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BM宣佈已經研製成功實用化的矽光學晶片,讓這項已經有二十年發展歷史的技術看到了大規模商用化的曙光。
前世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IT從業者就開始為半導體晶片產業尋找繼任者。光子計算、量子計算、生物計算、超導計算等概念一時間炙手可熱,它們的目標都是在矽晶片發展到物理極限後取而代之,以延續摩爾定律。
其中光子計算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未來技術。與半導體晶片相比,光晶片用超微透鏡取代電晶體、以光信號代替電信號進行運算。光晶片無需改變二進位電腦的軟體原理,但可以輕易實現極高的運算頻率,同時能耗非常低,不需要複雜的散熱裝置。與電腦對應,設想中的光學電腦被稱作“光腦”。早年甚至有人預言2015年光腦就會開始取代矽晶片。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很快就發現製造納米級的光學透鏡是如此困難,想在小小的晶片上集成數十億的透鏡遠遠超出了人類現有的技術水準。真正實用化的光子計算技術恐怕要再等幾十年才會出現,於是IT業放棄了這一理想,轉而繼續挖掘半導體技術的潛能。
今生
雖然光子計算的研究沉寂了,但科研單位並未放棄將光線引入晶片世界的努力。很快人們發現用光通路取代電路來在矽晶片之間傳輸資料是很有潛力的應用方向:光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很少衰減,幾乎不產生熱量,同時可以輕鬆獲得恐怖的頻寬;最重要的是在矽晶片上集成光學資料通道的難度不算太高,不像光子計算那樣近乎幻想。
於是從21世紀初開始,以Intel和IBM為首的企業與學術機構就開始重點發展矽晶片光學信號傳輸技術,期望有朝一日能用光通路取代晶片之間的資料電路。
光纖音訊介面如今隨處可見,這類設備的體積較大,無法集成進晶片
以鐳射代替電路傳遞資料的技術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陌生,音訊設備常見的光纖數位介面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如今城市新建寬頻網路已經普遍使用光纖取代了銅纜,大大提升了網路的接入頻寬。
光信號技術有很多優勢,但傳統光學資料設備的體積龐大,難以應用在晶片級的信號網路中。矽光學技術的目標就是在晶片上集成光電轉換和傳輸模組,使晶片間光信號交換成為可能。使用該技術的晶片中,電流從計算核心流出,到轉換模組通過光電效應轉換為光信號發射到電路板上鋪設的超細光纖,到另一塊晶片後再轉換為電信號。
晶片級光電轉換模組
把複雜的光電轉換模組縮小到納米尺寸,同時還要能用半導體製程製造不是容易的事情。雖然實驗室中早有成果,但成品的良率和成本一直難以令人滿意。另一方面,2004年後串列資料電路技術飛速發展,PCIe、QPI、HyperTransport等匯流排技術提供的頻寬達到很高的水準,也降低了業界對矽光學技術的潛在需求。
直到兩年前,業界發現傳統的銅電路已經接近物理瓶頸,繼續提高頻寬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雲端運算產業卻對晶片間,資料交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料中心、超級電腦通常會安裝數以千計的高性能處理器,可這些晶片的協同運算能力卻受到晶片互聯頻寬的嚴重限制。
例如一顆Xeon CPU從與自己直接連接的記憶體中讀取資料的頻寬高達每秒40G位元組,但如果是從另一顆Xeon晶片控制的記憶體中讀入資料,頻寬就會下降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單顆晶片的性能越強、互聯的晶片數量越多,較低的互聯頻寬就越容易成為性能提升的障礙。銅電路不僅頻寬提升困難,功耗和發熱也不可小視,業界對矽光學技術的需求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高端伺服器集成四至八顆處理器,而資料中心往往配備上千台伺服器
幸運的是,經過十餘年的研究矽光子工藝終於到了大規模實用化的程度。Intel和IBM的相關技術現在離產業化只有一步之遙。
矽光學技術不僅能大幅提高晶片互聯頻寬,還遠比傳統的銅電路節省能源和散熱需求,對雲端運算產業意義重大。
雖然在商業化初期使用該技術的晶片成本會很高昂,但習慣了售價數千乃至數萬美元的處理器的客戶,並不會在意每塊處理器幾百美元的成本提升。晶片間信號通路改用光路後,大量晶片的聯合計算性能會成倍增長,同時總體能耗明顯下降,大大提高了伺服器集群的效率。
未來
在Intel和IBM兩大巨頭的推動下,矽光學技術很快就會在資料中心、超級電腦領域普及。不過在消費級產業這項技術很難有用武之地:智慧設備和PC本來就沒那麼多晶片,自然也用不上高大上的晶片間光信號傳輸。
新技術將更多以間接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活:未來雲端運算平台的性能快速增長可以為普通用戶提供更快更好的資訊服務,背後的功臣之一就是矽光學技術。在半導體工藝達到物理極限,革命性的新電腦尚未出現之前,矽光學技術將負責填補空缺,盡可能延續摩爾定律。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