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醫療 AI 八大趨勢:蘋果正在顛覆未來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Health Predictions: 
the future of healthcare (ISCF - Ageing Society)




來源: 猎云网


医疗AI八大趋势:苹果正在颠覆未来,中国创企势如破竹


醫療保健,正在逐步成為人工智慧研究和應用的重要領域。

現如今,醫療行業中幾乎每個領域,都會受到技術崛起的影響。例如,圖像辨識正在徹底改變診斷過程。最近,谷歌的DeepMind神經網路,可以診斷出50種威脅視力的眼疾,準確性可媲美醫學專家。甚至有些製藥公司,也正在嘗試深入學習設計新藥。例如,Merk與創企Atomwise合作,Glaxo Smith Kline 與 Insilico Medicine宣佈建立合作關係。


在私營市場,醫療保健AI創企自2013年以來,已經在576次融資中獲得43億美元,這一數字遠超人工智慧涉及的其他領域。


医疗AI八大趋势:苹果正在颠覆未来,中国创企势如破竹



醫療保健領域的人工智慧,當下著眼於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降低醫療成本。人工智慧在醫療保健領域,面臨的一大障礙就是克服慣性、徹底改進,不再有效的現有流程,並嘗試應用新興技術。

人工智慧面臨著醫療行業,獨有的技術和可行性挑戰。例如,在美國,患者數據沒有標準格式,也不具備中央儲存庫。當患者文件以不可讀取的PDF格式,透過傳真、郵件進行發送,或以手寫記錄的圖片發送時,從中提取資訊對AI而言,將是獨一無二的挑戰。

像蘋果這種大型科技公司,在這方面就有著自己的優勢,尤其是在加入醫療保健提供商和EHR(電子健康記錄)供應商在內的大型合作夥伴網路方面。

蘋果設計開發的ResearchKit和CareKit ,能夠生成新的數據,來源並將EHR數據掌控在病人手中,這兩個軟體框架,有望成為臨床研究的革命性產品。在首次進行行業AI的深度挖掘中,CB Insights數據,可被用於發現正在改變醫療保健行業的趨勢。

AI即醫療設備的興起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針對臨床成像和診斷的人工智慧軟體實行快速監管審批方案。今年4月,FDA批准了用於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AI軟體,該軟體可準確篩查患者,無需專家的診斷意見。它被賦予了「突破性設備的稱號」,加快了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

軟體IDx-DR能夠在87.4%的時間內,正確辨識「超過輕度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在89.5%的時間內確定那些沒有患該疾病的患者。IDx是近幾個月FDA批准,用於臨床商業應用的眾多軟體產品之一。

Viz.ai獲批用於分析CT掃描圖像,以檢測與中風相關的指標,並及時將患者資訊,告知醫療工作人員。在獲得FDA批准後,Viz.ai完成了Google Ventures、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參投的2100萬美元A輪融資。

GE Ventures旗下的新創公司Arterys去年獲FDA批准,可透過其雲AI平台分析心臟圖像。今年,FDA取消了其用於,癌症診斷的肝臟和肺部病變定位AI軟體的批准。快速監管審批為2013年以來,70多家進行股權融資的人工智慧成像和診斷企業,開闢了新的商業途徑,共計發起119次融資。

FDA專注於明確定義和管理「軟體即醫療設備」,尤其是考慮到最近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FDA計劃將今年一月,試行的預認證(pre-cert)計劃應用於AI軟體。

FDA補充道:「該計劃允許奇特對其設備及逆行微小改動,而無需每次都提交認證申請。」FDA表示,其軟體認證工具等監管框架的各個方面,都將變得「足夠靈活」,以適應人工智慧的進步。

神經網路發現非典型危險因素
運用人工智慧,研究人員開始研究、測量過去難以量化的非典型風險因素。利用神經網路,分析視網膜圖像和語音模式,有助於辨識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

根據今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谷歌的研究人員利用一個經訓練,可辨識分析視網膜圖像的神經網路,來發現心血管危險因素。研究發現,不僅可以透過視網膜圖像,辨識年齡、性別和吸煙模式等風險因素,還可以「量化到之前從未有過的精確度」。

在另一項研究中,梅奧診所(Mayo Clinic)與以色列新創企業Beyond Verbal達成合作,新創企專注於分析聲音中的聲學特徵,以便在找出冠狀動脈疾病(CAD)患者明顯的聲音特徵。該研究發現,當測試對象在描述情緒體驗時,有兩種聲音特徵與CAD密切相關。

創企Cardiogram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深度學習,可穿戴心率傳感器,在接觸人體之後,可以檢測出由糖尿病驅動的心率變異性改變。」該傳感器採用的算法,透過心率檢測糖尿病的準確度高達85%。

人工智慧擁有發現疾病規律的能力,還將繼續為新的診斷方法,和從前未知的風險因素的辨識等方面鋪平道路。

蘋果顛覆了臨床試驗
蘋果正在圍繞iPhone和Apple Watch等設備,打造臨床研究生態系統。數據是AI應用程序的核心,蘋果可以為醫學研究人員,提供兩種之前難以獲取的患者健康數據。

儘管很多公司努力將健康記錄數位化,但要想在各個機構和軟體系統之間,實現健康資訊的輕鬆共享,也就是所謂的互操作性,仍然是醫療保健領域的一大難題。

這種問題在臨床試驗中尤為明顯,準確匹配試驗項目與患者,對於臨床研究團隊和患者雙方來說,都是耗時且具有挑戰性的過程。

目前有超過1.8萬個臨床研究,僅在美國招募患者。如果醫生有瞭解到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偶爾也會向其患者推薦。否則,就只能透過一個關於已結束,和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的綜合聯邦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招募受試者。

蘋果正在試圖改變醫療保健領域的資訊傳播方式,並為AI開闢了新的可能,尤其圍繞臨床研究人員,如何招募和監控患者上花了很多心思。

自2015年以來,蘋果先後推出了兩個開源框架——Research Kit和Care Kit,以幫助臨床試驗項目招募患者,並遠端監控他們的健康狀況。這兩個框架允許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創建醫療應用程序,以監控受試者的日常生活。

舉個例子,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序Autism & Beyond,該程序使用iPhone的前置攝影機,和臉部辨識算法,可篩選出有自閉症的孩子。

類似地,大約有1萬名用戶使用應用程序mPower,該程序提供手指敲擊和步態分析等練習,從而判斷出病人,是否患有帕金森綜合症。這些病人也都同意將自己的數據,分享給更廣泛的科研界使用。

蘋果還在與Cerner、Epic等EHR(電子健康記錄)供應商合作解決互操作性的問題。今年1月,蘋果宣佈iPhone用戶,可透過手機自帶的「健康」應用,訪問參與機構的電子健康記錄。

「健康記錄」的功能是AI+醫療保健新創Gliimpse,在2016年被蘋果收購之前的工作的衍生物。介面簡潔,易操作,用戶可以輕鬆找到他們在過敏、病症、免疫、實驗室結果、程序,以及生命體徵方面的資訊。

6月,蘋果為開發人員推出了Health Records API。用戶可以選擇與第三方應用和醫學研究人員共享數據,這也為疾病管理和生活方式,監控創造了新的機會。

大型製藥企業用AI重塑品牌
現如今,AI生物技術新創公司不斷湧現,傳統製藥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紛紛將目光拋向AI+SaaS(軟體即服務)創企,希望能從中尋得創新解決方案。

今年5月,輝瑞製藥與XtalPi,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XtalPi是一家獲騰訊和谷歌等科技巨頭支持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希望憑雙方之力預測小分子藥物的特性,並開發「基於計算的合理藥物設計」。

不過,輝瑞製藥並不是獨一家。

諾華、賽諾菲、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ein)、Amgen、Merck等頂級製藥公司,近幾個月都宣佈與AI創企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旨在尋找新的藥物治療腫瘤學,和心臟病領域的一系列疾病。

製藥企業對該領域的興趣,也推動了股權交易數量的增加,截至2018年第二季達20筆,等於2017年交易總量。

雖然AI+Saas新創公司,很多仍處於投資的早期階段,卻與吸引了不少製藥企業與之合作。

AI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並不僅限於藥物開發。作為最大的人工智慧病併購交易之一,羅氏控股於2018年2月以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Flatiron Health。後者可以透過機器學習,挖掘患者數據。

