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捷孚凱(GfK中國)市場負責人譚瑩根據GfK可穿戴市場資料分析撰寫成文。
導言: GfK的可穿戴產品包含智慧手錶(不帶SIM卡)、類手機手錶(帶SIM卡)、兒童手錶及智慧手環。另:文中圖表資料如無特別說明,均基於GfK可穿戴產品中國零售監測資料,不包含白牌產品。
可穿戴產品整體市場規模
全球整體市場規模
2015年可謂是可穿戴的元年,全球可穿戴零售市場規模預測為7200萬台,同比2014年增長132%。且在各方助力下2016年這一勢頭將會持續,預測2016年全球可穿戴市場將達到1.14億台的規模。
從地區分佈來看,北美、西歐及亞太先進國家,由於其用戶具備良好的運動習慣,加上PEBBLE等產品早在2012年就已發佈,有一批擁躉,打下了一定的市場基礎,因此,2015年該地區將佔據全球市場近65%的佔比,而中國作為全球關注的市場,其市場容量巨大,無論是從人口基數,還是購買力而言對於各大廠商都需要積極佈局,預計2015將佔據近22%的市佔率,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注:以下資料借來自捷孚凱(GfK中國)全國零售預測資料
圖1:全球可穿戴市場發展趨勢(2014-2016E)
中國整體市場規模及現狀
根據GfK中國預測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可穿戴市場零售量為1810萬台,同比增長321%。其中智慧手環同比增長252%,為880萬,智慧手錶同比增長531%,為820萬台。形成此市場格局的主要原因為:總體來看,小米手環的火爆,加上APPLE WATCH的助推,深圳可穿戴產業鏈紛紛跟進搶佔市場,帶動中國可穿戴市場整體進入迅速擴張階段。
分開來看,智慧手環方面,雖說小米手環的熱賣,推動手環市場整體銷量上漲但並未帶動整個手環市場,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階段,其它中國國產廠商不得不大幅降價刺激銷售,利潤空間被急劇壓縮,廠商或是在價格戰中求生存,或是開始轉移到如智慧手錶的其它產品,加上智慧手環本身的產品被替代性較強,許多功能可以被智慧手錶相容,行業急需創新;
智慧手錶方面,蘋果無疑對該市場影響頗大,但除了蘋果的促進作用外,兒童手錶準確抓住了細分人群的痛點,再加上大品牌的行銷造勢,兒童手錶市場銷售火爆。整個行業從知名品牌到白牌紛紛加入,PMOLED屏供不應求,幾近壟斷的大廠訂單,更是使整個深圳可穿戴圈,出現一屏難求的火爆局面。
圖2:中國可穿戴市場發展趨勢(2014-2015E)
圖3:中國可穿戴市場四大產品類別零售量(2015.4-2015.7)
市場特點 可穿戴不同品類細分市場差異顯著
•作業系統
目前可穿戴終端搭載的作業系統可分為RTOS、裁剪Android、Android Wear、WatchOS、Tizen等。
根據GfK零售監測資料顯示,四類產品的作業系統佔比情況迥異,其中兒童手錶及智慧手環,由於相對而言結構及功能較為簡單、對於系統的資源消耗及耗電量相對較小,因此幾乎全部搭載的RTOS;
類手機智能手錶RTOS佔據88%的市佔率,另外兩種分別為裁剪Android及三星的Tizen系統,其中中國三家初創公司佔據裁剪Android近70%佔比,品牌集中度很高;
而智慧手錶相對而言,包含品牌最多且功能相對而言比較豐富,因此該品類覆蓋所有的作業系統,相信隨著聯想等國際大廠搭載Android Wear的產品正式入華上市,Android Wear在智慧手錶領域的佔比會穩步上升。
圖4:中國可穿戴市場四大產品作業系統占比(2015.4-2015.7)
•價格分佈
類手機手錶主要是白牌廠商進駐,RMB
100-500元價格區間佔據近94%的比重;
智慧手錶中,由於Apple Watch及眾多創業公司佈局於此,其價格分佈較其它三個品類而言更為均衡,其中,RMB 200-500元價格段所佔比重最大為33%,第二為1000元以上,佔比為24%,RMB 100-200元價格段,由於基於公模的低價產品銷量較大,帶動了這一價格區間的持續上漲;
兒童手錶方面,價格組成較為簡單,RMB
200-500元為主要價格區間,且隨著兒童手錶市場持續火爆,多家廠商加入混戰,為了迅速打開市場,一些廠商往往採用低價策略,因此可以看到這一品類高端價位被不斷侵蝕,價格呈下降趨勢;
智慧手環的情況與兒童手錶恰好相反,小米手環出貨量持續上升、銷售火爆,不少廠家看準商機,以過百人民幣的價格,同樣吸引了不少沒有在官網購買到的消費人群為之買單,加上一些價格定位在RMB 100-200元的新玩家加入,對RMB 50-100元價格區間的消費者形成了一定的分流,因此呈現出較高價位段侵蝕低價位段的現象。由此亦可看出對於手環的購買人群而言,在RMB 50-200元價格段內,對於價格是否過百並沒有那麼敏感。
圖5:中國可穿戴市場四大產品價格區間占比(2015.4-2015.7)
• 螢幕分析
可穿戴產品大都搭載螢幕。根據GfK的定義及相關資料,以下分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1、螢幕尺寸:智慧手錶1.55-2尺寸段,及<1 span="">尺寸段佔比分別為39%及38%,剩下的為1-1.5;類手機手錶1.55-2尺寸段佔據84%的佔比,其餘的為1-1.5寸;兒童手錶表現相反,<1 span="">寸尺寸最受歡迎,占比為89%,其餘為1-1.5寸;智慧手環則幾乎全部搭載<1 span="">寸的螢幕。 1>1>1>
2、螢幕技術:智慧手錶相對其它三類產品螢幕技術覆蓋最全,幾乎全部覆蓋,排名前三的分別為:TFT33%,OLED29%,Super Amoled19%,類手機手錶被四種技術佔據,其中TFT佔據89%的高佔比,其餘三類分別為IPS6%,Super Amoled4%及OLED1%,兒童手錶與智能手環格局較為類似,OLED技術佔據絕大多數比例;
3、螢幕形狀:智慧手錶、兒童手錶及智慧手環三類產品,在螢幕形狀方面的格局較為類似,80%以上為方屏,圓屏占比很小,但在MOTO 360及huawei watch及傳統手錶廠商的的帶動下,未來回歸傳統圓形螢幕的智慧手錶將會增多。
另外,隨著石墨烯、柔性電子紙及奈米銀導電墨水等,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及發展,未來應用這些技術的螢幕,將會更好地適配可穿戴產品,為人們配搭的舒適性及可佩戴性都加分不少。
圖6:中國可穿戴市場四大產品螢幕指標占比(2015.4-2015.7)
•功能解讀
由於產業鏈各環節完善程度,及技術方面的不足,可穿戴產品目前的主要功能較少,通過GfK零售監測,可以看出:
加速度感測器方面,在以記步為主要功能的手環產品,幾乎全部搭載這一配置,其他三類 產品也大都具備該功能,這和可穿戴產品誕生之初的產品定位有一定關係;
健康監測領域方面,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目前以心率監測為主,這一功能在智慧手錶產品中應用最多,其次是手環產品,而兒童手錶由於側重於定位等功能,搭載本功能的產品很少,健康監測是未來最值得關注的市場之一,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未來該配置將更為普及,且與之類似的血糖、血氧等功能也會漸漸成熟;
NFC支付方面,根據GfK消費者研究結果顯示,大約 54%的消費者希望可穿戴設備能夠成為支付工具,此前該類產品的典型代表刷刷手環的成功為這一結果的注腳,這種新的支付方式已經在北京成功運用,同時即將擴展到全中國400個城市,這使得多家廠商開始關注支付這一功能,不久前阿里也剛剛發佈了PAY WATCH這一產品助推該領域;
其它諸如照相機等更多功能,也在不斷被探索及完善中,未來隨著專業領域或創業大軍中的中小廠商們越發認識到細分市場對其的重要性,更多的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專業功能將被持續開發及完善。
