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安防人眼中的 AI 企業

Strange AI Surveillance System That Can Track Your Every Move! The All-Seeing Mass Surveillance AI



3S Market本文作者把海康、大華、宇視、科達列為傳統安防企業,似乎影射所謂 AI的業者,已經叫陣傳統安防企業。似乎已經看到另一齣戲即將上演……

AI興起,是不是預告,中國大陸安防產業,又將掀起一陣大洗牌?對照中國深圳這十年如臥薪嘗膽的中小安防商,是否能藉AI中興復國?市場上永遠存在不可能,以及沒有什麼不可能。可知道二十年前,深圳那些赫赫一時的宏天視、保千里怎麼在看海康、大華、宇視、科達?

0705智慧城鄉應用交流活動 3S Market 特別邀請到 
VIVOTEK 晶睿通訊董事長陳文昌,分享晶睿在全球 City Surveillance的合作經驗


低邊際利潤造就海康、大華,但講究高邊際報酬的軟體業,不可能沿襲傳統安防的獲利模式,在未來持續運作。所以究竟訴求人工智慧的新安防業,是否將終結這十年來,中國所引起低獲利的全海嘯?抑或只是掀起一陣小漣漪?

身為台灣的安全監控業者們,這樣的局勢,你認為是再一次的危機,還是轉機……



來源: OFweek人工智能网




AI的影響有多大,估計現在連小學生都會說出一二三點,但對於對岸的安防人來說,現在所討論的AI技術,不過是對人臉進行辨識,並把辨識結果告知終端用戶,除此之外,並無其他作用。

在AI企業還沒完全進入安防市場時,安防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智慧辨識攝影機,推廣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大部分安防企業著重解決的,是在特殊環境下對人、物、場進行辨識,例如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如何確定人物數量。

總體而言,大部分安防企業的算法,並不在人臉辨識,更多的是對移動物體的辨識。在此環境下,部分企業的解決方案中,甚至出現對物體的辨識:當監控範圍內的物品移動時,會告知用戶該物品丟失。

由於算法的不完善,大部分企業對並沒有立刻把重心,放在對算法的研發中。於此同時,部分企業卻在2014年開始了影像智慧化應用,用那時的話說,就是「影像監控2.0」時代,影像監控2.0時代,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大陸人工智慧在安防產業應用的開始。


安防人眼中的AI企业



「摘桃子」的AI企業
安防企業從2014年開始,大力推廣影像智慧分析,經過數年來的努力,已經把智慧像智分析推向了市場。

在2015年深圳安博會中,海康威視、大華、宇視、科達等諸多企業,已經開始展示具備人臉辨識的監控攝影機,而高新興旗下的子公司,則第一次展示人物行為分析攝影機。

對於此刻的安防企業而言,「人工智慧」這一詞彙還未開始,智慧影像分析成為安博會最為火熱的詞彙,而此刻的曠世、商湯等CV類企業,並沒有過多的提出人工智慧這一概念。

而在2017年,「人工智慧」一詞瞬間爆發,AI企業成爆發式成長,據統計,2018年年初,對岸中國有500餘家AI型企業。對面爆發式成長的AI企業,部分安防企業頗有微詞:在安防大洗牌的時候存活下來,在把智慧影像分析推到市場上,他們知道我們付出了多少精力和汗水,這些企業就來搶奪現成市場了。


落地還需合作
AI企業的「入侵」,一度讓對岸傳統安防企業緊張,但隨後卻鬆懈下來,部分安防企業認為,AI企業要完成落地應用,不僅僅是需要品質穩定的產品,還需要一定的人脈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否則落地的概率極低,但隨後AI企業產品的落地應用,卻讓傳統安防企業驚訝:對岸政府項目被AI企業逐一拿下。

對於AI企業而言,其核心競爭力在算法而不是產品。就產品而言,安防市場在經過數年來不斷的競爭,特別是在華南地區,監控攝影機早已淪為低利潤的產品,AI企業只需用極低的價格,即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產品,AI企業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算法精確度進一步提升,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即可。

