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導,以色列企業家阿維·布倫米勒(Avi Brenmiller)表示,2009年他被投資者呼攏,將自己的太陽能發電公司Solel以4.18億美元賣給了德國的西門子。現在,由於西門子退出了該業務,該公司的資產所剩無幾。
Solel原先是一家欣欣向榮的公司,雇員曾超過500人,但現在只剩一家有50人的工廠。以色列高科技繁榮有著與生俱來的雙刃劍性質,布倫米勒的經歷就是日益增多的這種案例中的一個。過去20年裡很多企業家和投資者,從以色列的新創公司中賺了很多錢,但越來越多的被外國買家收購的公司,不是隨後被關閉就是被改造成母公司的研發中心。
以色列的高科技行業是該國主要的增長引擎和投資目標,吸引了蘋果、英特爾和谷歌等一直渴望收購當地新創企業的跨國公司。該國政府資料顯示,高科技產品和服務佔以色列GDP的12.5%,佔工業產品出口的一半。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稱,就研究投入而言,以色列在OECD(經合組織)中處於領先,佔GDP的4.3%,接近OECD成員國平均水準的2倍。
以色列的公司常常能雇傭到軍方或情報機構培訓的人員,新創公司還能享受稅收優惠和政府資助。但以色列高新技術行業協會(IATI)的主管卡琳·梅耶·魯賓斯坦(Karin Mayer Rubinstein)認為,雖然併購給以色列帶來了資金,但專利卻被“吸出”。她表示:“過去幾年,多數被收購的公司不再是獨立的實體。”
就業警示
很多以色列公司沒有發展成為全球性的大公司,而是被收購。將自己的公司、開發了USB閃驅的M-Systems,以16億美元出售給SanDisk的科技先驅者多夫·莫蘭(Dov Moran)稱,這種趨勢帶來一個經濟問題,一些公司應該出售,因為他們單靠自己無法成功,例如谷歌以10億美元收購的地圖公司Waze,“但事實上出售這些公司並非對以色列很好,只有研發部門留在以色列,銷售和物流都沒有。我們需要能創造工作的公司,而不是只提供天才的工程師和程式師。”
官方資料顯示,2004-2012年以色列的高科技行業創造的工作年均增長2.5%,但後來開始下滑,過去2年總共只增長約2%,即使同期該國總體失業率在下降。莫蘭表示,如果他不賣M-Systems,公司可能發展成為年銷售收入達30-40億美元的企業。但現在M-Systems只是SanDisk的研發中心,職員數從2006年出售時的1000人下降到700人。
以色列有282個研發中心,多數為外國公司所有。以色列風投研究中心稱,被跨國公司收購的以色列科技公司80%都成為研發中心,或併入到現有的外國研發中心裡。企業家們表示,投資者總是希望儘快獲得高回報。布倫米勒稱:“要取得長期成功必須有多年的努力和極大的耐心。”
但耐心不是以色列創業文化的特點,企業家喜歡改變創業想法。根據道鐘斯Venture Source的2014年第三季度數字,從首輪融資到被收購,以色列風投資助的公司平均只有3.95年,而英國和法國分別為6.41年和6.66年。
成熟跡象
Solel公司並非個案,Chromatis Networks在2000年被朗訊收購,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大一筆收購,但被收購1年後卻關閉了。2008年IBM在以3億美元,收購儲存技術公司XIV後1年也關閉了該公司。但有些跡象顯示,該行業開始成熟,更多公司願意等更長時間出售。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稱,2014年有70家以色列公司“退出”,不是出售股份給併購者、就是被收購或上市,總估值約為150億美元,其中IPO估值為98億美元,而2013年僅為12億美元,同時並購估值從65億美元下降到50億美元。
普華永道以色列分公司高科技行業主管魯比·蘇裡曼(Rubi Suliman)表示,這部分可能歸結於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在創辦第二或第三個公司。布倫米勒就是如此,他出售Solel後用2000萬美元創辦了Brenmiller
Energy,開發更高效的太陽能技術。
魯賓斯坦稱,為留住更多公司,以色列政府需要制定長期的鼓勵和支持計畫,而不是只在早期階段提供資金。一些人相信,如果企業家更富裕、出售企業的壓力更小,以色列就能產生更多如網路安全提供商Check Point Software這樣的大企業。
蘇裡曼表示:“很容易理解,第二次創業的企業家有很多資金,對下一個投資項目更有耐心,更願意冒險。”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