圖7:中國可穿戴市場四大功能不同品類佔比(2015.4-2015.7)
至關重要,平臺成為巨頭必爭之地
人們對於可穿戴未來種種可能的希冀與遠景,就決定了硬體終端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下面的冰山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料,隨著物聯網這張大網日益鋪開,人物相聯、物物相聯勢必成為趨勢,而這些可能實現的基石就是資料,因此,提取這些資料的平臺的搭建就成為當務之急(一般而言,平台搭建包括伺服器及雲端架設)。
國際的蘋果、谷歌到中國國內的BAT,甚至是一些中小創業公司都紛紛搭建自家平臺,目前來看平臺之爭的號角已然吹響,各家交戰正酣,但隨著未來對資料整合及統一的要求越來越高,資料孤島的模式不再可行,資源之流終究會走向融合,到那時,實力更強的廠商將有更大優勢。
未來趨勢
外形方面:時尚性與舒適性兼備
可穿戴產品不同於手機或平板等行動終端,其佩戴在身上的產品特性,就使得人們對它的外形會有較高的要求,可穿戴戴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硬體,一個外觀平庸的手環、手錶,用戶是不願意戴在身上收穫一堆差評抑或無數側目,這些,就要求廠商們在產品的外觀設計上,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投入。
另外,可穿戴畢竟是長時間佩戴的產品,因此,舒適與否也是用戶會考量的一個方面。
垂直深耕,關注細分市場
可穿戴行業與其它行業相比,細分趨勢更為明顯,針對細分市場的可穿戴產品功能少而精,需要廠商紮根於某一細分領域進行深入的投入,一旦成功打開一個切入口,使人們看到其可行性的存在,就無疑會吸引更多廠商加入到這一市場從而推動整個市場的擴張,因此,審慎分析,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垂直深耕,打造小而精的產品建立,其較高行業壁壘的公司,或許是目前階段大多廠商尤其是中小型創業公司,及專業領域轉型公司的最佳選擇。
抓住痛點,建立用戶粘性
目前可穿戴產品可以實現的功能使得人們對它的需求並不像手機一樣是必需品。許多手環用戶在使用3-6個月後將其放棄,而這必然導致沒有替換需求或者口碑效應,這對可穿戴行業的持續發展無疑造成巨大憂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就是抓住人們需求的痛點,把功能做到最極致。
而搭配的方式主要是,推進感測器核心零組件的發展,及相關技術與演算法的進步,使針對細分市場的資料,可以得到準確採集,並能分析和呈現出對於用戶能產生實際價值的結果及建議,對人們的生活有一個可信的引導,以一對一的精準服務,來反哺硬體的採集及軟體的呈現,建立起該市場的使用者粘性,使人們真正需要該產品。
資料整合,擺脫孤島
目前,出於對資料的保護及想做生態的意願,各廠商更傾向於自己採集及分析呈現資料,但隨著雲平臺和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可穿戴設備和雲端及其它品類產品的交互日益密切,使用者需要統一,需要知道他的資料存在哪,需要在不同的介面來查看同一批資料,那時使用者的資料,將不再以資料孤島的方式呈現,而是趨於整合,物聯網將會真正得到實現。
經過幾年的累積與沉澱,借助於物聯網這一大趨勢,在從資本層面到產業鏈到終端廠商到平臺與軟體廠商等各方大力推動下,可穿戴行業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目前可穿戴勢頭雖好,也需要參與者好好把握,方可在成就自身的同時為整個行業貢獻價值,如何做好自身定位,如何將功能轉為智慧,如何利用好資料建立使用者粘性,如何與物聯網對接,種種問題都需要廠商們沉下心來好好思考。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