而在推廣應用端,大部分AI企業的CEO均具備相應的背景,與客戶達成合作只是合同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安防產品並不屬於快消品,其必須在室外條件下長時間運行,傳統安防企業的產品,能在室外環境下使用3-5年,而AI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使用壽命等問題,目前還未完全確認,其設備維護等問題,還有待AI企業做相應的方案。

某安防企業總工程師稱:AI企業作為初入安防的「新兵」,在實際落地應用過程中,還有部分的不足需要彌補,他們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是收購安防企業,要不就是自己組建一個專業的維護隊伍。
未來:合作為主
傳統安防企業,在面對AI企業的「瘋狂」進攻時,並不是消極的對待,以海康、大華、宇視、科達為代表的傳統安防企業,也在不斷的深入研究AI算法,在算法精確度方面,逐漸縮短差距。

與此同時,傳統安防企業也沒有完全拒絕AI企業的進入,宇視科技在採訪中也表示:兩類企業的產品進行配套使用,各自發揮強項,也是大概率事件,並不一定是零和競爭。

對於傳統安防企業來說,AI企業的算法先進,而自己具備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優勢,兩者結合將實現1+1>2的效果。






.一篇文讓你看懂 NB-IoT、LoRa、eMTC、Sigfox及ZigBee的應用場景

"How to use LPWA network to build lows cost IoT devices" by Thomas Landspurg




來源:艾欧创想

互聯網連接的是電腦和手機,讓人和人可以隨時隨地發消息。物聯網連接的可能是你家的燈、水壺、門鎖、管道、電表、水表,還有遛狗時路邊的燈桿、上班路上的灑水車,小器件到大元件,種種包容萬象,涉及的場景,也是上天入地。

一篇文让你看懂NB-IoT、LoRa、eMTC、Sigfox及ZigBee的应用场景
  
人的意識比物複雜,可物的世界比人繁雜,連接人和連接物所需的頻譜完全不同。人希望24小時在線,隨時聯網發消息發視頻,現在試試拿走一個人的手機看看,擔心你會被打。

可是你家的燈,沒必要非和另一盞燈24小時聯網隨時在線上吧,物聯網使用早期無線網路的話,從耗能、流量及運行上,就不太適合。

無論是NB-IoT還是LoRa、eMTC等,長期看應該不可能出現王者壟斷,想想看可樂還有百事、雪碧、芬達呢。在這些物聯網網路連接技術裡,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網路連接技術。畢竟沒有完美的技術,只有適合的技術。那這篇從NB-IoT、LoRa、eMTC、SigFox及ZigBee各自特點分析下,它們適用那些應用場景

NB-IoT&eMTC
先說NB-IoT和eMTC,這兩者是電信商手中的倚天劍和屠龍刀,雙方各有優勢不相上下。在成本上NB-IoT比eMTC划算覆蓋上NB-IoT比eMTC大30%,eMTC覆蓋較NB-IoT差9dB左右容量上eMTC無法滿足超大容量的需求,但在速率和移動上,eMTC比NB-IoT更具優勢,另外eMTC支持語音。

也就是說,涉及與人頻繁交互的動態場景,對語音、頻寬速率及移動性有要求,比如車聯網、智慧穿戴、物流跟蹤等場景,選擇eMTC而涉及考慮到模組成本、海量連接等需求,如智慧電表、空氣監測、智慧水表等場景,選擇NB-IoT。未來NB-IoT與eMTC混合組網,差異化優勢進行互補,是物聯網網路連接的主流趨勢之一。

LoRa

一篇文让你看懂NB-IoT、LoRa、eMTC、Sigfox及ZigBee的应用场景
  
其次說下LoRa,之前提過LoRa與NB-IoT的區別。相比NB-IoT,LoRa覆蓋面更廣且成本相對更低,支持靈活組網,某種程度上,LoRa延伸了物聯網網路連接的邊界,在一些特定細分的場景中,比如偏遠或邊緣地區,比如景區或高新區,相比依賴於電信商的NB-IoT,更適合企業的業務需求,比如智慧路燈、智慧家庭等領域。

