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科技是如何導致和減少分心駕駛狀況發生的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騰訊數碼 鄭雙豔

[摘要]現在,像智慧手機、車載娛樂平臺和遠端資訊的處理,都成為了導致我們分心駕駛的因素。

科技是如何导致和减少分心驾驶状况发生的

雖然分心駕駛的情況,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才真正的被公眾所關注,但是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在整個汽車發展的歷史中一直存在著。現在,像智慧手機、車載娛樂平臺和遠端資訊的處理,都成為了導致我們分心駕駛的因素,而幾十年前其實像收音機和其它與科技沒有任何關係的行為,也都有可能成為導致我們分心駕駛的誘因。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科技的融入也不全是負面的影響。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不少頗具科技含量的輔助駕駛系統,能夠説明駕駛員減少分心駕駛的情況。雖然整個領域的發展十分複雜,但是如果通過正確的教育和技術的結合,處於十字路口的科技,將會向好的方向逐漸發展。
什麼是分心駕駛
科技是如何导致和减少分心驾驶状况发生的

開車出門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的習慣,而一旦人們的駕駛技能逐漸熟練,就會忘記任何走神行為,會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分心駕駛會導致汽車暫時失控,不僅對駕駛者本身,對於路上其它的行人來說,都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對於安全駕駛人們經常容易忘記或忽略,同時在汽車內也會有太多的因素,對我們造成干擾。
從本質上來說,分心駕駛就是駕駛員沒有百分之百,將注意力放到開車上,而是分了一部分精力到手頭上的其它任務。只要不是專注於駕駛,駕駛員進行其它操作都可以視作分心駕駛行為。包括操作收音機、與其它乘客交談、照顧孩子,甚至是觀看路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因為這些其它行為,都會分割駕駛員的部分注意力,因此牽扯其中的所有人都會處於危險的狀態。
為什麼分心駕駛問題需要關注
科技是如何导致和减少分心驾驶状况发生的

分心駕駛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所帶來的危害後果也不盡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程度的分心駕駛都會帶來危害。有統計稱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交通事故,是由分心駕駛所導致,而還有大約16%的事故誘因中包含了分心駕駛。另外,更嚴重的是大約有一半的青少年駕駛員事故,都是由於分心駕駛所導致。
儘管分心駕駛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是在現今社會,分心駕駛的因素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複雜多樣。比如吃東西、刮鬍子、化妝、與乘客交談、車載DVD播放機、智慧手機等,都會導致駕駛者的分心。比如當在駕駛的時候,與其他人交談或打電話,都會將一部分精力,從眼前的路況上轉移到說話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潛在的危險性。
科技如何幫助減少分心駕駛
雖然許多科技產品都會導致我們分心駕駛,但是許多汽車廠商和科技廠商,都在嘗試通過技術創新,來幫助我們減少對駕駛的影響。比如配對手機免提通話就是最常見的安全駕駛方式,雖然同樣可導致分心,但是至少程度沒有那麼明顯。
還有其它科技,也能導致避免粗心的司機造成事故。目前比較常見的包括,自我調整巡航系統、自動刹車、車道偏離預警系統,和其它類似的技術。雖然這些技術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實現不同的功能,但是基本的宗旨都是監控車輛的運動,如果檢測到車輛遇到危險機會自動啟動,避免事故的發生。
例如,當車道偏離預警系統,檢測到車輛向左側車道偏移,就會自動發出警報,或採取糾正措施;而自我調整巡航系統,則可以防止粗心的司機與前車距離過近而出現追撞,同時自動刹車防止碰撞。
汽車安全技術的前景
目前一些安全措施,已經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汽車的標配,比如安全帶、安全氣囊等,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是其它科技配置,對於部分司機來說就並不全是好評。比如自我調整巡航系統,雖然在高速上非常方便,但是對於喜歡自己手動駕駛的司機來說,似乎就不那麼受歡迎。每個廠商都在開發屬於自己的安全技術,而這些技術究竟有哪些會真正的持續發展下去還不太好說。
為了防止分心或“路怒症”等問題,導致事故的發生,現在有些汽車可以直接閱讀駕駛者的情緒。比如如果這台系統檢測到駕駛者的頭部向下傾斜,就會判斷處於瞌睡狀態,發出提醒後,建議車主將車聽到路邊,下車走幾分鐘保持清醒。另外還有系統可以檢測駕駛者的情緒,防止“路怒症”的出現,而與其它車輛發生刮蹭。
不過這些技術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是實際應用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畢竟情緒的問題是非常主觀的標準,而系統判斷並不會完全準確。不過對於整個汽車行業來說,如果通過技術手段,減少分心駕駛的狀況發生,已經成為了另外一個發展方向。

來源:abou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