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物聯之家
談起近幾年的科技熱門議題,物聯網絕對榜上有名,全球知名的軟硬體科技廠商,也跟上這股物聯網熱潮,積極併購獨具特色的物聯網品牌。
例如,小米把20家以上的物聯網公司,納入米家軍、Google 併購提供家庭智慧溫控品牌 Nest、Apple 也買下耳機與音樂串流服務品牌 Beats、三星收購智慧家居初創公司SmartThings,諾基亞收購Withings進一步加強公司在物聯網(IoT)行業的領先地位、微軟收購義大利物聯網平台 Solair用於加強微軟的物聯網和企業雲服務、 軟銀斥資243億英鎊收購ARM 打造物聯網龍頭等等。
科技廠商積極佈局物聯網市場的背後,就是希望建立一個生態系統,發展服務平台與核心智慧產品,並鏈接跨行業的服務系統,衍生創新的商業形態。
以 Google 併購 Nest 為例,Google 買下 Nest 後,不只利用空調控制、煙霧監測、家庭監控等核心產品,建構出智慧家居的模樣,更跨業與其他廠商,如LG、BMW 等合作,形成一個智慧產品體系;之後,Google 更把用戶的用電數據,賣給電力公司,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物品一旦連上網後,會迸發出許多的機會與挑戰,特別是顛覆既有的服務和商業模式,因為將不同資料串連後,物聯網產品可以依據用戶過往的使用經驗,持續優化操作系統,並提供訂制化的個人服務。
10個物聯網產品商業模式:
1、銷售硬體設備,提供免費軟體服務:軟體強化硬體功能,或定義新的產品類型。如:小米手環。
2、銷售硬體套組,提供免費軟體服務:以一個硬體為核心,持續出售周邊組合套組。如:Wemo 感測套組,以一個控制器為核心,搭配其他產品銷售。
建議:如果是走硬體銷售路線,要特別注意小米這個強勁的對手。從業者要找出一個很強的核心產品,用互補的產品線打系統戰,讓用戶非使用你的產品不可;或者公司的產品、資源比小米更深厚,專攻小米無法進入、沒興趣進入的地方和產品市場,也是力克小米的方法。(3S Market: 小米真的神嘛?從獲利率上看,它在走鋼索!!!)
3、銷售硬體產品,收取一次性費用:除了要購買產品外,基本服務免費,升級服務需要收費。如:iPad 觸控筆 Pencil by 53,App 能免費下載,但如果需要升級的功能,就採一次性收費。
4、銷售硬體產品,收取訂閱服務費:要購買產品,但升級服務要收取月費或年費。如:專注於車況診斷、控制解鎖、安全維護、娛樂等綜合功能的 Volkswagen Car-Net,需要收取17.99美金的月費,或199美金的年費,提供最新的服務。
建議:可以利用免費體驗的方式,讓消費者購買,後續再通過付費升級,讓消費者願意與業者維持長期的關係,但要找到消費者願意付費的原因。
5、服務維護收費:產品就是服務,硬體結合軟體平台,進行數據分析,並依使用量收費。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 GE 本身是以租用引擎為主,而引擎本身擁有許多的傳感器,所以引擎連上網之後,就可以把從引擎收集來的數據,結合預測與資產管理平台 Predix,可以算出引擎的耗損程度,及判斷是否要更換引擎,讓 GE 就從租用引擎的公司,變成賣預警及維修服務,當顧客使用引擎越久,錢付得越多。
6、依用量或成效收費:硬體結合軟體平台,依用量或成效收費。如:保險公司 METROMILE 會提供設備蒐集車況、汽車檢測、超速警示等服務,保費則是按實際里程數計算。
建議:要從客戶本來就會進行的事下手,抓准客戶短期利益的心態;此外,要有強大的軟件平台,並擁有整合其他廠商產品的能力,才能創造長期的實質效益。
7、免費硬體+交易費:硬體免費,但會收取交易費用。如:行動支付 Square 提供店家免費的行動刷卡工具,但每刷一筆金額,就會收2.75%的手續費。
8、第三方付費: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如:保險公司與移動硬體品牌 Fitbit 合作,提供優惠的保單和 Fitbit 給客戶,只要客戶願意和保險公司簽署合約,就能免費獲得 Fitbit,而保險公司就能借此拿到客戶的個人數據。
建議:需要三方共贏才有可能執行。硬體廠商要有市場或技術領先性、產品要對用戶有足夠的誘因、服務營運商能獲取過去無法取得的數據,或接觸到終端客戶。
9、跨業授權收入:從核心產品衍生出跨業服務的收入。如:Lego Mindstorm 的核心產品為動力積木組件、傳感器、開發程序,但通過專家編寫教材,並授權給各學習機構,提供結合玩具創意、科學教育、程序教學等服務。
10、跨領域收入:從原來的硬體和平台,跨界到新的應用領域。如:汽車品牌特斯拉從生產電動車,跨界延伸到研發車用充電、家用供電等新的領域。 建議:產品、技術、內容、社交能力要很厲害,可從非主流的市場切入,滿足特定族群的喜好。
總結
硬體公司「不要想著靠硬體賺錢,要想不靠硬體怎麼賺錢」,才有可能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出現;服務型公司則是要「納入物聯網產品思維」,才能創造新的效果,讓消費者長期使用。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