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亞馬遜 Echo 大獲成功,遠場語音交互技術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Price Monitoring Using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Technology, by Fawad Raza



zuomoshi(琢磨事)作者:李智勇


按:本文作者李智勇,聲智科技聯合創始人,十年棧道程序員,有一個好玩的公號:zuomoshi(琢磨事)。

關於遠場語音交互,聲智科技 CEO 陳孝良告訴記者:「語音是最簡單、最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同時也是技術難度最大的交互方式,特別是語音交互,從近場走向遠場,落地到真實場景,必須考慮噪聲、混響、回聲等聲學問題,以及數據差異引入的機器學習模型問題,這些都是保證自由人機交互的核心技術。」

但是網路上橫跨聲學和電腦學科的教育資源太少,李智勇老師的這篇文章,不僅揭示了遠場語音交互的核心技術,還對商業化落地的路徑,進行了深入的解讀,無論是語音交互的技術人員,還是產品經理,都值得一讀。

手機之後,國際各大巨頭非常罕見的步調一致的,在做同一件事情:智慧音箱。而這一切最初的驅動力,來自於Amazon Echo,但有意思的事情是Amazon Echo這產品,根本沒做任何的功能上的創新,聽歌、看新聞、設鬧鐘、說笑話、控制家電等所有東西,都可以在手機上找到替代品,它唯一的變化,只是把語音交互的方式,從近場升級為遠場,並把精度和速度打磨到非常優秀的程度。

只是這麼一點點變化,似乎就要創造一個無比巨大的行業,那遠場語音交互,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力?

語音交互等價於遠場語音交互
極端的講法,是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方式,叫近場語音交互,語音交互基本等價於遠場語音交互。

事實證明過去很多年裡,各種近場語音交互的嘗試(比如Siri)並沒獲得很好的進展,甚至簡單實用的語音輸入法,也沒能成為主流。

從應用場景來看遠場和近場的核心差別,是拉開和語音設備的距離後,雙手再也沒用了。這樣和觸控螢幕就可以徹底的差異化,可以徹底的發揮語音的快捷優勢。想相下面的場景:

在微信裡,給一個人打視訊電話,如果用手機那是下面這樣的過程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如果變成遠場語音,那核心步驟會變成兩個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顯然在這兩種場景下,便利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便利理論上講,在近場的情形下同樣存在,但核心點在於近場時,就需要挑戰用戶<根深蒂固的觸控螢幕習慣,這很難。

觸控螢幕雖然大流行,但顯然並沒能在筆電上,挑戰鍵盤滑鼠的既有地位。這不單是偏好問題,也與各種應用,與特定交互方式的綁定有關。

觸控螢幕雖然好用,但並不能完全在Office上用起來,所以如果Office根深蒂固,那麼鍵盤滑鼠就根深蒂固。所以我們說,語音交互基本等價於遠場語音交互,一旦它真的成為主流交互方式,培養了用戶習慣,那反過來才可能在近場的場景(比如近場的Siri)下佔有一席之地。

遠場語音交互的核心技術
遠場語音交互如果變的無處不在,那Amazon Alexa(以及同類產品)會變成新一代的Android,那個時候整個生態會像下面這樣: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這個時候Alexa這樣的系統,同時覆蓋了傳統上Android和應用商店的角色,在其上面則會有新的今日頭條、新的O2O等。而如果要把Alexa所依託的技術,進行細分的話,那麼基本上是三層:

前端的聲學部分(算法+陣列)

辨識

NLU

這樣一來遠場語音交互,就正好面臨一大一小兩個瓶頸: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第一個瓶頸是眼下就要解決的問題,即在語義仍然有限制的條件下,打造偏命令控制的產品,這個時候產品的ID很難擬人化(想想Echo,Airpods這些產品),一旦擬人用戶的潛在期望,就會無限拔高,你也就不可能做出,非常滿足用戶體驗的產品。

‧第二個瓶頸則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具有探索性質,我們仍然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自然語言理解中,可以體現出真的智慧,但確實只有這點做了突破,並且同電腦視覺進行融合,才能真的做好擬人的機器人。

而為瞭解決第一個瓶頸,事實上需要做好的事情有兩個:

一個是前端聲學算法軟硬體的持續優化

一個是通過獲取的數據重新訓練雲端的ASR

這個過程可以用下圖橙色的部分來概括。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上述這個看著並不太長的鏈條,其實複雜度非常高,它即跨越不同的學科(聲學部分屬於經典物理,辨識部分則屬於CS),也需要打穿軟硬體。
在算法層面,只是前端就需要處理大量經典問題,比如降噪、去混響、回聲抵消、Beamforming等。加不加這些算法的音頻信號差異極大,如: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具體效果試聽可以參照http://soundai.com/demo.html

而我們經常說的麥克風陣列,即使拋開算法不論,單只在硬體層次上,也遠不是標準品: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上圖是一款強調通用性的麥克風陣列,透過USB連接可以隨便連接到筆電、平板、手機上進行使用。同樣的陣列還可以做成線性、L型、球形,最終的目的都是匹配特定的場景,讓最終遠場交互的精度最優。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如果進一步下探,那就會出現更為底層的選擇,比如是用駐極體麥克風,還是用MEMS的,是用數位的,還是用類比的。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再進一步挖掘,麥克風從特性上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所有上面這些點如果不能一一理順,那就沒法給用戶輸出一種綜合性的體驗,單點最優在遠場語音交互,這裡價值很小,相當於必要不充分條件。只有能夠綜合,並且能夠優化單點,才真的能夠解決,當前產品落地中的實際問題。

技術和商業上的正反饋
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感受到了,遠場語音交互背後的價值,所以紛紛試水:繼亞馬遜、Google之後,微軟宣佈了自己的智慧音箱產品,預計蘋果也會宣佈自己的相似產品。

但是遠場語音交互的落地,卻可能比大家期望的要慢。核心點就在於技術-商業上的正反饋,需要一定的啓動週期。

顯然的技術不好用,產品體驗就不好;而反過來產品沒銷量技術就缺乏打磨的場景,內容配套也就不會跟上。

這種互鎖狀態,就會形成一個冷啓動週期,在這個週期裡,做技術的公司打磨自己的技術,在沒那麼大量的產品上落地,產品公司則接受技術現實,打磨自己的產品。這樣一來整個遠場語音交互,很可能會跑下面的曲線:

亚马逊 Echo大获成功,远场语音交互技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 深度

這個過程是可以和過去很多商業現實驗證的,比如2007年iPhone發佈,小米手機則要遲到2011年,這期間的4年可以看成是智慧手機的啓動期,一旦這個市場啓動後,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小米手機的銷量迅速從2012的700多萬台,增加到2014年的6000多萬台。

遠場語音交互的這個技術——商業正反饋當前,還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亞馬遜的Echo(各種型號)如果2017年的銷量真的逼近2000萬台,那基本上可以認為在美國,技術-商業的正反饋第一回合完成。

而在對岸中國,同品類產品銷量都還處在幾萬、十幾萬量級的水平,這個技術-商業的正反饋遠未完成。

當然這並非壞事,在格局已定的市場上,後來者是沒有機會的;只有在這種充滿未知的領域上,創業者才真的有顛覆性的機會。如果回退到20年前,聯想、門戶,相對於現在的BAT,都是巨無霸型公司,要資源有資源,要通路有通路,要人有人,但很有意思的事情是,BAT最終崛起了。(BAT:中國把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稱為BAT)

小結
手機的觸控螢幕,把很多人塑造成了低頭族,遠場語音交互估計會塑造出,許多和機器說話的人。那時候語言不再只是人和人的交互手段。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