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 2018\06\27\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



.丹麥 當「能源童話」照進現實

Denmark's Wind Farms Produce 140 Percent of Country's Electricity Need



多款PoE交換器給您更多選擇


來源周末画报  撰文— La Gar



童話裡不總是騙人的,至少作為「童話王國」的丹麥,並沒有讓人失望。它不僅擁有聞名於世的安徒生童話,還創造了一個在絕大多數國家看來,如童話般遙不可及的「能源童話」。

在這個「童話」裡,沒有凍得令人站不住腳的低溫,也沒有醺得讓人睜不開眼的霧霾,目之所及,花木蔥蘢,空氣清新;不僅如此,從1980年到2016年,丹麥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成長了85%,但能源消耗總量成長幾乎為零,而與此同時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降低了37%,水耗也降低了約40%,實現了經濟發展和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的完美脫鈎,充分證明提高GDP和人們生活水平並不意味著消耗更多能源。

丹麦离岸小岛萨姆苏

據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丹麥風力發電量佔該國全部電力消耗量的43.4%,該比例超過2015年的42%,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如丹麥能源大臣拉Lars Christian Lilleholt所言,這一新紀錄再次證明,丹麥在提供大量風電,及其他綠色能源的同時,也能保證能源供給的安全性。

難怪論歷史,「風車王國」是荷蘭,而在現代,「風能王國」非丹麥莫屬。尤其當你親身站在丹麥的跨海大橋上,聞著海風的濕鹹,看著海中佇立的巨大白色風力發電機群,就不難感受到丹麥在全球風力發電上的領跑地位。

目前,丹麥已擁有數百個陸上風電場,和多個大型海上風電場。截至2017年底,丹麥風電裝機容量達5.3吉瓦,與2001年相比成長了一倍。

風力之外,太陽能也是丹麥綠色轉型中的重要一環。丹麥已建成首個與生物質能ORC系統,聯合運行的光熱項目,該系統的獨特性在於混合生物質和太陽能兩種能源,最終實現混合能源的互補運行,這也意味著,在太陽高度角達到最大值時,系統能達到滿負荷運行狀態。

小排量汽车

據悉,位於丹麥小城Brønderslev的一個裝機16.6MWth的光熱項目,目前已併入區域熱網,為當地輸送持續穩定的熱能。

正因如此,丹麥敢於制定更為激進的目標——到2030年,煤炭將退出丹麥電廠的燃料系統,到2035年,採暖系統全部由可再生能源驅動,最終在2050之前,全面建成一個完全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並且不含核能的能源系統的「零碳社會」。

此外,丹麥還計劃在不使用碳排放配額的情況下,將2020年國內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水平降低40%,這比歐盟設定的目標提前了十年。

恐怕連童話大師安徒生也不曾料想到,數百年後,小美人魚也許仍在海邊苦苦守候著她的王子,但丹麥卻不甘於等待,而是鉚足勁奔著2050年完全擺脫化石能源目標,步步靠近。

從當前丹麥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勢頭來看,這個被稱為「世界最具雄心的能源計劃」,將不再是童話。

「僅僅活著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安徒生對於生活的描述,在這個國家的點滴中,體現得淋灕盡致,這裡擁有燦爛的城堡、詩意的田園風情及格陵蘭壯美的冰川,還有成片的白色風車,在農莊、在海上,它們不僅是美妙的風景,更是丹麥能源與出口經濟的命脈。


沿著丹麥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Kalvebod Brygge大道漫步,大約兩個小時,就可以從這座城市的最南端走到最北端。哥本哈根面積不大,被兩條河流夾在中間,地形像極了紡線的紗錘,而這條大道就位於城市的最右側。

一路走過,途經著名的新港,再穿過住著丹麥女王的阿美琳堡王宮,最後便到達小美人魚雕像所在的地方。

沿途的馬路上大多是各色的小排量汽車和公車,而那些成群結隊騎著自行車的丹麥人,讓你感覺親切如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低碳」得讓你不禁心生感慨。

「我很自豪也很感恩,因為我們生活在童話王國裡。」當地居民Nielsen如是道。




共享电动自行车在丹麥,沿途的馬路上大多是各色的小排量汽車,共享電動自行車隨處可見。


窮則思變
目前,丹麥已經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的淨出口國,而且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特別是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熱電聯產應用領域,在歐盟成員國及北歐國家中獨領風騷。

