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看摩根史坦利 如何成為矽谷最受歡迎的投顧銀行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騰訊科技 李瑋

[摘要]資料顯示,摩根士丹利在美國科技行業併購和IPO領域重新成為第一。

看摩根士丹利如何成为硅谷最受欢迎的投行

摩根史坦利已重新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科技行業銀行。對摩根史坦利來說,這是一次回歸。

2012FacebookIPO(首次公開招股)中,摩根士丹利的聲譽受到了不利影響。當時,摩根史坦利是Facebook的多家承銷商之一。由於FacebookIPO遭遇了嚴重的超額認購,納斯達克市場的交易出現了故障,而摩根史坦利也因此備受批評。

實際上,當時的故障並不應當歸罪於摩根史坦利。除摩根史坦利之外,其他一些銀行業專家也指出了,Facebook IPO時真正的問題所在:由於二級市場的交易量龐大,Facebook的資本結構出現混亂,導致市場無法弄清,什麼人在何時持有多少Facebook股份。

然而無論這一事故的原因是什麼,在2013Dealogic的美國科技顧問聯盟排行榜上,摩根史坦利不再是第一。此前多年,該公司一直佔據著榜首的位置。
導致摩根史坦利滑落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首先,高盛在科技行業的表現更好。該公司主導了2013TwitterIPO,這也是高盛有史以來主導的規模最大的科技或網路行業IPO

與此同時,摩根史坦利還要應對一些小型精品投行的衝擊,例如由摩根史坦利前高管弗蘭克·誇特羅恩(Frank Quattrone)創立的Qatalyst PartnersGuggenheim SecuritiesAlle & Co

然而,這一切已經結束。根據Dealogic的資料,2015年到目前為止,摩根史坦利在美國科技行業併購和IPO領域,重新成為第一。該公司的回歸似乎已經完成。

這部分是由於Facebook收購WhatsApp的交易。有報導稱,僅這筆交易就給摩根史坦利,帶來了約8000萬美元的收入。另一方面,在FacebookIPO之後,摩根史坦利正在IPO市場重新發力。Dealogic的資料顯示,2014年,在全球和美國的科技公司IPO方面,摩根史坦利排名第一。

摩根史坦利並未對這篇報導置評,也沒有透露目前該公司的科技業銀行服務團隊,有多少名員工。

摩根史坦利在科技業銀行服務領域,長盛不衰部分是由於,該公司擁有多名頂級銀行家,而其中一些人已在摩根史坦利供職近20年時間。

摩根史坦利的一些交易人專注於半導體、網路和軟體行業。消息人士表示,摩根史坦利的科技業銀行團隊擁有豐富的經驗,而其他公司的TMT(科技、媒體和電信)團隊通常難以匹敵。摩根史坦利的這一團隊,實際上並不關注“TMT”中的“MT”部分,而是完全專注於科技行業。

摩根史坦利在科技行業的領先優勢,已有很長時間。華爾街一名資深人士表示:“摩根史坦25年前,就已經是美國領先的科技行業承銷商。”90年代末,摩根士丹利如日中天,這部分是由於當時的明星分析師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和誇特羅恩。

另一名銀行家則表示:“保羅·關(Paul Kawn)就像是搖滾明星,他就是一頭野獸。”這名銀行家此前曾與保羅·關共事。根據網上的資料,保羅·關已在摩根史坦利供職16年時間。他被認為是摩根史坦利的“軟體行業”銀行家。

2013年加入的葛列格·莫爾瓦(Greg Mrva)則被認為網路行業專家。在科技業人士看來,正是這樣的專注度使摩根史坦利脫穎而出。

給摩根史坦利帶來幫助的另一點因素在於,該公司在美國西海岸的選址。矽谷一名投資人表示:“他們在門洛派克有辦事處,這表明他們專注於這一圈子。”而另一名消息人士則指出:“高盛在2000年後撤出了矽谷,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對於摩根史坦利的成功,一名投資銀行家認為:“一家公司需要多年時間才能建立起這樣的基礎設施。因此其他公司很難再進入這一市場,爭奪市場佔有率。”

摩根史坦利非常重視老員工。已供職20年的德魯·古瓦拉(Drew Guevara)和已供職16年的安迪·科恩斯(AndyKearns)去年成為了全球科技投行業務的聯合負責人。他們將與已有20年經驗的老員工邁克爾·格裡姆斯(Michael Grimes)合作,後者曾負責了FacebookIPO交易。此外,摩根史坦利全球科技業併購負責人邁克·維亞特(MikeWyatt)已在該公司工作21年。

此外,回歸後的摩根史坦利也有了一些不同。該公司的半導體行業專家馬克·埃德爾斯頓(Mark Edelstone)於2007年離職加盟摩根大通,但2013年又重回摩根史坦利。他參與了恩智浦與飛思卡爾的併購交易,這也是2015年規模最大的科技行業併購。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