Sigfox
然後是SigFox,SigFox是為打造物聯網的無線網路而生的,不過關注度較低於系出一門的LoRa,這兩家都被Semtech升特收購了。SigFox優勢是什麼呢沒有傳統無線網路的包袱,針對物聯網的特點,壓縮成本、廣泛覆蓋及提升速率,多適用海外智慧製造等場景。而且不同於LoRa逐步完善標準化,Sigfox標準化問題存有些許隱患。

Zigbee
最後說下ZigBee,ZigBee不同於以上網路連接技術,它是短距離物聯網技術,不透過LPWAN直接接入網路,需要透過集中器和網路閘道器接入。

ZigBee的出現是因為藍牙、WiFi無法滿足工業需求,ZigBee優點很多,比如功耗低、成本低、速率低、時延短、容量高、安全穩定等,使用免費頻段,因採用網狀拓撲結構,工業上易於管理及控制,多適用於智慧家庭領域。


.室內定位技術有哪些算法

Indoor Position/Navigation System with new algorithm



來源:百家号 作者:和创电子  


多方面的需求推動了室內定位技術的發展,現階段,使用更多的是室外定位技術,GPS定位系統應用於車輛定位,地圖定位,定位手錶等多方面。

室外定位技術的成熟,促進了室內定位技術的發展,GPS信號在室內糟糕的表現,讓各方尋求一種可用於室內精確定位的定位技術。
現階段,比較常見的室內定位技術有UWB(超寬頻)室內定位技術,RFID(無線射頻辨識)定位,ZigBee室內定位技術,超音波定位,Wi-Fi定位等。

些,都多少有聽過了,但關於室內定位技術的算法,知道的人卻不會很多,室內定位技術擁有廣泛應用前景,算法決定了它的定位模式。室內定位技術種類雖然不少,其實算法很多都是通用的,總結起來有下面幾種算法。
1.近鄰法。最簡單的方式,直接選定那個信號強度最大的AP的位置,定位結果是熱點位置數據庫中儲的當前連接的Wi-Fi熱點的位置。

2.三角測量法。透過信號的各種參數,得到目標與AP的距離或者角度,用幾何方法計算出位置。包括到達時間法、相對到達時間法、到達角度法、基於信號強度的測距方法,及其混合算法。

3.指紋法。就是事先把各個位置上的信號特徵(各Wi-Fi的信號強度)測量一遍,存入指紋數據庫。定位的時候,將當前的信號特徵與指紋庫中的進行匹配,從而確定位置。

其實室內定位技術,很多多處於研發階段,還沒有完全的成熟,所以各種算法之間,也有各自的缺陷。
近鄰法定位精度得不到保證三角測量法理論上精度較高,但對於普通設備來說,時間、角度這些參數較難獲取指紋法前期地圖繪制工作量大,而且一旦場地佈置臨時有變化,各位置上的信號就會變化,從而導致定位不準。

基站覆蓋範圍大,角度偏一點就會造成很大誤差,更何況各種非視距和多徑環境的影響,精度誤差大。所以現在室內高精度定位大多使用多種算法融合。結合百家之長,做到更加精確的定位。

.人臉辨識技術背後的「暗戰」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will change the way we live | The Economist





來源:科技日报 作者感知风云



手機在人臉前一晃,立即解鎖,炫不炫,酷不酷?今天,人臉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功能,百姓可以刷臉支付,刷臉買票,刷臉進站,刷臉轉賬, 「刷臉」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正加速滲透市民生活方方面面。

可是,許多人並不瞭解,在這些惠及民生造福大眾的高新技術發展的背後,科研人員默默付出,不斷探索創新,在人臉辨識領域一些「新科技」。


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暗战”



在5月19日對岸中國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其全國科技周主會場,記者就發現這樣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曠視科技。

曠視科技是一家專注機器視覺和人工智慧的極客技術公司,打造領先的人臉辨識、圖像辨識和深度學習技術服務雲平台。他們擁有當前世界最大的人臉服務雲平台Face++,服務超200個國家數十萬開發者,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美圖、中國移動、中信集團、小米等知名企業是他們的合作夥伴。

那麼,他們的技術研發有多強,又有哪些「黑科技」?
「我們重點講講人臉辨識技術在手機端的應用吧。」在曠視科技展台前,市場部經理魏文淵向記者介紹道,從去年開始,全球手機行業掀起了人臉辨識解鎖技術熱潮,各大手機廠商蜂擁擠入人臉辨識解鎖窗口期,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可能就是 iPhone X 的 Face ID。

「但實際上,在 iPhone X 發佈 5 天前,中國國產手機vivo發佈的旗艦機,已搭載由他們自主研發的具有人臉圖像完成的活體檢測,和身份辨識的整套人臉辨識解鎖方案。」

魏文淵介紹說,今年他們在原有的人臉辨識解鎖方案上,新研發了兩項「黑科技」:景深技術和近紅外線技術,實現了 2PD 全像素雙核單攝紅外線人臉解鎖。來看看這兩項新技術「牛」在哪裡——


黑科技一:黑暗環境下毫秒級迅速解鎖
目前,主流的人臉辨識技術應用,大多是基於單攝、可見光的人臉辨識,市面上所有安卓廠商推出的人臉辨識功能,也都如此。但是隨著應用的普及,和使用者環境的多樣化,基於可見光的人臉辨識,在暗光條件下的使用體驗會大打折扣。用什麼方式能夠消除環境光對人臉辨識的影響?

魏文淵說,國際某著名品牌採用3D結構光方案,但這種方案對於硬體要求較高;而如果採用前置雙攝採集3D數據,不僅會影響手機螢幕的整體佈局設計,更需要時間和昂貴的硬體投入,「將 2PD全像素雙核攝影機,與近紅外線人臉辨識技術結合的2PD紅外線人臉辨識技術,便成為綜合體驗和成本考慮的最優之選」。

「我們的紅外線人臉辨識解鎖方案,可以讓使用者無論在室內外,還是白天黑夜都能實現毫秒解鎖,且不受臉部毛髮、化妝等微小變化的影響。」

他說,首先在體驗上,紅外線的引入有助於提高臉部解鎖,使用者在夜晚、暗光、強光和逆光環境下,人臉解鎖的靈敏度和成功率。在黑暗環境下,可以保證 98% 以上的辨識通過率,完全可以與亮光環境對標。

在安全性上,紅外線人臉辨識技術,可以透過紅外線返回的波長,來判別使用者是照片還是真人。系統可自動檢測手機使用者臉部1024個特徵維度,並進行高精度智慧比對,在鎖螢幕後點亮螢幕,僅需使用者看一眼就可以瞬間解鎖,加上點亮螢幕和啓動攝影機的時間,曠視人臉辨識解鎖,可實現毫秒級迅速響應。


黑科技二:AI自拍達到專業攝影棚打光效果
人臉辨識技術應用除瞭解鎖,還有AI自拍光效,其背後是基於曠視 2PD 單攝的智慧人像光效處理技術。

為滿足智慧手機對人像影像處理的高要求,曠視科技單獨開發了兩款定制光效。基於臉部關鍵點檢測、臉部3D建模、人體分割、3D光效渲染算法。

這項技術可以完成智慧打光的同時,很好地保護人像畫面的鬍鬚、眉眼、唇部和背景,使人像的一些必要細節,不會因為打光而削弱或變色。此外,這項AI技術還滿足對用戶臉部的光線檢測、 T區高光提亮,以及對局部陰影的處理,讓人像的五官更立體。

「想要做好人像的處理就要做好人臉的三維建模,也就是要生成人臉高精度深度圖。我們的2PD人像布光背後,最為關鍵的技術原理,是基於二維照片重建三維資訊。」魏文淵介紹,「但僅憑二維的圖像是很難進行三維重建的。

為此研發團隊用神經網路的方法,進行了上百萬張人臉數據的訓練,並且覆蓋全人種,最終在算法層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可以不依賴於硬體實現即時3mm人臉建模精度。」

對比國際某品牌人像,光對後置雙攝硬體的依賴,曠視的單攝人像布光方案適用性更廣,可同時滿足前置或後置的單攝/雙攝應用需求,且速度更快,智慧手機甚至可以還原專業攝影棚,物理打光的成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