但在1970年代以前,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窘況——作為天生「資源較為貧乏」,且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的小國,丹麥當時93%的能源消費依賴進口,但1973年爆發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後,油價漲幅達到3至4倍。到了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提價嚴重更加大了丹麥國際收支赤字。

窮則思變,能源安全由此成為「丹麥綠色發展」的初衷和動因。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丹麥政府和國民,下定決心要把發展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

丹麥有一座離岸小島,名為薩姆蘇(Samso),居民約4000餘人。島上居民長期主要依靠,島外輸入的化石能源產電和取暖,而取暖形式也都是分散的,大約每人每年產生11噸的二氧化碳。

1970年代開始出現能源危機後,島上居民決定改變這一現狀,革命性的突破,發生在1997年之後的十年時間裡——島上建立了11個風機、3個秸稈燃燒供熱廠和遍布各處的太陽能電池板。

丹麥離岸小島薩姆蘇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現代生活與生產中「零碳」地區。

2006後,該島透過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秸稈燃料,與從牛奶提取熱量的熱交換器的運用,產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還要多,成功實現100%的電力自給自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現代生活與生產中「零碳」地區,島上的用電、取暖完全來自於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後,更成為舉世矚目的「綠色聖地」。

薩姆蘇島的實驗證明,夢想距離現實不過一步之遙,只要切實努力,就可以夢想成真。而在小小的薩姆蘇島之外,丹麥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也始終保持著令人望而生畏的速度。

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在丹麥「由黑變綠」的過程中,政府的遠見和投入功不可沒。據丹麥外交部高級顧問Thomas Jorgensen介紹,正是當年的石油危機,激發了丹麥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的願望,並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風電、生物能源、建築節能等,都是在那一時期起步的。

在丹麥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政府始終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1971年,丹麥成為首個成立環境保護部的國家,並於1976年成立能源署,來牽頭主管能源。

迅速釐清制定了節能優先,以風能和生物質能等,為主的符合丹麥國情的新能源政策。

自1993年透過環境稅收改革的決議以來,丹麥更逐漸形成了以能源稅為核心,包括水、垃圾、廢水、塑料袋等16種稅收的環境稅體制,而能源稅的具體舉措,則包括從2008年開始提高現有的二氧化碳稅,和從2010年開始實施新的氮氧化物稅標準。例如,為了鼓勵對風電的投資,丹麥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對風機發電所得的收入一直沒有徵稅。

在政府強而有力的推動下,丹麥書寫「能源童話」的速度十分驚人。雖然幾乎沒有任何水電資源,丹麥卻成功地,成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全球領導者。

1980年以來,可再生能源在丹麥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一直在穩步成長,在2014年,丹麥的最終能源消費中,已有25%以上來自可再生能源。

丹麥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比例,在全球電力系統中最高,在2013年已達到46%。最重要的是,此前丹麥電網營運商認為,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60%的電網,已經不可思議,而今卻成為了現實。在整合多樣化、分布式且常常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資源方面,丹麥無疑成為世界上技術最強的國家之一。


风力涡轮机


2017年丹麥風力發電量佔該國全部電力消耗量的43.4%,再次創下歷史新高。上圖為位於丹麥國內的、全球最大的風力渦輪機。



全民信仰
如果說在數十年前,丹麥的新能源計劃是以政府為主導,那麼如今其參與者,已經形成了一個立體網路:從政府到行業協會再到社區,幾乎每個丹麥人都將節能、使用可再生能源,視為理所應當的生活方式。

薩姆蘇能源學院院長索倫·赫爾曼森(Søren Hermansen)回憶,他在薩姆蘇島上最初創立環境保護協會之時,第一次會議僅有50位島民前來參加。

薩姆蘇的改造,離不開薩姆蘇能源學院院長索倫· 赫爾曼森及其團隊的推動。

赫爾曼森向他們大談「生態能源島」構想的美妙,但這些世代從事奶業、農耕和養殖業的島民們絲毫沒有動心。「我們不可能讓人們每天一早醒來,就思考如何拯救北極熊。人類先想到的總是自己的利益。所以讓人們心甘情願加入環保事業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覺得從中有利可圖。」赫爾曼森說。

