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從領先者們的佈局看智慧音箱產業的發展趨勢(一) - 亞馬遜為什麼要投注更多的資源在Alexa之上?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你的家庭小精靈: Amazon Echo (中文字幕cc)







Amazon vs Google - 目前在智慧音箱上,還是由 Amazon Echo Series 一支獨秀,佔據了接近七成以上的市佔率,以下是兩個市場研究機構所公布的數字,eMarketer公布的比較早,那時候 Apple 尚未發表 HomePod,Amazon Prime Day 的降價大促銷也還沒到,所以估計 Google Home 的數字比較樂觀,但也相差不遠。


Source: eMarketer

Source: Strategy Analytics


然而,Amazon 既然看似領先這麼多,Skill 的部分更是大幅度的領先,為什麼還要持續地推出系列產品,以及各種針對開發者的獎勵計劃,原因估計有四:

1. 平台操作策略:盡快的大生態圈的廣度與強度,這個很合理,不需要額外的說明。

2. 情境佔有率:智慧音箱可以從手機那邊掠奪多少的情境佔有率,以及相關的經濟產值?

3. Google 的後來居上:看似遠遠落後的 Google Home 卻是 Alexa 不敢喘息的推手?

4. 智慧音箱的應用只會在家庭嗎?很顯然的並不是。

讓我們先探討情境佔有率的部分。


智慧音箱可以從手機那邊掠奪多少的情境佔有率,以及相關的經濟產值?

為何亞馬遜必須投入盡量多的資源維持 Alexa 的領先優勢?

原因是以遠場+近場語音所混合為基礎的人機溝通方式,將會逐步地蠶食以近場語音+手指操控的以行動裝置為主的溝通方式,不會完全取代但是會部分取代,這代表了一件事,與人類接觸越久的人機介面就能帶來越大的經濟能量。

Source: Microsoft

過去幾十年來幾個由科技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時代,從互聯網經濟(PC/NB)、行動互聯網經濟(Mobile),接著看起來就是以語音互動為基礎(Voice-based)所帶動的物聯網經濟。為什麼?

過去的商業策略著重在市佔率,後來的網路經濟著重在用戶黏著度與轉換率,現在開始的物聯網時代,重點在於 "物" & "物" 或 "物" & "人" 的互動情境,服務佔有人類一天中的情境時間越長,越有可能產生更多的關聯式營收與大數據收益 (Big Data Premium)。

未來人類的採買模式將逐漸地轉變,不全是由人類自己去做產品搜尋、爬文比較、發動採購,而是由機器人,不管是實體機器人或者虛擬機器人,在瞭解人類的喜好之下,代替人類做資料搜集並提供建議,或者透過跨服務的關聯式推薦,來行銷與販售產品,因此,盡快的擴大 Alexa 生態圈,讓無數的實體與虛擬機器人成為亞馬遜的最佳銷售員與通路,這是亞馬遜這個零售霸王必須要不計成本持續投入的發展方向。

而語音互動經濟在 2C 的部分,最內圈最能具體體現物聯網價值的就是智慧家庭相關服務,從家庭安全、智慧家電、HEMS 家庭能源管理、居家照護、食衣住行的生活、娛樂與數位內容等等,這也就是亞馬遜目前開放 APIs (Skills) 並且以獎金鼓勵被用戶大量使用的開發者、尚且不急著跟 2B 收取服務分潤與上架費用、開放各種硬體 SDK Kit 擴展 Alexa-Inside 的原因。
或許,絕大多數的人們還覺得,目前的語音助手並不這麼的必須,也不是很智慧,但是它會透過各種實體與虛擬的形式走入人類的生活中,逐漸地改變人類的生活與購買方式。

至於日前亞馬遜 Alexa 與微軟 Cortana 的合作,有部分文章解釋成這兩家廠商目前在手機語音助手的弱勢才結夥搶市,但最後還是會不敵蘋果 Siri 與 Google Assistant 在手機系統上的優勢,這種的看法或有對錯,對的部分是近場語音確實也是語音助手的一部分,但對於亞馬遜來說,讓遠場語音為基礎的軟硬體快速地擴大影響力與生態圈,逐步地打破手機壟斷人類與外界服務的時間佔比,這才是佔據智慧音箱七成市佔率的亞馬遜該投注大量資源的地方。把餅做大,而非與其他智慧音箱產品競爭!

目前一路飛奔的亞馬遜的確很恐怖,比起過去歷史上任何一個托拉斯都不遑多讓,但 Google 也不是吃素的,從去年 2016 年底讓 Google Home 上市,手術刀似地切入亞馬遜軍團的弱點,一步一步地削弱亞馬遜的領先優勢,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