目前有超過2500家診所使用Flatiron的 腫瘤電子病歷OncoEMR,還有200多萬活躍病歷可供研究。

羅氏希望收集真實的世界數據(RWE),分析電子病歷和其他數據的來源,以確定藥物的好處和風險。除了用於檢測上市後藥物的安全性之外,RWE還可以幫助設計更好的臨床試驗和未來新的治療法。

AI需要醫生
AI企業需醫學專家來注釋圖像,以教授算法如何辨識異常。科技巨頭和政府正大力投資這一板塊,並將數據庫開放給研究人員。

谷歌DeepMind兩年前,與莫菲爾德眼科醫院(Moorfield's Eye Hospital)合作,探索AI在眼部疾病檢測方面的應用。最近,DeepMind的神經網路,能夠針對50種威脅視力的眼部疾病,作出正確的轉診決定,準確度達94%。

也只是研究的第一階段。為了訓練算法,DeepMind 投入大量時間來標記和清理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掃描數據庫,用於檢驗眼部狀況,為之後的AI應用做準備。

阿里巴巴也是在2016年左右,決定將AI應用於診斷過程。

根據阿里雲的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的說法,公司一旦與醫療結構合作,獲取醫學影響數據,就必須聘請專家來注釋圖像樣本。

AI獨角獸Yitu Technology,正在試圖拓展人工智慧診斷領域,公司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也強調了,醫療團隊的重要性。

Yitu聲稱擁有一支由400名醫生組成的團隊,來標記醫療數據,並補充道,由於美國醫生的薪水更高,美國AI新創公司在開展這項工作時,成本也會高很多。但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政府機構,正在人工智慧研究。

NIH在今年7月發佈了一份數據庫資料,該資料包含3.2萬個在CT圖像注釋和鑒定的病灶,這些病例由4400名患者匿名提供。除此之外,通氣電氣(GE)和西門子等私營企業,也在尋找創建大規模數據庫的方法。

GE Healthcare於今年5月獲得了一項專利,主要探討了如何用機器學習分析顯微鏡圖像中的細胞類型。該專利提出了一個」直觀的介面,便於醫務人員(如病理學家、生物學家)注釋和評估算法中,使用的不同細胞表型,以及透過介面呈現的細胞表型。

雖然目前已經提出的某些算法,可用於減少手動過程,AI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得依賴於醫學專家進行培訓。

中國發展迅猛
中國投資者開始加大多海外創企的投資,而本土的醫療保健AI創企,也在逐漸成長,中國科技巨頭正透過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將其他國家的產品帶來大陸。

過去幾年,中國的交易活動,在世界範圍內還是不值一提的,但如今在全球醫療保健AI市場的排名已經大幅攀升。

2018年上半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全球醫療保健AI交易活躍度第二的國家。

在獲得了7200萬美元的融資,並獲得像紅杉資本中國這類投資者的支持之後,Infervision成為中國醫療保健行業AI解決方案領域,資金最充足的中國創企。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國醫療保健AI新創公司的投資也在增加。

最近,復星醫藥買入美國Butterfly Network的少數股權,騰訊投資Atomwise,聯想投資韓國的Lunit,IDG Capital則投資了印度的SigTuple。

中國政府去年發佈了一項人工智慧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中國能成為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醫療保健是中國首批人工智慧應用的四大重點領域之一。

中國對醫療保健行業的關注,不僅僅在於成為AI技術的全球領導者。

根據去年的人口普查,過去長期施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人口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超過1.58億,再加上勞動力短缺,迫使政府將工作重心轉至提升醫療保健領域的自動化上來。

早在2016年,中國就開始努力將醫療數據整合到一個數據庫中。與美國類似,中國也存在數據混亂、缺乏互操作性等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陸續開設了多家區域衛生數據中心,目的是整合國家保險索賠、出生和死亡登記,以及電子健康記錄的數據。中國的大型科技公司,也在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行醫療保健AI領域。

DIY診斷看這裡
人工智慧正逐漸將智慧手機,和消費類可穿戴設備,轉變成功能強大的家用診斷工具。

創企Healthy.io聲稱,正在試圖簡化尿液分析步驟,使其跟拍照一樣簡單。它的首個產品Dip.io使用傳統的尿液分析試紙,來監測一系列泌尿系感染。電腦視覺算法可借助智慧手機,分析不同光照條件和相機畫質下的測試條。

