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盤點:各類企業的智慧社區營運模式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來源:千家智客

智慧社區的概念已經喊了很多年,都會等較為發達的地區也已經出現了初具形態的智慧社區,但總的來說,智慧社區建設尚處於探索階段,有許多問題還需要得到解決,智慧社區的業務整合較難就是其一。

由於智慧社區是一個工程巨大的系統,各自為政的情況不會帶來長久的收益。因此,只有進行資源整合才有可能促進智慧社區的進步,那麼不同企業的智慧社區營運模式有何不同?找出他們的不同後是否有利於智慧社區建設?本文為你盤點「不同類型企業的智慧社區營運模式」。


  
一、網際網路:以雲端運算為核心做掌上社區
網路企業以網路為基礎進行經營,包括IT行業、電子商務、軟體開發等,他們本身具備熟練的網路思維,因此在智慧社區的佈局思路上,網路企業擁有更為強大的實力。

 

雲端運算主要借助網路,將家庭管理與其他配套設施、圈子結合起來,以實現科技生活。最明顯的,以BAT為首的網路企業已經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細胞,也受到了「恩澤」。

以行業應用和雲端運算為切入點進入人們的家庭,而且這些「雲」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住戶可以用一個遙控器就能控制家中所有電器,這便是「生活雲」,除此之外還有「娛樂雲」「醫療雲」「安全雲」等。
網路企業本身是基於網路經營進行開發的企業,在對智慧社區各種「雲平台」和掌上社區的運營上,他們會有更多的優勢。

二、房地產:「觸網」提出智慧養老等理念
房地產行業已經走過了「黃金十年」,整個行業進入了下行階段,雖然一線城市的市場依舊堅挺,但來自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商則感受到了明顯壓力。恰逢網路風的吹拂和智慧社區的熱潮,不少房地產商嗅到新的商機,欲借「網」之手變身社區運營商,再上階梯。


「觸網」是為了吸收更多的互聯網平台思維,從傳統的賣房轉型為賣服務,例如萬科等標桿房企已經提出了「智慧養老」「養老住宅」等理念,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升用戶體驗,並試圖在社區物流、社區金融等領域挖掘新的增長點。
但對於房企的這些做法,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房企在打造智慧社區概念上並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智慧社區的運營需要注入大量科技和生活理念,概念的落地需要很多產業的支持。

三、安防企業:聯動安防系統,打造對講入口
在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安防企業的商業模式似乎清晰點,畢竟安全性是住戶永遠關注的方向。傳統的安防企業主要聯動各個安防系統,把視頻監控、可視對講、防盜報警等應用輻射到社區每個家庭,使各種安全防範系統變得智慧化、網路化、數位化。

其中,樓宇對講系統是他們重點打造的「入口」。樓宇對講24小時開機的優勢,使其可以很好地聯動報警、家居控制、呼叫服務等系統,進而成為住戶可視化互動的平台。以樓宇對講系統設備為媒介,構建基於全社區的智慧社區管理系統,已成為安防特別是樓宇對講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四、家電企業:從家電單品到整體解決方案
智慧家居在幾年前就引爆市場,一時間出現同質化嚴重的各類產品,如今雖然趨於平靜,但智慧家居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例如傳統的家電巨頭格力,一直傳聞格力將做手機,前段時間終於驗證,並且得到了董明珠的確切說法,即要「打造智慧家居的控制中心」。

格力從做家電到做手機,這種業務跨度確實大,無論成功與否,可以看出的是,智慧社區的落地應用給了家電企業更多的思考,要想在智慧社區這塊「大餅」中搶奪市場,不能再一味地出產單品,而是要更多地集中在家居的整體解決方案上。

 

五、物業管理:做社區的服務運營者
無論是傳統小區還是智慧社區,物業都不可缺少,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要求社區「以人為本」的關懷,基於此,物業在互聯網+大環境的影響下,正逐步從管理向「社區服務營運」轉型。

行動網路的出現促成了「網上支付消費」和「社區O2O」,一些專家認為,未來的物業肯定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這點可以在現有的實踐中看到瞄頭:住戶能在行動端上繳納水電費、手機註冊自家車輛訊息後,門禁會自動掃描車牌並起桿、掃描便能在智慧快遞櫃收取快遞等等。但這對於智慧社區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物業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將來還會深入到住戶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服務。


結語
智慧社區是多方面的,它既是智慧安防,又是智家居,既是服務運營,又是雲平台,就整個社區的發展來看,各自為政的局面遲早要被打破。


目前智慧社區模式還未成熟,各個企業也只是基於自身優勢發揮實力,但從長遠來看,在資源整合的要求和智慧城市整體規劃的條件下,不同的運營模式或許能找到彼此的融合點,從而促進智慧社區這盤大棋。

                                                                                                                                                                                                                            

0 comments: