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從 2C 到 2B,了解中國智慧投顧轉型破局的希望與憂困(從中就可了解中國的產業變化)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Venture Capital Explained



leiphone 作者:溫曉樺

从2C到2B,智能投顾转型破局的希望与忧困

最近,智慧投顧市場又不淡定了。根據觀察,許多本是面向一般投資者,俗稱散戶的智投顧公司,其業務都開始陸續轉向B端,收縮或者放棄C端,包括投資海外標的和投資中國本地市場的平台。說好的逐鹿2.2萬億美元市場呢?大家又為什麼都轉向了?

to C智慧投顧開始向to B轉型

投顧(Robo-advisors)是指機器人理財投資顧問,其通過網路運用算法,向客戶提供客製化的投資證券組合。

它的發展給個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獲取理財和投資方面的建議的選擇,以往投資想要獲得這方面建議,只能以付出一部分本金作為管理費用的方式,從傳統的投資組合經理,和理財顧問中獲得。

重要的是,人類投資顧問還未必有精力估計廣泛投資者,而只能選擇性地服務於高淨值人群。所以,智投顧解決的是效率與普惠問題。它們依據基本原則,理論上有效地平衡多樣化投資組合,很好地迎合了幾乎沒有市場經驗的保守的投資者。

近兩年,智投顧這種新型的技術和服務逐漸傳入中國,催生了一波智投顧創業。這些智投顧或主打投資海外,把人民幣輸送到國際市場,以國際市場ETF為主投標的,但投資額度較小;也有部分主投中國本地金融市場,其中以公募資金為主要投資標的。

但前期基本以服務C端用戶為主。而與此同時,也有一類是直接探索服務B端的模式,通過開發智投顧工具,提供給金融機構使用,比如PINTEC。據Xtecher統計,目前中國市場上,提供智投顧服務的公司大約有二十家。

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雖然很多人以過去的P2P理財,來與其相提並論,但事實上智投顧的發展,沒有出現什麼壞消息,也沒有那麼火熱。

據某主投中國本地市場的智投顧公司透露,他們自2015年9月上線以來,截至今年8月份用戶約一萬人;而另一家不願透露用戶數字的智投顧平台,其公開顯示的產品購買人數為幾百不等;某家上半年多見於報導的國際市場投資智慧投顧,還一度傳出融資困難的消息。


近段時間,市場也陸續出現一些新的訊號,比如主打海外投資的財鯨,日前其CEO葉鑫在一次宣講中表示,該公司初始是完全2C,今年,財鯨開始拓展2B業務,把投資的底層和中間層切碎成不同模組,以技術服務形式提供給機構用戶,包括標的選擇、策略選擇、風險偏好、現金管理。

據Xtecher報導,中國最早成立的智投顧公司之一彌財,最近也放棄對個人的智投顧業務,轉型為服務財富管理機構的企業端業務。

此外,較早成立的藍海智投也悄然將業務重點轉向B端,但是沒有完全放棄C端業務;另一家主投中國本地市場的,向媒體表示,其也正在接觸一些企業端客戶。

原因:難以逾越的金融規律


經過調查訪問,發現這些智投顧轉型的案例中,原因有如下幾個:

高企不下的流量成本
之所以開始拓展B端業務,財鯨CEO葉鑫表示,「我們做海外投資的,C端流量成本確實比較高。」以投資海外資產配置為主,主要客戶群體為佔數不多的中高淨值人群,因為由於中國金融市場產品匱乏、股市低迷且風險暴露逐漸增多,以及海外投資監管嚴格,中高淨值人群的理財選擇不多,他們才是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的群體。隨著剛性兌付的逐步打破,他們便自然地選擇投資海外的智慧投顧。

而與此同時,根據中國他們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居民規定每年只有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這也推動智投顧獲客成本進一步提高。