已在歐洲和以色列投入商業使用是Dip.io近日獲得了FDA的批准。

近年來,智慧手機在美國的普及率有所提高。同時,由於深度學習,圖像辨識算法的錯誤率,也顯著下降。兩者的結合為使用,作為診斷工具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SkinVision使用智慧手機的相機,監測皮膚病變,並評估皮膚癌風險。該企業在今年7月,從現有投資者Leo Pharma和PHS Capital獲得了760萬美元融資。

據報導,這家公司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公司,將利用這筆資金推動FDA的批准。

AI在基於價值的醫療領域的新角色
人工智慧開始在量化患者,在醫院接受的服務品質方面發揮作用。

基於價值的服務模式專注於患者,這種模式下激勵醫療服務人員,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提供最高品質的護理。

這類模式與服務收費模式形成對比,在服務收費模式中,服務人員根據所執行的服務數量,以一定比例獲得報酬。規定的程序越多(比方說測試越多),財務獎勵就越高。

2010年通過了「患者保護和平價醫療法案」,以價值為基礎的服務模式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現有的一些保障措施,包括僅在符合品質績效指標的情況下,向醫療服務人員提供經濟獎勵,或者是對醫院獲得性感染和可預防的再入院情況,實施處罰。

向基於價值的醫療護理系統邁進的目標,旨在是服務提供人員的激勵措施,與患者和付款人的激勵措施保持一致。比方說,在新系統下,醫院將為減少不必要檢查的醫生,給予一定的金額獎勵。

總部位於佐治亞州的創企Jvion與Geisinger、Northwest Medical Specialties和Onslow Memorial Hospital等供應商合作。

Jvion的一些案例經研究強調,成功使用機器,辨識住院30天內有再入院風險的患者。

然後,護理團隊可以根據Jvion的建議,來教導患者日常的預防措施。該算法將患者健康數據與社會經濟因素(如收入、交通便利性)和不遵守情況的歷史數據相結合,以計算風險。

另一種方法是保險公司辨識有風險的患者,並透過警示醫護人員進行干預。

用於院內管理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技術,仍處於初期階段,新創公司,正致力於幫助醫療服務提供人員,降低成本並提高護理質量。

治療機器人的「能」與「不能」
現如今,心理健康治療成本高,且無法做到全天候服務,許多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基於AI的心理健康機器人的開發上來。

早期創企專注於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過程逐漸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和行為,依照一種方法,市場上許多情緒追蹤,和數位日記健康應用,創建了對話拓展。

Woebot(臨床心理學家Alison Darcy研發基於Facebook Messenger的聊天機器人)從NEA獲得800萬美元融資,其中有一個明確的免責說明,它不能代替傳統療法和人類互動。

另一家公司Wyse去年獲得了170萬美元融資,並在iTunes上推出了「焦慮和抑鬱」機器人。

Startup X2 AI聲稱自家的AI機器人Tess ,擁有超過400付費用戶。它開發了「基於信仰」的聊天機器人——「Sister Hope」,在開始對話前告知用戶明確的免責聲明,及隱私條款(關於messenger, 聊天受Facebook隱私政策的約束,會話內容也是可見的)。

但Fackbook的可訪問性、缺乏法規等,使得驗證一些機器人,及其隱私條款變得有些困難。

但是正如深度學習研究員Yoshua Bengio,在最近關於人工智慧元素的播客中提到的,「AI就像一個白痴學者」,對於心理學、人類是什麼、心理變化是如何進行的等,沒什麼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個很大的點,分析過程中症狀,和主觀性具有高度可變性。當下,人工智慧能做的,不僅僅局限於定期檢查,還能培養與人類語言生產的「陪伴」感。

但是,正如近日一篇心理學文章中提到的,我們的大腦相信我們是在跟機器人聊天,無需破譯非語言線索的複雜性。

對於更複雜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可能就會產生問題,很可能會對機器人和快速修復方案產生依賴性,但事實上,這些解決方案並不具備深入分析,或解決根本原因的能力。

這項被認為是自動化中,安全性最高的工作,需要AI機器人具備高水平的情感認知,且能自如地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儘管成本和可訪問性有所提升,心理健康醫療對AI而言,依舊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