經過多方努力,薩姆蘇的島民們,終於被赫爾曼森的苦口婆心打動了。保羅· 韋德蓋是島上典型的漁民,他賣掉了鮭魚農場,並向銀行貸款,投資了350萬歐元,獲得了一台渦輪風力發電機的所有權。

隨後,更多的島民透過購買島上風力發電機股票,來參與「生態能源島」建設。有大約450人為渦輪風力發電機掏了腰包。而一旦在風機中擁有了股份,那就成了他們自家的東西,因此島上居民對風機的接納程度大大提高,甚至還出主意讓其運行得更有效率。

「每天只要花幾分鐘時間‘照料’風機。」一位居民笑著說,自己從投資風機中,獲得的收益已經超過了養牛的收入。

除了讓居民擁有風機所有權外,私人投資和風機合作社,也變得非常受歡迎。目前,丹麥有十幾萬個家庭,是風機合作社的成員,私人投資者安裝了丹麥86%的風機。

同時丹麥政府還按照地區就近的原則,進行風能推廣,風機合作社的股份,大都被當地投資者持有,這既增加了裝機容量,也提高了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大眾中的認可度。

放開風機所有權,大大提高全民參與的積極性,使得風力發電在丹麥廣為流行。如今,幾乎所有丹麥人,都支持風力發電在國內持續擴張,甚至很多人開始將更為節能環保,視為一種信仰。

生活在薩姆蘇島的Jesper Kjerms ,便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信徒」,在五年前和未婚妻來此度假時,這位笑起來極具感染力的年輕人,一下子就被島上的項目吸引住而留了下來。而在離開政府後,前任能源官員斯文·奧肯,便一直致力於推動可再生能源,在民間的推廣應用。

當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真正成為一種全民意識的時候,還有什麼障礙不可逾越呢?難怪,丹麥大可以放心地,計劃取消全部可再生能源補貼。

丹麥能源部長Lars Christian Lilleholt 不久前提出,「幾年之內」,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將不再需要國家扶持。他表示,這樣的發展速度直至去年都讓人難以想像。






.工業 4.0 關鍵技術之虛擬調試

Virtual Commissioning - ReplicAnt VR Demo - VR Process Simulation And 3D SCADA

瀚錸科技代理「ForceShield」,採用革命性的「動態應用安全架構」


來源: OFweek工控网



資訊技術正給傳統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以工業4.0為代表新一輪產業升級正在展開。融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機器人3D列印等多項技術,工廠的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企業可以展開全新商業模式,為客戶提供客製化服務等,同時工業4.0模式為製造業開創了新的機會。


image.png



如今,激烈的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給製造業提出了更多苛刻的要求,而新一代資訊技術,正是有助於提高製造的靈活性,使得製造商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成本,製造出市場所需的產品。

工業4.0是多項技術共同融合的結果,其中一項關鍵的技術——叫做虛擬調試。

什麼是虛擬調試?
虛擬調試其實就是虛擬現實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透過虛擬技術,創建出實體製造環境的數位複製品,以用於測試和驗證產品設計的合理性。

例如,在電腦上模擬整個生產過程,包括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PLC變頻器電機等單元。像機器人單元模型創建完成,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測試和驗證。


image.png



如果在過程自動化或機器人運動中,需要進行優化,則可以在同一台電腦上進行更改,虛擬調試允許重新編程機器人,或更改變頻驅動器、PLC編程等操作。一旦重新編程,系統會再次進行測試,如果通過,則可以進行下了階段的實體部署。

使用虛擬調試來提前編程和測試產品,可以減少過程停機時間,並且製造商可以降低,將設計轉換為產品的過程風險。因為自動化編程和軟體錯誤,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特別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現這些錯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糾正。

不過,虛擬調試並非是件輕鬆的事,必須在整個工廠過程中,進行整合,才能充分發揮虛擬調試的潛力。模擬調試將貫穿整個工廠過程,從規劃到工程階段,在工程階段也被稱為基於仿真的工程,透過虛擬調試測試安裝,系統的可靠性是不可或缺的。

