celsa需要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配置IT資源。

為此,Celsa Group決定在Amazon Virtual Private Cloud(Amazon VPC)上運行多種工作負載,包括其網站、商業和工業應用以及開發和測試環境。該公司現在採用雲優先方法,盡可能將AWS用於新項目。


借助AWS雲,Celsa Group節省了高達50%的IT成本,且配置速度比原來提高了30倍,從而為迅速做出決策提供了基礎保障。不僅如此,透過使用AWS雲,Celsa Group可以快速使用新的技術,更快地推出新服務來獲取競爭優勢,讓客戶獲得更多的價值。


AWS云支撑工业4.0



案例三 蒙牛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他們國內領先的乳製品供應商,連續7年位列世界乳業20強。目前,蒙牛已擁有4萬多名員工,在其全國建立了33個生產基地56個工廠。2015年,蒙牛產能達868萬噸,營業收入超490億元。

蒙牛很早就開始了數位化轉型,希望透過建立兩大資訊化資產(數據資產和雲資產),加速向數位工廠轉型。

因此,蒙牛近年來逐漸將電商平台、大數據分析平台電商平台、消費者洞察等10個項目,遷移到由光環新網營運的AWS中國(北京)區域,和由西雲數據營運的AWS中國(寧夏)區域雲平台上。

蒙牛大規模地使用了SAP解決方案,其電商平台也採用了SAP Hybris系統;而AWS雲平台經過了SAP認證,對SAP系統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並且擁有眾多部署SAP Hybris的成功案例。

AWS雲平台的穩定性、豐富的功能、對開源技術的支持,以及優異的售前、售後支持服務是蒙牛選擇AWS的主要原因。AWS提供了豐富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幫助蒙牛更好地洞察消費者需求。


AWS云支撑工业4.0


案例四 TCL通訊
TCL 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製造並銷售 TCL 和 Alcatel One Touch 手機及互聯網設備,其總部位於廣東,是 TCL 跨國公司的一部分。TCL 通訊的產品在全世界 100 多個國家/地區都有銷售。

公司的業務遍布全球,因此需要一家服務提供商,來幫助 TCL 通訊在數個地區提供無線固件升級(FOTA)服務。托管服務必須能滿足 TCL 通訊,對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並且能使用戶輕鬆使用基礎設施,而無需最低使用量承諾。此外,該公司希望以盡可能經濟的價格提供 FOTA 服務。

TCL 通訊使用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來運行用於 FOTA 和 MySQL 數據庫的應用程式服務器。公司的 IT 團隊使用 Elastic Load Balancing ,在約 20 個 Amazon EC2 實例間分配流量,幫助確保沒有單點故障。

此外,TCL 通訊還使用 AWS 來托管面向客戶的網站。該網站運行了約 10 個 Amazon EC2 實例,使用 Amazon Route 53 和 Elastic Load Balancing 來分配 Amazon EC2 實例之間的流量。

透過使用 AWS,TCL 通訊的 FOTA 服務幾乎達到了 100% 的可用性,成本比傳統數據中心減少了 10 倍。此外,還讓 TCL 通訊的 IT 團隊能夠在幾分鐘內,即設置一個新服務。而在網站應用上, AWS 改善了網站的安全性和性能,網站每天可輕鬆支持 100萬次頁面訪問量。

在製造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的進程中,AWS以豐富的產品和客戶經驗,以及優質服務和覆蓋全球的資源,成為製造企業用戶轉型背後的一大推動力。AWS雲以其高彈性和強大的計算儲存能力幫助企業優化系統架構,提升效率,節約成本。

同時,輔以諸如AWS大數據平台,以及IoT物聯網應用平台等技術產品,AWS幫助其用戶在雲中運用物聯網技術,將數據採集、處理和分析這些技術手段,與生產環節中的計劃、生產、監控和運維緊密聯繫起來,實現更安全高效的生產管理和營運管理,並在過程中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最終邁向智慧製造。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