葉鑫還指出,「當然,這其中還有價值感知的原因,B端可以感知到部分價值。」個人用戶一般對新鮮事物比較難接受,但B端金融機構,對新技術比較警惕。

據業內人士稱,目前大多數證券公司都在研發自己的智投顧技術,以服務更多的客戶。不管技術程度如何,他們也不願意在這波技術浪潮中落下。

投顧的功能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但中國投資者對基金買入大多偏向短期投機,一般投資期限為幾個月。媒體調查就發現,「為了給投資者更多選擇」,某主打海外資產配置的智能投顧應用,其也推出人民幣理財的主題投資產品,投資期限基本在百天以內。

智慧投顧公司理財魔方聯合創始人周維對記者表示,「to C的推廣的重心是教育用戶上,中國的絕大多數用戶,還認為理財就是簡單發財,很容易在熱鬧的市場氛圍中迷失方向,所以E租寶之類的事件,還會頻繁發生。理財一定要讓投資者明白獲得風險溢價的同時,是必須要承受對應風險的,這是基本規律,繞不過去。」

「中國金融市場是一個很不有效的市場」
主要面向專業投資人士,和傳統金融機構的通聯數據的金融工程董事總經理薛昆稱,「其實兩年前我們就開始做to C的智能投顧,但做一段時間後,把這個項目暫時停掉了。

因為我們覺得中國還沒到這個智慧投顧的階段,」薛昆表示,智能投顧在美國之所以可行,是因為美國市場的被動化投資,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其市場足夠有效,因此智慧投顧真正不用花很大的成本,只要押注某些因素就可以了,而且這些東西是可以程序化、模型化的。

但相比較之下,現在中國還是一個非常非常沒有效的市場,而且中國可配置的資產實質上不多。

此外,「現在大家都在講‘資產荒’,但事實上不是資產荒,而是Beta荒。其實還是有Alpha的,但Alpha的特點,是你要找到一些獨特的投資機會。」

Alpha是指絕對收益,一般是資產管理人通過證券選擇和時機選擇獲得;Beta收益指相對收益,是管理人通過承擔系統風險獲得的收益。

薛昆說道:「如果服務C端(智慧投顧),一定要是在貝塔市場非常好的時候才可以做到,因為那個時候才能規模化,就是策略容量的問題,一個策略能夠規模化才能服務C端。

現在Beta荒的市場上,你就要找到一個特別好的資產類別,才能去服務長尾C端的客戶,像螞蟻金服和百度金融等科技巨頭,也有開發自己的智能投顧服務,但他們也會很痛苦,因為沒有辦法超越金融的本質,他們其實也在尋找各種各樣的(Beta)資產。」

極客資本論一文《熱火的智慧投顧,在中國也許只是附庸的命》中指出,「智慧投顧在美國,其實並不需要跑贏市場的黑科技,而更多是降低和規避不必要的成本,按照Welthfront幫客戶多賺(主要是靠節省)4.6%的前提下,再收取0.25%的年管理費,顯然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問題在中國,指數投資和稅務規劃兩大絕招沒有,沒有立竿見影的好處凸顯之下,就得期待用戶相信他們的智慧模型能夠跑贏市場——這在無數炒股軟體前仆後繼證明了這個問題之後,顯然不是容易的問題。 」

智慧投顧轉型B端市場,要邁的坎也不少



所以,面向C端市場寸步難行,智慧投顧轉向B端,就輕鬆加愉快了嗎?