虛擬調試的好處
產品設計過程很難預測到生產和使用過程,會不會出現問題,而虛擬調試帶來許多好處之一,就是驗證產品的可行性。虛擬調試允許設計者,在產品生產之前,進行任何修改和優化,而不會造成硬體資源的浪費。

而且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因為用戶在測試過程中,可以修復錯誤,即時對自動化系統進行編程改進。

數位模型的使用,可以降低工廠更改流程的風險,使企業在生產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改進。例如汽車製造工廠在製造與裝配產品時,可以使用虛擬調試重新編程數百台機器人,而不需要花費大時間,在現場停機進行調試。


image.png



不管是工廠的搭建或者是技術的變更,在虛擬環境中建構和測試設備,是非常節省成本和時間的,在測試過程可以及早發現錯誤,甚至可以預見未來的挑戰。

最終以最可靠的方案進行生產,並能舒解傳統製造停機,或生產損失的風險。這比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產品缺陷好得多,因為製造中的問題修改起來難度大,而且浪費時間和人力資源。








.他山之石—— 日本第四次產業革命 瞄準物聯網、大數據

成長率2%でも‧‧‧2020年度12兆円超の赤字 政府試算





來源:中国大数据

車間大門口的一個大螢幕,顯示著這個車間裡,每一台機器的運作狀態即時數據。在日本京都郊外的歐姆龍綾部工廠,借助物聯網技術,所有生產環節產生的數據,都被收集記錄下來,發現問題可以即時在生產管理上進行調整,產生的不合格產品,也都可以追溯到哪一步出了錯。


這就是日本第四次產業革命的一個縮影。

除了企業層面自發進行技術革新之外,日本政府層面也提出了面向未來的新策略。

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新的經濟成長目標,202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600萬億日元。為支撐該目標,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第四次產業革命策略,這一策略的核心技術方向有三個,即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日本第四次產業革命為何遲到?
「第四次產業革命初始概念,來自於德國工業4.0策略,和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策略,同時還有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策略,日本是在研究這些政策之後,提出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日本經濟產業省產業技術政策課國際室長田中英治,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這個國家的經濟就陷入了持久的停滯狀態,而過去的二十年也被形容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經濟泡沫破滅對日本社會的創新活力,造成很大影響。為了提升經濟社會活力,日本1995年就制定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和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其中,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從1996年正式實施以來,已經經歷了四期。與中國的「十三五」從今年開局一樣,日本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也從2016年開始,持續到2020年。與前四期不同的是,第五期政策重點,聚焦於未來的產業製造與社會變革。

相對於德國、美國以及中國等國,日本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來有點晚。而且,日本的政策也是在參考了上述這些國家的策略之後才提出的。

對此,田中英治承認,日本在新概念的創造方面落後於別人,現在要做的就是緊跟國際新的動態,發揮日本在產業和服務方面的優勢,來實現差別化發展。(這也是台灣該學習的!

在接受採訪時,對於日本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水準,不論是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官員,還是普通企業人士都充滿自信心。他們認為,只要日本找準未來技術社會變革的方向,雖然起步晚,但還是能夠憑借製造與服務的優勢超越別人。

當然,日本第四次產業革命仍面臨諸多難題。

日本經濟產業省產業技術政策課長渡邊政嘉表示,日本製造雖然質好價廉,但在經濟全球化之下,日本已經不能單靠這一優勢,而是需要全新的創新體系,但很多企業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

在日本,大企業是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但這些年來,日本經濟停滯,也與大企業活力不足有關。日本的大企業習慣於自己從基礎研發做起,但在瞬息萬變的新市場環境下,單個企業,即使是大企業也難以應對。

由於日本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投資都重視短期見效,如果一個技術產品無法在三到五年內商業化,企業就不會投資,這使得企業的創新有較大的局限性。

此外,研發資金向大學和研究機構投入較低,企業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較少,也使得日本在基礎研究領域面臨較大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日本的很多研發主要面對國內市場,與國際上形成隔離,缺乏正常溝通,使得日本的研發環境成為閉鎖的孤島。經濟產業省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手機開發領域,無論是 蘋果 還是安卓手機,直板已經成為最主流的趨勢,而日本還在研發折疊手機,這就類似於進化論上的隔離區,是日本單獨研發的典型失敗案例。

因此,在提出第四次產業革命之後,日本急需解決創新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