B端機構的矛盾

業內形成了一種共識,就是真正要把智慧投顧做大的,其實是券商。美國如今也已經呈現了一種趨勢,不管是通過自主研發,還是收購的形式,券商和基金公司都相繼地推出了自家的智慧投顧服務,比如:

美國債券基金管理公司黑石集團BlackRock收購理財初創公司Future Adviser;

Vanguard發佈智慧投顧Personal Adviser Services;

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發佈智慧投顧Scwab Intelligent Portfolios 

……

但對於券商而言,這其中存在著券商收益和用戶利益的矛盾。薛昆指出,「券商做智慧投顧最大的糾結在於,怎麼定義智慧投顧做得好與不好?是交易量大,還是客戶賺的錢更多呢?其實這是有悖論的。

美國智慧投顧的定義是,幫助客戶少交易,做長期穩定的投資。但券商是通過交易傭金來收益的,希望你頻繁地交易,那怎麼創造一個讓你頻繁交易,而且還能賺到錢的智慧投顧?這是無論螞蟻金服等巨頭還是券商,在中國這個被動投資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都要面臨的問題。」

周維表示,「to B業務理財魔方也接觸了一些銀行和機構,也瞭解到中國機構投資顧問還是‘以產品銷售為核心’,他們的困境是——好產品不用下任務,直接秒殺,客戶買不到;不好的產品天天下任務,賣不掉扣獎金。如果這些線下機構不‘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理財的商業模式就變味了,使機構與客戶之間變成了博弈關係,智能投顧會淪為他們銷售的幌子。」

「所以,教育用戶雖然很難,但是是正確的事情,做成了才有意義。」周維坦言,目前的觀察中,中國還是有不少理性的投資用戶,中國的理財投資者也在變化成長。」

中國一開始就探索B端模式的智慧投顧公司PINTEC旗下璇璣CEO鄭毓棟則指出,如果券商仍然守著,依靠收取交易傭金的形式來收益,這種模式在長期發展中也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足夠瞭解C端客戶嗎?
據葉鑫解釋,財鯨初始完全to C,是因為需要接觸和瞭解市場、瞭解客戶。如果服務不能滿足終端客戶的需求,企業無法做好B端。財鯨to C提供的是主題式全流程服務,包括認知客戶、瞭解客戶的行為、配置、完成交易和市場監控,甚至情緒安撫等。

為了瞭解智慧投顧,筆者一共下載了10家的APP親自測試。最初,這些平台都會給用戶進行一個風險評測,但大部分都只流於「年收入」、「可投資資金」、「年齡」、「在職情況」等,這些問題或長或短,雷同也很嚴重。

周維曾告訴記者,智慧投顧的智慧應該主要體現在,根據用戶畫像提供與其偏好相匹配的投資組合。這其中就需要可靠的風險承受分析,但顯而易見,這些風險評估並不如想像中的準確。

「很多智慧投顧對客戶的瞭解,只能針對一群客戶,而不是一個客戶,無法為每個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璇璣CEO鄭毓棟表示,在刻畫用戶畫像時,很多客觀問題是難以得出用戶的主觀情況(風險忍受度)的,因為其可能有所隱瞞。所以,璇璣旗下靈璣,則傾向於向用戶調查更多主觀性問題,比如從心理學上入手,詢問用戶「以下選項中,最願意持有5年以上的產品是什麼」等等。

與此同時,財鯨聯合創始人王蓁介紹,初期對用戶不瞭解的時候,他們選擇借助無監督學習,通過迭代優化的方式,自動尋找給定標的集合的最優方案;而隨著用戶真實交易行為的累積,則需要不斷學習用戶真實的習慣和需求,從而在最初大家相近的假設下,逐漸進化為個性化的參數設定。

以上兩者使用的方法也許不一樣,但最終還是需要從行為金融學方面進行分析用戶的個體情況。

當然,除了上述的問題,智慧投顧在企業端的落地,還需要有強大的IT技術能力,來把方案與各機構的系統嫁接,以及高度伸縮性的模型等軟硬實力來支持。

智慧投顧應用前景無限,但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必然經歷冰與火的錘鍊。而無論是服務於C端還是B端,在人類投資顧問沒有精力,顧及廣泛投資者的情況下,智慧投顧解決的是效率與普惠問題。

因此,瞭解客戶,能夠為廣泛客戶提供客製化服務,就是最終歸屬。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